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太多朋友,大多数时间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我的朋友都是其他班级的,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班级的朋友。我最好的朋友跟我差不多,我们喜欢一起看书,一起忧伤,所以每次见面之后,我都感觉更忧伤了。”
“我和小玲是同学,我们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饭,但是我总觉得不了解她,我把她当成最好的朋友,但是她似乎还有更好的朋友,这让我很沮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交带给孩子的快乐越来越多,而烦恼也随之而来。心理学研究者沙利文对青少年的亲密关系进行研究后提出,在青少年早期,亲密关系的心理重要性大幅增加,这与亲子关系不同,朋友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幸福感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逐渐增强,如果他们没有成功地形成亲密的友谊,他们会体验痛苦感和孤独感,自我价值感降低。
青少年的社交更为稳定。对儿童来说,他们的社交范围与青少年的社交范围不同。儿童的社交主要集中在邻居(占多数)、父母的朋友的孩子、幼儿园的朋友(占少数),他们不像青少年的社交圈那样正式、稳定。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上学后,除了幼年的朋友圈子,他们的交友范围更广泛了,他们会有固定的同学,他们会开始参加固定的兴趣班、兴趣小组,他们会有固定的兴趣班同学,他们的朋友圈组成更为多样化,也更为稳定。
小集团(小帮派)的出现。青少年会有小集团出现,这个小团体人数有2~12人,一般是5~6个人。这些孩子多数是有相同兴趣、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的。他们可能是在班级中形成的(一般是住得比较近、上下学一起坐校车、参加同一个课后辅导班的同学),也可能是在课余兴趣班结识的人。他们最初只是一起活动,在活动中,慢慢地发展出了友谊。在这样的小集团中,还会有组织者出现,他们分享理念,一起出去玩,形成群内的认同。
小团体。几个小集团有时也会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比小集团更大,但是更松散。有时一个孩子可能会在很多小团体中出现。小团体一般是因为社交活动而聚集在一起,如聚会、比赛,有时也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如摇滚乐队、合唱团……
这些都是青少年在脱离家庭、寻找他们同一性时,帮助他们成长的社交圈。在这些社交圈里,孩子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尝试一些自己想要去转变的新角色。在这里,他们会找到归属感,他们彼此理解又彼此认同,有时爱情也会在这样的团体中诞生。
青少年的社交更加亲密。亲密度是指在关系中的自我表露和隐私分享,是友谊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幼儿期的友谊更像是“玩伴”——孩子因为玩而在一起,他们很少会在一起谈论自我表露和互相理解的问题;青少年时期的友谊才更接近“友谊”——他们一同分享,一同解决问题,互相理解,互相表露心声,互相分享秘密。这种亲密的感觉给了他们温暖的、互相信任的感受。有研究显示,友谊的亲密度在13~16岁的青少年中比10~13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青少年更因为相似而成为朋友。相似也是我们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含义。这个特点在青少年的友谊中更为常见。他们大多喜欢同一个运动项目、同一个明星、同一款游戏、同一个电视剧,这让他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这种相似性带给他们极大的快乐。但是当他们的相似度降低时,他们的友谊也可能会面临破裂的风险。例如,他们会因为喜欢不同的偶像而彼此抨击,甚至吵架、冷战,他们会因为不同步——我想出去打篮球,而你总是在复习功课——而渐行渐远,青少年的友谊就是如此简单和脆弱。
渴望社交却又害怕。青少年时期对于社交的渴望比之前任何时期都要强,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获得支持,渴望知道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渴望用友谊来舒缓自己的压力。然而他们却会出现社交逃避的现象——害怕跟陌生人接触,总是担心别人的嘲笑,喜欢待在家里,社交感觉到压力……
这些孩子内心深处是极度渴望与人连接的,但是他们从表面看,却往往呈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状态,这些孩子大多是缺乏自信的,害怕不被接纳,害怕受到伤害。他们可能曾在人际关系中遭受挫折,如被欺凌、被出卖、被嫌弃,所以他们为了不再去承受新的创伤,选择留在“舒适区”内——拒绝与外界沟通。他们的社交需求比任何人可能都要强烈,他们渴望被爱、被尊重、被接纳和被认同。
同伴压力带来的影响。友谊给青少年带来快乐,也带来压力。这个压力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他们可能会因为同伴说脏话也开始学着说脏话,因为同伴取笑老师、欺负同学而一起成为同伙。他们也可能因为同伴去图书馆学习而一同前往,因为同伴开始跑步而一起锻炼。对一个变化性、可塑性极大的青少年来说,因为有同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孩子是有从众性的。这种从众性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给他们和父母之间带来很大的冲突。在青少年时期到来之前,孩子是父母的追随者,他们跟父母连接更为紧密,他们更依赖父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更渴望尝试不一样的东西。此时,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增加,他们更喜欢跟同龄人一起冒险。他们的行为往往会与家长的价值观相悖,如果父母此时对孩子过于干涉,矛盾就出现了。
有研究表示,在孩子9年级(14~15岁)时,父母和同伴的影响可能会遭遇强烈的冲突,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从众行为比其他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强,而这个年龄阶段,也是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发生的高潮。当孩子遵从同伴群体的反社会行为时,势必遭到父母的反对。研究者也发现,这个年龄阶段试图独立的孩子,会遭到父母更多的反对。
青少年社交的不稳定性。相较于童年,青少年友谊的稳定度更高,感情浓度也更高,但仍然处于变动中。青少年时期的主题是寻找自己的同一性,这对青少年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可能会为了寻找自己,而去尝试做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同伴关系也可能出现变动。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有一部分来自生活的变化——他们面临升学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来自内心——渴望认同,但又缺乏自我认同;还有一部分来自外界——父母和同伴的压力。这让他们有时会异常的焦虑和伤感,让他们很容易受伤。他们有时会过分的敏感,会因为朋友的一个小举动而开始怀疑友谊的亲密性。他们有时会走到另一个极端,用自我保护的形式,拒绝沟通和建立亲密关系,这往往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中。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家庭也是孩子的加油站。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虽然不再像幼儿一样愿意黏在家里,依靠着父母,但是他们仍希望从家庭获得支持和温暖,仍然渴望父母的关注和爱。在孩子需要时,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而不一定是依靠语言,语言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往往是最脆弱的反馈。多一些肢体动作,少一些干涉,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是对孩子这个时期最好的支持。
了解但不干涉孩子的社交圈。孩子从家长到同伴的过渡是必然的。孩子越来越喜欢跟同伴分享,回家后的沟通越来越少,这也许会给家长带来失落。家长带有情绪的追问,往往会增加家庭矛盾和孩子的反感,激发孩子逆反心理,这更会阻碍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但是过度的放纵孩子,任其与同伴自由发展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所以,我们还是要让孩子感觉我们是跟他们一体的,在这个基础上,多去了解孩子的情况,但是并不能越俎代庖,过分地干涉他们的友谊。
增加孩子自信心。在变动的青少年时期,孩子需要外界的反馈来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正面的反馈(认同、赞赏)会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可,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负面的反馈(批评、指责)会在孩子动荡的内心上雪上加霜。帮助孩子正确地认知自己,比盲目地鼓励和肆意地批评都更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也客观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从而帮助孩子更客观地认知自己。
增加孩子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力量源自对自己的认可,这些认可可以是来自旁人的反馈,也可以是自我探索中获得的成就感。适当的组织家庭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在活动中,孩子可以获得与社会、自然的接触,在碰撞中获得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