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僧拒绝了寇员外:别让“拒绝敏感”拖累了你

一、盛情难却

取经路上,唐僧面对的诱惑很多,有美色、金钱与名利,还有安逸、享乐与舒适,在重重关卡面前,如何坚定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有始有终、不被诱惑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唐僧师徒眼看就要到灵山了,看到天色已晚,便想在寇员外家借宿一晚。

寇员外一听有僧人来,欢喜得不得了,拐杖都丢了,一路小跑出门迎接四人。看到唐僧师徒,寇员外也不怕他们长得丑陋,还毕恭毕敬、热情地招呼他们进来,并亲自做起了领路人,把他们引进上房落脚。这还不算,员外还对唐僧师徒说:“老师们请放心地在这住,让我敬敬诚意,等到一个月后,我会安排车马送老师上灵山。”

要说盛情款待,真的没有比寇员外做得更好的了。唐僧看到寇员外这么有诚意,也就没有什么好拒绝的啦。

二、一心想走

时间一天天过去,唐僧师徒无事可做,就是整日好吃好喝地被伺候,唐僧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去向寇员外请辞。寇员外自然是不许的,就以“只等我做过了圆满,方敢送程”为借口留人。唐僧一听也觉得寇员外所言有理,不能耽误人家“做公德”呀,于是就又留下了。

可是唐僧一心想着雷音宝刹,就算暂时留下,心也是不静的。这不刚过了三四天,唐僧又去请辞了,员外此时打起了人情牌:“老师,是不是我接待不周,怠慢了你们,你们才急于想离开呢?”唐僧赶紧摇头否定:“不是的,员外的盛情,我们真的是难以回报。只是我承诺唐王三年可回,现在已经过了十四载了,我还没有取到真经,心里很是愧疚,希望员外能放贫僧前去,及早了却贫僧的心愿,待贫僧取回真经,再来贵府常住!”

员外见唐僧一心想走,也不好再说什么,不过心里肯定是极不情愿的。夫人知道老爷的心思,也赶紧出来挽留,说愿以针线活来供养师父们,希望师父们可以再住半个月。员外的儿子也出来凑热闹了,还说要以学费来养活师父们半月。

面对这种情况,唐僧是什么态度呢?毕竟一家人都不想他们离开,如果执意要走,岂不是伤了和气,闹得双方都不愉快。我们这样想,唐僧可不这样想,他坚定地说:“我今天一定要动身,说什么也不敢留下了,再耽搁下去,唐王会砍了我的头!”

三、“拒绝敏感”知多少

唐僧难道没想过他的这些话会让对方很难堪吗?不是的,唐僧知道他这样会伤了这一家人的心。但是在他眼中,取经的重任远比人情世故更重要,谁要阻碍或者耽误他去取经,他都会毫不留情地拒绝。

但是决绝地拒绝别人的盛情邀请,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拒绝敏感”。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不会拒绝,又怕被别人拒绝,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的心理状态。

患有“拒绝敏感”的人,还有“老好人”“滥好人”“温柔”“好脾气”“包子”等一系列称谓。他们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找他们帮忙,他们从不拒绝,可内心的苦水只有自己吞。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现象。

拒绝敏感者对信息非常敏感。拒绝敏感者很容易察觉出来自亲近之人的冷漠(往往从蛛丝马迹中推断,或凭空想象出来),而且会将种种迹象解释为:对方故意拒绝自己。甚至他人毫无意识的表情和举动,拒绝敏感者都会认为是在拒绝自己,这在他人看来似乎是莫名其妙的。

当真的被拒绝时,拒绝敏感者内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难受,可能会表达出一些过激的言词,比如责怪对方,恐吓要伤害对方,等等。这将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对双方的关系或者心理健康更加不利。

那“拒绝敏感”是怎么产生的呢?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人对他人的拒绝会产生过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他们总在焦虑地预期自己可能会被拒。在一些明明不好不坏、模棱两可的情境中,他们更容易感觉自己会被拒绝。在这样的认知状态下,人们就容易形成“拒绝敏感”的人格特质。这种潜意识害怕被拒的感觉有可能和童年经常遭受父母的拒绝或者与以往的消极经历有关。

四、“拒绝敏感”,在唐僧这里根本不存在

说起“拒绝敏感”,我们再来看一下唐僧的行为。就算面对这么大的人际压力,他也没觉得不好意思或难为情。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西行的心。不管你使出什么招数,我就三个字回应:不答应。

为什么唐僧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说出“不”呢?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不管外面有多大的诱惑,有多大的福利,统统和他无关。他只关心自己的事,他只想完成自己的任务。外人盛情邀约,不行,我还要去取经,不能留在这;旁人想用人情拴住我,想用安逸舒适迷惑我,不行,取经任务没完成,一刻也不能耽搁。

所以,只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说出“不”就很容易了。

五、直接拒绝真的很难

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人。能够像唐僧这样立场鲜明、实话实说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朋友要求帮忙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明明让我们很为难,甚至会影响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我们还是习惯性地答应了。明明是下班时间,老板突然一个电话过来,让你紧急加班,完成一项任务。你虽很不乐意,牢骚已经收不住了,可还是乖乖地接受了老板的安排。

面对朋友与领导,我们不敢大声地说出“不”字,因为我们害怕伤了情分,害怕丢了饭碗,所以我们只能为难自己了。

就算有的时候真的拒绝了,我们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直截了当地说“不行”,而是费尽心机地编个理由,搪塞过去。比如,当你的朋友叫你一起吃顿饭,但你不想去时,你一般不会直接说“不想去”,而是编了个“有事情去不了”的理由;当与你久不联系的人突然联系了你,开口就让你帮忙时,你并不情愿,但是碍于情面,你会说“我最近有点忙,手头的工作还有很多没做,可能帮不了你”。

“找个理由”已不只是我们拒绝别人的方法,我们也会建议别人这样做。比如听到好友的抱怨:“这事儿我真的不想帮他收拾了,好想把这个人拉黑啊!”我们会耐着性子,劝自己的朋友说:“找个借口拒绝了吧。”

“找个理由”来拒绝别人已经成为我们的“金科玉律”。凡是不想做的事,我们都可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可我们为什么宁愿撒谎,冒着被人戳穿的风险也不敢直接拒绝别人呢?我们为什么鼓足勇气,犹豫了又犹豫,但终究把心里真实的想法扼在喉咙间?

这可能和我们的人情文化有关。有一句话是“人要脸,树要皮”,话糙理不糙,在我们的文化教育中,直接拒绝他人,相当于驳人面子。

我们常会听到对方说:“这点小忙都帮不了吗?不给我这个面子是不是?”“就咱俩这交情,你就喝这么点?不给我面子!”甚至有的时候,父母或朋友都得进来插一脚:“这事儿还是给人家办了吧,不然多不给人面子……”

我们生活在“人情”的社会中,受到这样的文化熏陶,自然不敢直接拒绝别人。但是我们并非无法改变这种情况。要想摆脱“不好意思”,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立场,面对真实的内心,善待现在的自己。

就像唐僧,他知道要是他再不走,心理上的焦虑就会日夜折磨着他,让他吃不好也睡不好。与其这样身心摧残,还不如直接说出那个“不”字。虽然员外可能当场挂不住脸,但是事后冷静下来,应该也会理解他的行为。所以,直面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才不会被“拒绝敏感”拖累。

六、“只要说出来就好”

小蕊在广州参加工作不久,收入勉强能填饱肚子。可是在老家的人面前,她总觉得不能“掉面子”,于是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她都说自己的收入很高,在广州过得很好,让家里人不要担心。

有一天,一向疼她的姑妈打电话说要来广州看她。对于姑妈的到来,小蕊当然是很欢迎的,可是一想到自己的收入有限,姑妈一来不就露馅了嘛,她就开始焦虑起来。但是这份苦只能往肚子里咽,不能跟别人说。小蕊在电话中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带姑妈去吃最有名的小吃,还要游遍全广州。

姑妈来到广州后,小蕊就陪着姑妈各处转了转。等到了吃饭时间,小蕊身上只剩下60元,这已是她所能拿出招待姑妈的全部了,她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姑妈却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

小蕊没有办法,只得随她走了进去。她们坐下后,姑妈开始点菜,她每点一份昂贵的菜,都征询一下小蕊的意见,小蕊虽然心里反对,嘴里却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

此时,她的心里已经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紧紧抓着那60元钱。可是姑妈好像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小蕊的不安,她不停地夸赞着这可口的饭菜,小蕊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彬彬有礼的侍者拿来了账单,径直向小蕊走来。小蕊张开嘴,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姑妈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侍者,然后盯着小蕊说:“孩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是最好的选择。”

是呀,勇敢地说出“不”,有时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可是这个“不”字实在是太难开口了,尤其是面对亲人的时候。小蕊心里清楚自己的经济状况,可还是一个劲儿地打肿脸充胖子,还不是害怕亲人笑话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们把自己的面子看得过重,往往就要承受“有脸面”背后所带来的压力。

七、善待自己有妙招

也许有读者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人情世故谁能逃得了,如果有亲人或朋友向你求助,你要是直接回绝,换来的可不是谅解,有可能就是抱怨甚至绝交。另外,谁还没有无助的时候呀,这次你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可能下次就换作你去求别人了。所以,别太小家子气,别动不动就回绝,否则到时候你哭都没地方哭。

的确,人情世故,你来我往,这是每个人都逃不了的处事规则。但是如果发展到“拒绝敏感”,就不仅仅是人情世故,而是人际病态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人际交往放在可控的范围内,而不是一味地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唐僧可以勇敢地说“不”,难道他就不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了吗?不,他还是一个很受人欢迎的高僧;小蕊不敢说“不”,难道她就是一个很懂事很会做人的人了吗?也并不是。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其实是软弱胆怯的表现,我们可能还会有点看不起她。

所以,把人际交往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别让“拒绝敏感”拖累你,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1.明确自己的立场

我们只有坚定自己的立场,才能做到有选择地放弃。就像唐僧一样,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敢于拒绝寇员外一家的深情邀约。这点放在我们常人身上,也同样适用。立场就相当于方向,方向明确了,心里自然就会有杆秤。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就很明了了。

那我们该如何找方向呢?如何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谈的主题,我把它称为“找回迷失的自我”。

2.找回迷失的自我——石头的故事

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外在的评价来衡量,别人说他做得好他就跟着高兴,别人说他做得不好他就会深深地自责、内疚。让这类人说出否定的话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他们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找回迷失的自己。

自我的迷失,就像是一颗小石头被扔进了一堆杂乱无章的石头中一样,它很难被发现。那么,怎样做才能发现自我,或者重新找回自我?

自我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形无体、不可见不可触摸的。这里向大家推荐我创作的技术——石头的故事。这个技术我已经使用六七年了,我的很多学员都应用过,学员对此的评价也都很高,所以推荐给大家。

“石头的故事”,顾名思义,就是和石头有关的故事,只不过这个石头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真实的石头,也是我们内心的自我象征。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收集一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石头,最好有20颗以上,洗干净。

(2)找一个安静的独处时间,把这堆石子放在自己面前,先和它们静静相处10分钟。

(3)体会自己的内心,当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后,在这堆石头中寻找一颗小石头,这颗石头将代表你的自我。

(4)当你找到这颗石头,这代表自我被重新发现。这个时候,它就像是一个新生儿一般,需要人来肯定其存在,以获得安全感。所以,你要给它取一个名字。取名的意义,代表接纳自我的回归,确定它的存在,并正视它,和它沟通。通过这些程序,你可以逐渐找到让自己迷失的原因,并着手修复和完善。

(5)与这块石头沟通,可以和它对话,问你想问的所有问题,包括你的理想,也可以写一封信给它。

(6)如果你愿意,把它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它成为你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和它聊聊天。或者仅仅是看着它,关注它,体会它的存在。 Blb0lexswPQlgltlep+PdbN0MGefFhjUsGIV+Hrzi4YdQjsueaHlP7p87hESyA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