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孩子对不起,妈妈也“认生”

孩子上幼儿园好几天了,我们却久久地不愿意凑上前去,跟老师好好“沟通下感情”。

孩子班上开家长会,别的家长都在分享育儿心得时,我们总是“溜边”坐在角落里,用手机掩饰尴尬的那个。

在单位,想到要给客户打电话,从早上惦记到晚上,电话还是久久没有拨出。

明明跟同事一路回家,为了躲开,刻意绕行。

终于约好了周末见面,出门前还是把它推了。

这就是“认生”的状态,一种见到陌生人有些尴尬,甚至害怕,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在陌生的环境中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认生”的感受并不罕见,甚至有研究成果统计,全球有60%的人存在“认生”情绪,美国有10%~ 15%的人患有“社交恐惧症”,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经常发生‘认生’”的情况。日本精神科医师、认知行为治疗专家清水荣司在他的书中指出,仅日本,就有近1亿人有“认生”的状态。

有的人“认生”情绪是短暂的,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会出现“紧张、害羞、不知该怎么做”的情况,比如,在新奇的、窘迫的、有压力的(被临时安排上台表演节目、讲话)情景下。有的人是持续性的“认生”,长期不愿意和陌生人,甚至是不愿意跟人交往,或者说尽量回避跟人交往。研究者发现,不存在“认生”感受的成人很少,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

什么样性格的人会“认生”

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5因素模型,这也是近年来被广泛认同的对人的性格描述。

外倾性: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宜人性: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淡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尽责性: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

情绪稳定性: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开放性: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该模型认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由这5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每个维度都是两级的,与维度名称相似的是较高的一级,相反的是较低的一级。

与“认生”相关的维度分别是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两个维度又会生成4种性格类型的人:外向敏感、内向敏感、外向不敏感和内向不敏感。这4种人中,内向敏感型和内向不敏感型就可能是我们关注的“认生”的人。

“认生”遗传吗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跟你爸一个样!不爱说话!”“你像外婆一样急躁并且固执。”然而如果我们有兄弟姐妹,就会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性格并不相同。我们的基因决定我们的身体特征,如身高、眼睛的颜色、皮肤、体型。有研究认为,基因也会影响某些人格特质,如认生。但是,研究者也指出,我们“认生”并非完全取决于基因。

美国精神科医生、遗传学学者克洛宁格教授倡导气质与性格相互作用的观点,即人的个性是由气质和性格相互作用后的结果。他指出,气质是先天形成的性质,性格是后天形成的,非遗传而来的性质。气质难以改变,但是性格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它是可以成长的。

有证据表明,有15%~ 20%的孩子出生就带有抑制型气质,这些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会让这些孩子在未来面对陌生人时,出现“认生”的反应。但是更多的研究者认同克洛宁格的观点。他们认为人们面对可能出现“认生”反应的情况时,他们如何处理这次情况会影响他们类似情况的未来反应。例如,如果“认生”的人一点一点地接触新人、新事物,慢慢地,他就会感觉更有自信和自在,但是如果他们没做好准备,再次经历不好的体验,或者陷入困境,这就会使他们缩回到壳里,更加“认生”。

所以,无论我们是否“认生”、无论我们的孩子是否遗传了“认生”,这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逐渐改变的。

孩子会“认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婴儿期和幼儿期的“认生”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自我防御,是非常正常的。

当幼儿期的孩子粘着父母、在外面看见陌生人会哭,不去跟陌生人讲话、互动,而是把自己隐藏起来,甚至跑开或者闭上眼睛……这些都是孩子“认生”的反应。

学龄前的孩子不喜欢跟他们不熟悉的人讲话、喜欢藏在父母身后、不愿意加入游戏中;上学后的孩子在课堂上不喜欢回答问题,或者出现交友困难、在同学面前不敢讲话,等等。

婴儿期的“认生”:当孩子跟父母产生依恋的同时,“认生”也就开始发生了。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新的标志,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一种表现,我们也称为分离焦虑。一般从5~6个月开始,8~9个月明显,12个月到达高峰,持续到18个月或者会更久。

幼儿期的“认生”: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记住一些熟悉的人的脸庞,这让他们可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他们也开始逐渐地接触陌生的环境、认识同伴,这时他们的“认生”情况会慢慢好转。

有些孩子生来就比较“认生”,他们遇到陌生人会非常“害羞”,他们“慢热”,他们很难和人开始交往,但是一旦他们开始交往朋友,就会交往得很好。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上学期间就逐渐地不再“认生”了,有一些孩子则会一直“认生”。

为什么孩子会“认生”

正如我们提到,孩子“认生”的一部分原因来自遗传,或者说是所谓的天性,生而“认生”。这些孩子从一生下来,对不熟悉的人与环境就会有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对陌生人保持谨慎,特别是对男性保持警惕。

而另一部分孩子,是来自教养。如果孩子在幼年,在与同伴互动时,或者在初步入社交环境时,经历了不好的甚至是打击的体验,这会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恐惧,这种恐惧有时会带到成年。同样,家庭教养方式过于强调外在的美丽和活动中取得成功才会被人喜爱,过分地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会让孩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产生逃避的念头。

“认生”的孩子怎么办

对小朋友来说,大多数孩子的“认生”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在教养过程中的鼓励,随着他们逐渐在社交中一步步地获得他人的认可,逐渐地变好,直至消失。

“认生”的孩子,究其心理层面的原因,大多是在社交方面缺少自信的。而自信是建立在每一次小的成功和小的突破上的,所以,我们要让他们不断地获得社交上的成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让他们不再为“陌生人”的见面而担忧。

我们可以不断地鼓励孩子走出家门,让他们多去接触人,多去参加活动,并且在孩子参加活动前,帮助孩子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我们准备得越好,孩子的焦虑就越少。譬如,在孩子参加同学生日宴会之前,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家里演练生日宴上的“见面”活动,与他们一起去设想一些见面的场景,这会让孩子在走出家门时感觉更加自信。

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多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无须评论和支招,只需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同时与他们分享,妈妈也“认生”,妈妈“认生”时的一些感受,告诉他们“认生”是一种常态,分享自己克服“认生”的小技巧。

让孩子多做运动,运动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胆量。

帮助孩子消除头脑中的一些负面的假设和自我怀疑,如“那个孩子是不是不喜欢我”,帮助孩子减少自己头脑中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一些正向的鼓励。譬如,上次我看你和小逸玩得很开心啊!不断地鼓励他,他做得很棒!

避免负面的评价,避免强迫孩子,避免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

有时,我们的孩子可能只是内向,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朋友或者不会社交,我们无须过分关注他们“认生”的行为,在后续的章节中我会详细地讲解。

当孩子出现一些特殊“认生”情况时,我们需要格外的关注

当他拒绝出门时。

当一跟他提到学校或者外出活动就可以明显地感到他的焦虑时。

当他说感觉孤独,有一种被伙伴排斥的感受时。

当孩子的班主任找上门,说孩子在班级里不爱回答问题时。

这说明孩子有可能已经从“认生”发展到“焦虑”了,这时,我们需要关注他的“认生”的行为,并且适时为他寻找干预和帮助了。

还有一种隐患

随着孩子越来越早地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互联网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孩子完全可以不用真的与人见面,就可以获得社交满足感。他们完全不需要面对面的接触,只要有网络,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如今,孩子从上课、作业、课后活动到社交活动全部可以在网上实现。的确,通过互联网,孩子可以完成甚至是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互联网还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等,但这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担忧。

未来的孩子还会面对面地接触吗?他们还会有人与人之间正常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吗?还是我们现在这种需要见面的交往方式已经过时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淘汰了?一切未知。 EU3gSJ54wvoPNah1Fge9Q2A0sHFvzD3chL0Sxk9MOptaJQyP9i+A8WaBH5xvVj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