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悟空的求助:高估难度是人们不愿求助的一大推手

一、求助诸多

每当看到孙悟空与妖怪恶战时,我们都觉得特别得爽快。可是细想下来,有几个妖怪是悟空单独降服的?掐指一算,好像真没有几个,悟空动不动搬救兵的情况我们也是见怪不怪了。

不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和神仙们多少结下过梁子,他向天庭的神仙们搬救兵,心里就没有一点难为情或者不好意思吗?毕竟对方以前曾是自己的仇人,双方兵戎相见,现在他却要低下头去求助,心里多少也会不自在吧!另外作为不可一世的齐天大圣,他能拉下脸,放下架子,去求别人吗?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孙悟空第一次向神仙求助说起。

二、虽然不好意思,但还是开口求助了

悟空第一次向神仙求助是由于他推翻了人参果树。

说起这人参果树,那可是大有来头: 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这果子可比王母娘娘的蟠桃还要珍贵,可悟空却在一气之下把这棵果树给毁了,果树被连根拔起,果子一个不剩。这可惹恼了果树的主人镇元大仙。大仙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不救活我的果树,师徒几人都得陪葬。

悟空是个讲义气的人,自己闯的祸,不能让师傅背黑锅,一定要想办法救出师父才行。可是论武力值,他不及镇元大仙;论法术,他也远在大仙之下,这可怎么办才好?悟空一下子没了主意,只能慌慌忙忙地四处搬救兵。

刚开始悟空找到了三位吉神——福禄寿三星,此时三星在下棋,三星问他有什么事,悟空就故作轻松地说:“来找你们玩呀!”悟空毕竟自大惯了,面对面求人多少还是有点说不出口。

要不是三星识破了悟空的谎言,只怕悟空还要东扯西扯地闲谈一段时间呢!悟空见瞒不下去了,就试探性地说道:“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些小困难,想求你们帮忙,不知你们肯不肯帮我?”

昔日威风凛凛、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今儿怎么了?怎么说话如此吞吞吐吐的?我们觉得怪,三星也觉得怪:“大圣,你在哪遇到了难处,遇到了什么难处?你要说清楚呀,要不然我们怎么帮你?”

此时悟空仍是“蜻蜓点水”,只说了在五庄观遇到了难处,偷果毁树什么的,一个字也没提。但三星心如明镜,怎会不知道以悟空的个性肯定偷吃了果子。

当三星点明了实情,说悟空偷吃时,悟空还在强装厉害:“我偷吃他果子算什么,我还弄了它个断根!”这下三星可吓傻了,这猴子也太不知轻重了,灵根毁了,如何医治。

当悟空听到“无方”时,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可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该怎么补救呢?此时悟空也是急得不行。

虽然三星没能耐救活这果树,但却愿为悟空送个人情。他们去向镇元大仙求情,请求他多宽限些时日,大仙不好拒绝,也同意了。也正是在这段争取到的时间中,悟空最终找到了观音救活了果树。至此,悟空第一次在他人的帮助下度过了这艰难的一劫。

三、高估难度是人们不愿求助的一大推手

悟空虽然得罪过天上的神仙,但是只要他开口求助,神仙还是愿意尽力帮助他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惑,为什么昔日的“敌人”会愿意伸出援手呢?难道是由于悟空人缘好,情商高,能够化敌为友?还是那些“敌人”“大人不记小人过”,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呢?

要想客观地解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忽视悟空和“仇人”的人格特点。悟空能够求助成功,固然有双方的努力,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悟空的求助倾向,即悟空敢不敢向这些人求助,愿不愿向这些人求助。

西方心理学者有研究指出,个体遇到困难时是否会求助他人,取决于其对于获助帮助的难度的估计,但人们往往会高估获得帮助的难度。

也就是说,我们在求助之前,会在心里揣测他人是不是愿意提供帮助,如果觉得这个人会帮我,我就会向这个人求助。相反地,如果我觉得这个人不会帮我,我就不会浪费时间、浪费感情向他求助了。

这是我们的理性使然,是我们经过多年进化而来的高级思维模式,但是我们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感性的作用。毕竟每一个人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我们在理性思考中会掺杂着感性,在感性表达中也会有理性的引导。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来看自身对难度的评估。评估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这其中也有感性的成分。比如说我们的自我中心思维,我们倾向于抬高自己的仁慈以及低估他人的善良,这会降低我们向别人求助的倾向。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的预估会有感性的引导,他人的回应同样也受感性的影响。我们觉得他人不愿意帮自己,他人可能同样也不好意思拒绝我们。

我们往往会高估求助难度,进而影响我们的求助行为。不但西方的心理学者得出了这个结论,国内的学者也进行了实证方面的研究。孙健敏教授曾在2013年进行了两个关于求助难度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被试向陌生人寻求帮助,请陌生人帮忙填写一份3~5分钟即可完成的纸笔问卷。只要填写完5份问卷,就算被试任务完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要求:

(1)5份问卷必须由不同的人填写。

(2)求助对象一定是陌生人。

(3)求助语言统一为“请问您能帮忙填写一份问卷吗”,不能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或者恳求和强迫他人。

(4)在正式求助之前,被试需要预估一下求助人数,即需要求助多少人才能完成5份问卷的填写。

等到求助任务完成后,预估求助人数和实际求助人数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被试对求助难度评估的准确性。

实验的结果是出乎被试预料的:

(1)他们之前都觉得最起码要求助10个人才能完成任务,结果只求助了7个人就完成了5份问卷的填写。

(2)估计的求助人数已远远超过实际的求助人数,被试高估了求助人数,高估了求助难度。

当然只凭一个实验想让大家信服,也多少有点难度。我们觉得不可信,孙教授也同样存在疑惑。

为此孙教授还进行了另外一个实验。实验二的程序与实验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为:实验任务为“在本研究中,你要亲自向3名陌生人借用手机,并拨打电话”;第二,被试的求助语言为“请问我能借您的手机打个电话吗?”实验前被试估计求助人数约为8人,而实际平均求助人数却不到7人。这进一步表明了被试确实高估了完成任务所需的求助人数。

其实不管是孙教授的实验,还是其他学者的研究,都是为了说明:高估求助难度是人们不愿求助的一大推手。

四、求助并不像预期中那么难

对难度的高估,让很多人都不愿求助。

悟空起初也存在这样的心理。你看他向福禄寿三星求助时,先是不愿开口,然后逐渐试探,等到实在瞒不住了,就挤牙膏似的问一句说一句,同时还避重就轻地回答。

为什么他会这样?

一方面是他面子上挂不住,另一方面是自己心里没谱,不知道这些神仙愿不愿意帮助他。毕竟五百年前,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斗败多少天兵天将,谁的劝都不听,谁的话都不睬,折了多少神仙的面子。他摸不清楚这些神仙会不会记仇,是不是愿意帮助他,他心里没底儿。正因为以往的过节,悟空才不敢大胆地向他们求助。

不过三星的热情让悟空有了底气。向东华帝君求助时,悟空就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了,向瀛洲九老求助时,他也没有不好意思。天庭神仙们对悟空都是客客气气的,没有一点为难他的意思。

五、求助多了,也就不那么为难了

悟空自从摸清天庭神仙们对自己的态度后,就不会有任何芥蒂了,每次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他都能够放下身段,跨过心中的坎,承认自己无法解决,坦诚地向他人寻求帮助。在和黄眉老佛的斗争中,悟空更是把搬救兵发挥得淋漓尽致。

黄眉老佛的金钹实在了得,悟空一时轻敌就着了道。奈何悟空使出浑身解数,拱、撞、打、翘、钻、顶,都不顶用。急得猴子叫来一群神仙,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二十八宿星辰等,但都无计可施。最后可怜了亢金龙,角上被钻了个洞才救出悟空。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悟空对黄眉老佛的另一件法宝“白布褡包儿”格外忌惮,不敢轻举妄动,稳妥起见,就去五台山请来了荡魔天尊的五大神龙及龟、蛇二将前来相助。

哪知即便是做好了准备,请了这许多神通广大的神仙,也依旧不敌那法宝,悟空仍然被白布褡包给收走了。悟空这可慌了,这时候值日功曹给他出了主意,又给悟空指了一条明路:去盱眙山找小张太子和四大神将相助。

当然黄眉老佛最后的结局是被弥勒佛收走的,我们都了解,就不再多说。这一劫难中,悟空共向天庭神仙求助了三次,并且他的求助行为也越来越自然了,没有任何难为情的感觉。

六、现实社会求助很难说出口

悟空这一路走来,遇到了多少妖魔鬼怪,碰上了多少美女画皮。虽不能说他都有能力制伏,但是在众仙家的协助下,八十一难也都被一一破解。从整体来看,悟空的求助行为在这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可在现实社会中,像悟空这样可以主动求助他人的人却为数不多了,有些人甚至害怕求助别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高估求助难度外,我们的文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中华文化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依靠他人成事则成了“无能”之举。民间有句谚语叫“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求助列为“下品”之举。施助者高,求助者低,是普遍存在却又往往被忽视的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认为张口求人显得自己很没能力、很失颜面。这可是对自我的一种威胁,我们怎么能把自己的困难、无能暴露在外面呢?我们怎么能容忍别人嘲笑或看不起自己呢?所以,除非遇到万不得已不得不求人才能解决的事情,否则我们一般是不会向别人求助的。再者,麻烦别人也会让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我都解决不了,别人能解决的了吗?万一别人不帮我怎么办?要是他直接拒绝了我岂不是没面子。出于种种顾虑,我们就很难向别人求助。

我们不愿向别人求助,不愿把自己的困难说给别人听,这看上去维护了自己所谓的面子,但长此以往,它的危害远大于现在的“好处”。

也许现在的你,遇到的是一个小麻烦,你觉得无所谓,将就一下也过得去,但是小麻烦会渐渐演变成大麻烦的,到时候可能会为你带来极大的灾难。比如,考试失败,升职无望,这些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一次次地在击打着你,如果你不能排解这种郁闷的心境,又不愿意向他人求助,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我们谁不渴望别人的帮助呢?谁不想在自己遇到麻烦之时有一双援助之手呢?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顾虑、担忧,我们把自己的渴望压抑了下来,我们逼迫自己强大,强迫自己独立。

我曾带过一个叫“我需要你”的团体。在团体中,我把组员分为两队:帮助他人的人和需要被帮助的人。被帮助的人思考最近遇到的一个问题,闭上眼睛,然后大声喊出自己的问题,要一直喊,直到有人停下来愿意帮助自己。

环节结束后,有的成员分享道:我在生活和家庭中,一直充当着帮助别人的角色,其实我也很需要帮助。但是当老师说要把自己的困难大声喊出来的时候,我一直喊不出来,怎样也喊不出来,我一直咬着嘴巴,不让自己喊出来。

也有人说:我很需要别人爱我,但是我又很害怕别人知道我这么脆弱。所以开始的时候,我想的更多的是我需要提升,但当我听到其他人都喊出来的时候,我鼓起勇气把自己内心积压了很久的东西,大声地说了出来。

这些成员的分享正折射出了一部分社会心态:我们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步步地把自己锻炼成了强者,但成为强者之后我们并不开心,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软弱,我们放弃了软弱的资格。

柔与刚,弱与强,阴与阳,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只准有刚强,不能有软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只能自己帮助别人,不允许自己求助别人,也是不科学的。这种违背规律的行为,自然不能给自己带来持久的心理享受。

七、别人也有付出爱的需要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名叫小敏的大学生,她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进香港大学,却在读了一学期之后,向校方提出了退学,之后整个人陷入了迷茫无助的状态。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面对这样的人生抉择,最担忧和觉得亏欠的不是自己,而是认为做了这么草率的决定,对不起自己的姐姐。姐姐一直全力地支持她读书,给予她母亲般的照顾鼓励和关心,在香港念书费用很高,姐姐努力工作,让她不用为钱担心。姐姐没有上过大学,早早出来工作,扛起家庭的重担,她觉得欠姐姐的,一辈子都还不清。

小敏不断地重复说自己一直很自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将姐姐所有的付出都当作理所当然,包括自己退学,也是一时冲动,根本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这个决定可能对姐姐造成的伤害。

我安静地听完她的讲述,若有所思地说:“所以,你退了学,从某种程度上毁了自己的前途,想以此来补偿姐姐,还清你内心的亏欠?”她听了我说的话,沉默良久,接着不置可否地轻轻点点头:“或许吧。”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姐姐或许内心里有付出爱,去爱你、疼你的需要呢?如果你不给她这样的机会,她是否会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呢?”我接着说。

这个说法可能是小敏从未想过的,她有些惊讶地看着我,我坚定地望着她。我知道,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凭着她的聪明,想要领悟其中的深意一点也不难。

我们常常以为爱人才是高尚的,付出才应当受到尊重,但其实,我们除了有被爱的需要,同时也有付出爱的需要。付出真心去爱一个人,同样是一件幸福的事。

曾经帮助我们的人让我们感到温暖,可我们反馈自己的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的善意,感受到我们的正能量,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八、求助行为有方法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也曾说过:“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被爱是重要的。”

如果我们得到的爱太少,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冷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孤单。所以,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获得了爱的能力,而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就体验到被爱的温暖。

人生的幸福追求,也无疑是这两点:爱和被爱。

其实,求助别人就是一种被爱的需要,帮助别人则是一种付出爱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弱点,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来克服人生的困境。

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寻求帮助呢?我研发了两种相关的心理学技术,一个是“感恩求助”技术,另一个就是上文提到的“我需要你”技术。

1.感恩求助技术

此技术旨在感恩曾经向我们求助的那些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付出爱的机会,感谢他们让我们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现在我们向他们求助,倾听对方情感变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求助者的内心波动,使我们在爱和被爱的空间内自由切换。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坐下来,轻轻地闭上眼睛,仔细地回想一下,自己过往的生命旅程中,有没有一个人,曾经向你求助,让你有给予爱、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你一直有一些话想对他说,却又一直没有说出口。

(2)想一件他可以帮你的事情,可以是一个很小的请求,例如对你的孩子说:“请你帮妈妈倒杯水。”一位大哥对弟弟说:“我遇到很难拿主意的事情,想听听你的意见。”在心中确定一件这样的事情。

(3)想象这个人站在你的面前,跟他表达你遇到的困难,说明你自己的意愿,倾听他的回应。

(4)仔细体会你的整个心理过程,可以的话将这个心理过程记录下来。

(5)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将对方约出来,当面说出自己的要求,请求对方帮助。

(6)完成这件事之后,请对方分享收到你请求时的感受,你也需要分享请对方帮忙时的整个心理过程。

2.“我需要你”技术

此技术主要运用在团体中。在团体的场中,带动成员把内心的诉求喊出来。具体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1)团体成员分两组,确定一组为提供帮助的人,另一组为接受帮助的人。

(2)接受帮助的人站出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提供帮助的人搬一把椅子,放在他们后面,接受帮助的人坐到椅子上(如果是有靠背的椅子,靠背朝里,椅子面朝外)。

(3)接受帮助的人坐在椅子上,这是内圈;提供帮助的人站在被帮助人面前,这是外圈。由此就形成了内外圈。

(4)外圈的人开始绕圈走动。接受帮助的人,开始想最近遇到的一个问题,然后闭上眼睛,大声喊出来。

注意不要睁开眼睛。外圈的人听到内圈人的声音,评估自己的能力,觉得可以提供帮助就停下来帮助对方。帮助任务完成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帮助对象。

(5)内圈的人一直不停地喊出内心的诉求,直到有人停下来帮助你。

(6)放背景音乐《和你一样》。 pi8CuNGY6oQ1zpnXnWlyPywkf+Ry2tdxMgUPolw1DpG0LBN1KttgpN1YhyPuym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