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玄奘的坚持:未完成情结的驱动

一、玄奘的打算

唐王想为冥府的孤魂超度,需要一位道行高深的人来主持法事。可是放眼望去,就连全天下最优秀的僧人玄奘也只会小乘佛法,不会大乘佛法。

观音菩萨说: “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佛法,度不得王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之脱苦,寿身无坏。” 由此可见,玄奘讲得小乘佛法再好,也度不得亡者升天;而大乘佛法呢,不仅能度化孤魂,还能让人脱离苦海,帮助人修得无量寿身。此等厉害的佛法正是唐王苦苦追求的。

为了获得大乘佛法,了却唐王心中的执念,玄奘佛前受命,去往西天求取真经。接到这个任务之后,玄奘向唐王和徒弟承诺了取经时间,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便返回。为了防止自己中途放弃,玄奘还在佛祖面前发了毒誓:不取回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可以说取经的意志是非常坚决了。

二、玄奘的心理

玄奘带着自己的承诺离开了长安,只要在三年时间内取到真经,玄奘就算是功德圆满了。可是三年过去了,路程还没走到一小半,又三年过了,终点依旧遥遥无期。

玄奘此时心里能不着急吗?这就像我们参加高考,考试时间到了,还没做完一半试题,这搁在谁身上谁不急?可急有什么用呢?路途险恶,总是有麻烦缠身,动不动就有妖怪想吃唐僧肉,还有一些精怪想和玄奘成亲。除去这些,他还时不时碰到穷山恶水、疾风劲雨等自然险阻,玄奘就是想快,老天也不给机会呀。

不过玄奘可不想辜负唐王的信任,临走之前已在唐王面前发过誓,怎么也不能空手回去。所以再长的路途玄奘也愿意走,再困难的关卡他也愿意去闯,不达西天,誓不罢休。别说三年、七年,就是十年、二十年他也是可以坚持的。

三、未完成情结

其实对于玄奘的心思,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解释,叫作“未完成情结”。

“未完成情结”,泛指自己因为没有完成某件事情,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追求补偿的意向。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会一直驱使着自己。更重要的,人们通常对未完成的事件有一种执念,这种执念就像一根刺,时不时地就会扎我们一下,提醒我们还没有完成它。每个人都有其“未完成情结”,它可能像个陷阱一样让我们陷进去,难以自拔。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蔡加尼克曾做过相关的实验:他将被试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乙组在演算的过程中,突然被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结果发现乙组明显优于甲组。

究其原因,心理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未完成的不爽,深刻地留存于乙组被试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由于这种“未完成情结”是由蔡加尼克发现的,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除了发现“未完成情结”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心理学家皮尔斯认为,相比较那些已经完成的事件,我们更倾向于记得“未完成事件”。并且我们还有一个自然的倾向,那就是重新拾起并且完成“未完成事件”。

当然,如果未完成事件本身激起的情绪太过强烈,没有及时解决,或者未完成事件积累太多,往往会形成强烈的情结。这就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困扰,甚至带来身体方面的病症。比如,一个人演讲的时候晕倒了,以后就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一个人恋爱失败了,从此害怕陷入爱情。

因为事件未完成,人们会被阻滞在未完成的情结中,出不来,进不去。

四、玄奘的未完成情结

唐僧执着于取经,在我看来,就是受“未完成情结”的驱动。你看,玄奘承诺三年完成任务,结果三年后没有完成,取经自然就成了“未完成事件”,它会时时刻刻提醒玄奘:你还没有把我完成,你还不能放弃我。结果玄奘满脑子都是取经未完成,取经未完成,他还怎么能放弃?他哪还有心思去想别的事?

于是取经这件事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玄奘的心中,每次向别人介绍自己时,玄奘总称自己为“取经的和尚”,这就是他在不断暗示与推动自己。

虽说未完成情结可以推动玄奘勇往直前,但是这种情结势头过猛也会导致身心失调。取经路上,唐僧就突然急出病了,心里开始打起退堂鼓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原文中的故事情节。

唐僧在一个禅院借宿,第二天却感染了风寒。风寒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感冒,随便去药房买点药就能药到病除,即使放在古代也算不得大病。唐僧师徒一路风餐露宿,有个头疼脑热再正常不过了。

可是这次唐僧却觉得自己命不久矣,赖在床上三天,之后更是直接写信给唐王,请他换人替自己去西天取经。有没有搞错?西天取经几乎接近尾声,一个小小的风寒竟然让唐僧产生了退缩之心,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未完成情结的驱动,唐僧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与焦虑。取经任务的难度真的很大,他很担心自己完不成取经这个任务,甚至还想着要放弃。但是唐僧毕竟是在唐王面前发过誓的,也向唐王承诺过自己一定取回真经。这种想放弃又不敢放弃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唐僧,矛盾冲突到了极点,疾病就成了导火索,使唐僧的负面情绪一下子涌现出来,于是击倒了他。

五、冲突不可怕

未完成情结一直推动着唐僧,可取经任务的艰难也同样使唐僧倍感压力。在这两种高压源的刺激下,处于生病时期,意志薄弱的唐僧做出这种想要放弃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种踌躇蹉跎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问题很快就有了新的转机。悟空告诉师父,原来金蝉子当日听佛打盹,踩了一粒天上的仙米下凡,故该受三日的病痛之苦。玄奘听了之后,立马来了精神。他知道这病是为了考验他取经的决心和意志,他不能被这等挫折击垮。心魔去掉之后,身体自然也就好转了。

从此之后,唐僧一心一意取经,再也没有生过病,也没有再产生放弃的念头了。在未完成情结的驱动下,他一心向西,勇往直前。

六、“未完成”变为“完成”

其实不单是玄奘,我们很多人都会受到未完成情结的驱动。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这样的情况:一个任务没完成,心中总是放不下,吃饭都没有啥味道;一部剧没追完,心总是静不下来,工作都不能专心;玩游戏一定要赢一把才吃饭、才睡觉,没赢就一直打。这可不是强迫症、完美主义,其实就是未完成情结在作怪。

对于未完成情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变“未完成”为“完成”,变执念为豁然。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位准妈妈,在怀孕六七个月时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小产了,她觉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杀死了,她又无能为力,于是这个未完成事件就把她逼疯了。家人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她住院吃药一段时间后也没有得到缓解,于是她的家人就找到我来给她做咨询。

在做治疗时,我知道她需要用健康的方式找到平衡,否则,她的症状只会越来越严重。

我运用了与家族对话的文化心理疗法。先让她用石头把她丈夫家里死去的祖先排列出来,然后让她面对面与“他们”对话。

她先问“他们”:“我的孩子去哪里了,你们见到没有?”就有人回答:“见到了。”她问:“你们怎么安排他呢?”有人说:“他是我们家族的人,我们已经把他安排好了,我们会照顾他的。”做完这些之后,她的症状就得到了缓解,因为她解决了一个问题,她的孩子的归宿找到了。

但她所说的杀死孩子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戒。我又用另一个文化仪式——象征,让她与“凶手”对话,问“凶手”为什么要杀死她的孩子。她渐渐得到了释放。因为她毕竟还有一个现实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她知道了这件事情她是无能为力的。

这一切“仪式”完成之后,根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再加上药物的治疗,她的症状也没有了。

这个案例是很极端的,是未完成事件导致的心理疾病。来访者对孩子的“未完成照顾”和“未完成报仇”,导致其对此事念念不忘。要解决她的问题,就要让她把未完成事件做完。

不是担心孩子没人照顾吗?让她知道孩子由“列祖列宗”抚养着,这下总该放心了吧!不是想着为孩子报仇吗?让她直接和“仇人”理论,把想说的话发泄出来,通过对话来重新正视这个“杀孩”事件,她的“报仇情结”就得到了释放。

所以,对于未完成事件,只要我们能够提供一个完成的机会,这个情结自然会消除。

七、“未完成情结”的处理方法

其实每个人处理“未完成情结”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玄奘法师选择的方式就是理性对待,把未完成事件变成完成事件;而那位准妈妈呢,她选择的是情感折磨,用压抑和自责来逼疯自己。

对于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其实很多人都不能用理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压抑、会内疚,甚至会自虐。当我们无法将我们的痛苦表达出来时,一个未完成情结就形成了。

对于这些压抑在心中的情结,我们需要的就是释放,格式塔学派的“空椅子技术”就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所谓“空椅子技术”,我们在前文中也提到过,就是把一张空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你把自己想要对他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说白了,就是找一张椅子作为载体,你把未完成的事做完,把未表达出的情感倾诉出来。

心理学中,把空椅子技术的操作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自我宣泄式,一种是自我对话式,还有一种就是他人对话式。这三种虽然形式不同,但具体的操作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我这里主要介绍的是第一种自我宣泄式,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了解一下其他形式。 82eXV0ofwINvyplc64zodnYuw8lJZ1JJ25HnWpGnTErjW6OuaR6ZRO3rDtmu0j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