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八戒的名号谈起:不做什么比要做什么更重要

一、“八戒”的由来

话说孙悟空打败猪刚鬣后,把他带到唐僧跟前。猪刚鬣见了唐僧,很兴奋,认了师傅,接着便对师父说: “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我在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 唐僧说不行,你既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于是猪八戒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这“八戒”可是佛教中的要求,其具体内容为: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可这八大条戒律,二师兄一样也没做到呀。此时师父的用意就很明显了,就是时刻提醒八戒要谨守佛门清规,戒掉那些不好的恶习。

二、“八戒”而不是“八养”

八戒是有很多小毛病,可师父为什么让他戒掉坏习惯而不是养成好习惯呢?要知道两者殊途同归,最后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就拿贪食来说吧,“戒”就是不允许八戒吃那么多东西,目的是让他少吃点;“养”就是要求八戒吃饭时吃六七成饱就行了,也是让他少吃点。拿杀生来说,“戒”是让八戒不要杀人,珍惜生命;“养”是要求八戒拥有慈悲心肠,也是珍惜生命。

既然“戒”和“养”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为什么要叫他“八戒”而不是“八养”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先来看看心理学是怎样解释的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提出了一个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不会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同时从正反两面考虑问题。如我们给一个事物下定义时,要描述它是什么,也要描述它不是什么。比如,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不是什么;心理成长是什么,心理成长不是什么。

为什么同时能容纳两种相反的想法的人,就是聪明人呢?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全面地考虑问题,进而也能提前规避问题或解决问题。如果只从一面思考问题,就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虽说“万事如意”,但“世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我们的选择,看待我们做出的决定。

“选择做什么”只说明了事物的一面,我们往往还有选择更多的欲望或冲动,我们只有同时界定了“选择不做什么”,即从相反的一面描述和界定这个事物,它才具有确定性,同时限制住更多选择的欲望和冲动

也就是说,“选择做什么”为我们打开了欲望的大门,之后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欲望的沟壑;而“选择不做什么”则为我们关闭欲望的大门,阻止我们进入欲望的旋涡。

所以,要想增加成功的概率,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明确自己“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当我们不清楚什么是上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定好自己的底线。

三、“八戒”是对欲望的阻止,“八养”是对欲望的放纵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是否明白唐僧的用心良苦了呢?唐僧为猪刚鬣取名“八戒”,其实就是对其欲望的阻止,八戒本身就是欲望的化身,要想让他成长修行得更好,就需要对这些欲望进行监禁,这也是最直接、最简单、最准确的方式。但如果取名“八养”,这是摆明让八戒追求更多的欲望了。一个欲望还没有满足,又生出来这么多欲望,那八戒哪还有心思去取经呢。

还是拿贪食来说,“戒”是禁止八戒多吃,而“养”则是凭空又给八戒添了个目标。如果我们先拿“六分饱”来作为“养”的标准,假设八戒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六分饱”的标准达到了,那他会就此停止吗?不会,他可能会向师父说好话,让师傅给他奖励,就像文章开头八戒说的:“师父,我断了五荤三厌,今日见了师父,高兴,要不我就开了斋罢!”八戒现在同样会要求师父:“师父,我这好习惯养成了,今日高兴,您就让我多吃点吧,只吃七分饱也成!”师父呢?可能觉得这“六分饱”的标准还是太低,八戒这贪食的毛病还存在,那就来个更严格点的,定个“五分饱”的标准吧。结果八戒又需要在“五分饱”的标准上艰苦奋斗。

所以,对于欲望化身的八戒来说,“八戒”是对欲望的阻止,“八养”是对欲望的放纵。

四、“八戒”也是底线

“八戒”是对欲望的阻止,也是唐僧对八戒的底线。要是八戒不遵守这个底线,师父可就要动怒了!

在“四圣试禅心”这一章中,八戒和唐僧的冲突就来了。有一美妇人家境殷实,希望招纳一个夫君共享富贵。八戒听后立马就坐不住了,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般富贵,这般美色,又有几个人能摊上呢?可师父怎么没个回应呢?于是他扯着师父的衣角,希望唐僧说句话。

唐僧见八戒这般反应,火气立马就上来了。只见唐僧猛地抬起头,眼睛直愣愣地瞪着八戒,厉声说道: “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甚道理!” 把猪八戒一下子骂傻了。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期望底线”,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期望值超出他能忍耐的极限,这个人会因此而崩溃。唐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因为八戒已明显违反了“八戒”中的“三戒淫”和“七戒坐卧高广大床”。这是唐僧对八戒的底线,八戒违反了这个底线,唐僧能不动怒吗?

所以,“选择不做什么”也是一种底线原则。

五、不做反而更好

不做什么要比做什么更重要,这话初听起来,感觉有点荒唐。毕竟我们从小接触的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都是在教导我们抓紧时间,努力攀登。不做反而会更好?这话怎么听都觉得不可信。

其实早些时候我也存在这些疑问。人嘛,总是在做事中才会慢慢成长起来。有些人拼命地奔跑,还落后于他人,如果不奔跑了,那在社会上简直就无法立足了。所以我们就各种找方法,找出路。“我20岁时应该做什么?30岁时应该做什么?40岁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成为主流人士?”“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工作者?”“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等等。年轻人现在的困惑我那时候也常有,处于迷茫中的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想要抓住什么,即“我最应该做什么来摆脱迷茫?”被这种焦虑驱使,我们会本能地想要“做些什么”来缓解、掩盖和躲避自己的焦虑。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原来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20岁是什么年纪,是接受教育的大好时光。此时在学校里好好吸收文化知识比在学校外面做个兼职挣点外快更重要。可有些大学生不那么认为,他们认为早点接触社会,积累点工作经验对毕业找工作才更有利。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才大摇大摆地在上课时间去做兼职。

好好学习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外出做兼职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本来出于同样的目的,却迎来了不相容的局面。其实那些外出兼职的学生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才有了提前历练一下的想法。但他们却忽视了解决这个焦虑最根本的方法——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相信很多人会告诉你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吧。既然这么心知肚明,为何还要舍本逐末,放弃学习呢?

同样地,很多来访者来找我咨询,也总是很急迫地寻求解决方法。“韦老师,我要做点什么才能缓解焦虑呢?”“韦老师,我孩子快要考研了,我要做点什么来帮助他?”“韦老师,我和老公总是吵架,我要做点什么才能挽救我们的夫妻感情呢?”我给他们的答案就是“你应该想想,你不做什么才能让自己感觉更好”。

当不愉快的事情来临时,我们往往会乱了阵脚,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或者做得不好。其实我们做得已经够多了,只不过我们还不自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减法,停止一些多余的行为,让自己活得更真实、更自由。

六、现实生活也需要“戒”

八戒需要戒,那我们作为普通人,要不要戒呢?其实这个“戒”就是设置一个自我的边界,让自己的欲望、本能在可控之中。当然有人会这样说,当下的法律和道德就是一种“戒”,只要遵循它就可以了,不过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说我们会偷懒、拖延、放纵自己,这些都可以去戒,但是你要说想戒笨,那可就没办法了,因为笨只是当下的一个状态,它并不是你本身所带有的。所以与其说戒笨,还不如说希望自己更加地灵活,能够多一些反思、多一些看见。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放纵自己”这个说法,其实我们往往会用另一个词——“宽容自己”来掩盖。

我的一个学员曾经跟我分享过类似的话题,她说:“我以前觉得夫妻吵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吵过之后,我能处理好和老公的关系就行。可是我现在慢慢意识到,要想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好,需要相互的体谅,不应该经常吵架。经常吵架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破坏性,但时间长了就会有不好的影响。我对吵架的这种宽容其实是不好的。”当时听完她的分享,我在心里其实是为她点赞的。一个对心理学接触没太久的普通人,居然能有这种聪慧的见解,很不容易了。

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戒”,我们需要“对自己提要求”。可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对这两个词有误解,我们觉得“要求自己”就是在给自己施压,就是让自己背着负担前行。“戒”更是有一种小心谨慎、不能任意地放纵之嫌。其实大家对这两个词有误解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俩词给人的感觉就是难以让人乐意接受的。

不过我们应该抛开偏见看本质,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戒”是对自己欲望的阻止。成就自己就需要掌控自己,而我们需要掌控的更多是自身的欲望。

七、以戒为师

从八戒的名号我们可以看出,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戒为师,可是社会选择那么多,我们应该怎么权衡“选择不做”和“选择做”呢?

1.要明确自己的底线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钱,我就去努力挣钱,想要获得高学历,我就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累、觉得苦?其实就是欲望太多,而能力没能配得上欲望,所以焦虑、苦恼就产生了。“选择不做什么”则是对欲望的一种牵制,明确自己的底线,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可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2.对自己提要求

了解自己的底线后,就可以对自己提要求。比如我痛恨虚伪的人,所以我就要求自己真诚待人。那么如果碰到某些人把我的真诚解读成拉拢人心、处事圆滑、不怀好意,那我还要不要坚持真诚呢?其实这也是对自己提要求的关键点。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异样眼光而怀疑自己的选择。要知道,对自己提要求,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他人不了解你的初衷,不了解你的为人,误会你,不打紧,但如果你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那就真的无药可救了。

3.形成自己的规矩

按照给自己提的要求去行事,时间久了,内心就会自动树起一道闸门,形成自己的规矩。外界的规矩有很多,但我们也乐意接受,为什么呢?因为“请勿攀登”“请勿停车”“公共场合请保持安静”这类禁止标语往往会在很醒目的地方,我们一看就明了,也就知道不能做什么了。而自己的规矩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别人不了解,同样也会误解你,严重时还会伤害你。

还拿“真诚”来说吧,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跟不真诚的人来往,如果朋友有不真诚的行为,我也会当面揭穿,这样岂不是伤害了彼此间的和气吗?朋友会觉得丢了脸面,由此和我断交。那我这个规矩是否要改呢?答案很明确,不改。 F+axOsz1B+jhrBqH+OMsuww1X+UbYo5OjuFH9D4dW/6rKgEt/f5CRXsW7vgaN0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