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被排挤的“优等生”

孩子需要与同辈人连接,然而在一个集体里,在一个班级里,在一群一起回家的孩子里,总有一个或者那么几个被孤立的孩子。他们是在活动中总是找不到搭档的那个人,在团队中最后一个被选择的那个人,很少会收到生日礼物的那个人,在午休时间没有人一起吃饭的那个。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被孤立

孩子被孤立的可能性有很多:可能是他们太瘦了,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遭受到了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排挤;也可能是他们太胖了,憨憨的、反应迟钝的他,也是被人嘲笑的对象;反应慢的孩子,会被说是笨蛋,可是反应太快,也会遭到其他同学的远离;家庭贫困的孩子、家境特别富有的孩子、特别漂亮的孩子、特别自卑的孩子、学习特别差的孩子、学习特别好的孩子、不爱说话的孩子、太高调的孩子、不同肤色的孩子……被排挤、被孤立都有可能发生。

总而言之,因为孩子的不同,让孩子成为被孤立的那个人。

学习和思考不同常人的孩子会被孤立

有研究者认为,那些学习和思考不同常人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班级里被排挤的孩子。的确很多天才儿童,他们想法跳跃、活泼好动、能量充沛,他们的思考速度与常人不同,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会让他们很难在集体中找到融合的感觉。因为他们总是别出心裁,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看世界的角度、观点可能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也很难找到聊得来的同学,在同学眼里他们是奇怪的人。

从众心理让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孤立和排挤现象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知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和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随大流。

青少年在心理上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也不丰富,人生观还没有形成,所以他们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大多数的孩子会倾向于爱面子、怕被孤立、胆怯、怕承担责任,而跟随集体的节奏,包括学习、活动、思考、发表看法……从众能够给予他们安全感。所以,当集体中有一个孩子出现与标准或者大多数人行为、想法不一致时,无论他是超越大多数还是落后于大多数,他都会被视为异类。这种异类就成了被冷落的对象。

而对这个不一样的孩子来说,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要么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接受被冷落的结果,要么他也可以选择从众——成为和大多数一样的“普通孩子”。

社交能力差的孩子会被孤立

我们可以观察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聊天的场景:他们大概在10岁,有的孩子一直在眉飞色舞地引领着话题;有的孩子饶有兴趣地在旁边迎合着,不时地点着头,接过话题,继续说笑着;有的孩子一直在听,却没怎么说话,偶尔转头看一眼圈外发生着什么;有的孩子从圈的外围骑车而过,停了一下,直接走开了;还有的孩子,一个人站在圈外,迷茫、无措。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的亲密关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础上,被孤立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才能与人开始互动;不清楚如何能够把话题接过来,进一步与同伴深入探讨;不会表达自己,分享感受……这些社交技能方面存在欠缺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圈外人。

过于自信和自卑的孩子都会有被孤立的可能,因为他们要么会用带刺的话语去重伤别人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要么选择沉默和逃离,这显然对社交没有任何帮助。

被孤立不是孩子的错

小学我们班级里最优秀的女孩,不仅乖巧懂事,长得也招人喜欢,笑起来总是弯弯的眼睛。她从小就是班里的大队长、班长,也是全校最有名气的主持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她是幼年的我仰慕的对象,却被班级里大多数女孩和一部分男孩排挤。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她太优秀了,当老师把所有的光环都笼罩在她一个人身上时,就无形地将她推向了制高点,为她树立了“敌人”。

没错,这些“敌人”就是我们眼中的那些孩子。可不要小瞧这些孩子拉帮结派的能力,他们成立小组,学着成人的样子开会,有组织地采取行动:撕毁她的作业,重新胡写一气,让她被老师批评;扎漏她的自行车车胎;制造她早恋的绯闻;在回家的路上堵着她,“恐吓”她……

虽然等我们同学聚会时,说起这些往事都一笑而过,但是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她的童年有多么艰难。

这是她的错吗?不是。她只是在做她想做的事情和她被老师安排的事情。是其他孩子的错吗?他们有错,他们视老师为敌人,他们视班干部为帮凶,他们想拒绝老师的管理。但是他们是孩子,他们的“仇恨”来自哪里?

是老师的错吗?老师想管理好班级,所以她会寻找她认为最得力的孩子成为她的助手。但是她却没有想到,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做法,让这个孩子成了千夫所指,让其他孩子内心不平衡,这是她缺乏专业性和经验性而造成的局面。

家长也不能逃过责任。总拿“别人家孩子”来攻击自己家孩子的做法,本意想“激励”孩子,往往是“激怒”了孩子。孩子一旦主观上出现“不喜欢”“讨厌”“看不惯”的想法,他们就会立刻表达出这些情绪,并且毫不掩饰地付诸行动。

被孤立是一群人想要排挤一个人,这是这一群人的控制欲,希望所有人都能按着这个群体的意愿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被孤立其实与被孤立者毫无关系。

被孤立的孩子会怎样

长期被孤立的孩子,就是没有被集体融合和接纳,集体就好像是一碗水,没有被接纳的孩子就像浮在水面的浮萍、悬浮在水中的海草、沉在水底的淤泥,要么被发现——人中佼佼者,要么被掩盖——自娱自乐,要么被沉没——迷失自我。

被孤立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们未来会一蹶不振。我小学那位优秀的同学,现在成了优秀的女企业家;也不代表他们会带着创伤,一直被孤立,很多孩子,特别是缺少社交技能的孩子,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成为社交高手;他们也不一定不幸福,他们仍然可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无论是张扬的,还是脆弱的。研究认为,对那些原本就特立独行、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来说,遭遇社会的拒绝恰好验证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但对那些归属感要求强烈、渴望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人来说,被孤立会有很多负面影响。被孤立的痕迹,会永远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研究发现,有过被拒绝经历的人们,他们被激活的脑区和身体疼痛时被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被孤立的痛苦与摔断腿一样,让人刻骨铭心。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一直饱受被孤立的困扰

他们可能缩手缩脚。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到社会,童年的阴影一直围绕着他们,让他们在面对集体时,总是充满了忐忑——我会不会成为那个不被欢迎的人。这种恐惧总是在心头萦绕,让他们做事情变得缩手缩脚——总是担心自己不被接纳。

他们可能成为讨好型人格——为了融入集体,而放弃自己。为了获得集体的认可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把那个真实的自己藏起来,伪装成另一个可能受欢迎的人。他们甚至会毫无原则地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甚至忘记自己。

他们可能选择独来独往。与其被人挑剔,不如挑剔他人。他们会在交友上有自己的洁癖,很难进入亲密关系。他们怕被伤害,所以选择伤害他人——拒绝他人的邀请。他们或许可以自得其乐,或许用自得其乐来掩盖未被满足的自己。

家长能做些什么

理解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有一天回到家里跟我们说,他在学校找不到朋友,同学不喜欢他。或者他都没有勇气跟我们讲,只是不爱上学,总是生病、闷闷不乐、不爱出门,我们一定要耐下心来,找一个时间,跟他好好聊聊,了解下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事了。

认真对待。被孤立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冲动的情绪,它是确实存在的一种状态,一种可以伤害孩子的行为。我们不仅要认真对待,也要告诉孩子,如果他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难过、痛苦、不知该怎么办时,一定要告诉家长,我们需要一起面对。

一次被孤立不等于一直被孤立。转机不会属于自暴自弃的人,我们要鼓励孩子,如果是社交技巧方面存在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或者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换个环境,与其他团体尝试连接,不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jfYAMjkUiDGGdkDYHS2/U4RNsJ8gVFpxnoO+BmacdnwiF4N+NPwZ55oVFLrE1Z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