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僧的善良:行善,不能终止

一、善良之心

唐三藏作为公认的得道高僧,拥有普度众生的菩萨心肠。上对君主忠心不二,下体恤百姓民情,甚至还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强盗之徒,他的善良,是不分三教九流的。在唐僧看来,众生皆平等,众生皆需要被帮助。

与人为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但在这条险恶丛生的西天取经路上,唐僧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善良之心呢?毕竟取经路漫漫,险阻又重重,太善良的唐僧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圈套之中,最终受苦的也是他们师徒四人。

二、善良害了自己

善良若错付了对象的话,就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这不,老鼠精为了能抓住唐僧,采他元阳修成太乙金仙,于是变幻成一个妙龄少女,伪造成被强盗绑架,在唐僧师徒四人经过的附近高喊救命,以吸引唐僧前来搭救于她。果不其然,唐僧一行人循声而来。

老鼠精一见唐僧过来,立马变脸,哭得桃腮垂泪、星眼含悲,这可怜兮兮的受伤模样,任哪位男士见了都会怜香惜玉。之后她又编了更可怜的故事:父母遇到强盗之后,抛下她逃命去了;强盗见她生得好看,都想独自霸占她,弟兄几个为此还大打出手,可最后谁也没法独自占有她,于是就将她绑到树林中,任由她自生自灭。

这位老鼠精可真会看人下菜碟儿,她知道唐僧耳根子软,看不得别人受苦,于是遇到唐僧立马装成无家可归、十分可怜的样子,将自己的身世描绘得要多悲惨有多悲惨。果然,唐长老听完后善心大发,心疼起这位女子来,只见他忍不住落下泪,声音也变得哽咽起来,当时就要求八戒为女子松绑,救她一命。

后面的事情也是大家熟知的。老鼠精将唐僧软禁到陷空山的无底洞中,在这里唐僧毫无人身自由,不仅被逼着叫妖怪“娘子”,还被迫配合着喝“交杯酒”。而他的三个徒弟,几经折腾才救出师父。

三、性本善与性本恶

老鼠精利用唐僧的善良,抓住了他,并害得他的三个徒弟身心俱疲。话又说回来,唐僧那毫无保留、毫无防备的行善方式才是问题的源头。如果他有所克制,就断然不会惹上这些麻烦之事了。

要想弄明白唐僧的善良,还得从“性善论”和“性恶论”说起。“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传统思想中关于人性的两大争论。孟子主张性善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从性善说引申出来的,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圣。”但荀子认为满大街都是恶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一个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比如说我看见朋友和别人打架,于是立马上去帮朋友出气。那么这种心理究竟是善还是恶?

假如用这个问题去追问孟子,孟老先生会回答:“这明明是性善的表现,你的朋友与人相斗,与你毫无关系,但是你希望你的朋友获胜,这种爱友之心,是天性中流露出来的善良。此种观念,是人道主义的基础。”

假如荀子知道了这件事,他一定有不一样的观点:“这明明是性恶的表现。因为你的朋友是人,和他打架的也是人,人与人相争,你不考察清楚是非曲直就贸然出手,只是愿友胜不愿友败。这种自私之心,是从天性中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此种观念,是扰乱世界和平的错误想法。”

那么帮助朋友出头,这一行为到底是出于善还是恶呢?其实只想朋友胜不想朋友败,是人的本性使然,不能简单地以善恶来评定。

本来人性是无善无恶的,换句话说就是: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孟子选择相信人生而善良,于是提出了性善论;荀子相信人生而具有恶念,就主张性恶论。但华夏儿女们更愿意相信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所以性善论一直比性恶论更受主流文化的推崇。

四、行善是本性使然

如果唐僧一开始不心软地去救老鼠精,后面肯定就没有噩梦般的遭遇了!如果善良的唐僧能够对陌生人保留防备之心,也许在取经的路上就会少吃很多苦头,同时也能少些磨难。

可这都只是“如果”,唐僧是不会抛弃自己的善良之心的,因为他的心里一直秉持着人性本善的观念。他作为虔诚皈依佛门的核心弟子,自然是慈悲为怀,宽恕待人。在他的眼中,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其实当老鼠精变成落难女子求救时,悟空曾提醒师父这女子是妖怪变的。唐僧也有过不救的心思,甚至还直接骑马走掉了。

可他听到女子喊出“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时,顿生惭愧。这句话正中唐僧的下怀。为了最圆满地取得真经,说什么也要救下这女子,就算她是妖怪,唐僧也要“慈悲为怀”。

悟空见劝师父无果,也闹起脾气来,要救你去救,俺老孙可不拦着,于是唐僧只好拉着八戒一块儿去救人。

唐僧虽然心中有疑,但若是没有救出女子,他自己的内心肯定会感到愧疚,就算女子是妖怪,他也要坚持内心的善念,不忘记佛门的慈悲。从唐僧大病三天后,病愈睁眼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关心女子有没有人送饭这事也可看出,唐僧的善良是他的本性使然。

五、善良不会终止

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看来,唐僧有点善良过了头,无论好人坏人他都发“善心卡”。他的善良是毫无原则的善良,有时候非但起不到任何感化的作用,反而会给自己招来一次次的绑架和伤害。妖怪们对唐僧的本性了解得非常透彻,也频频用装可怜这招来抓捕唐僧,且屡试不爽。

如果不是他相信白骨精的谎话,悟空也不会被赶走,他自己也不会被变成虎妖;如果不是他同情银角大王变成的受伤老道,悟空也不会被三山压倒,他自己也不会被掳走还要被下锅煮。同样地,如果不是他相信老鼠精编造的落难故事,也不会平白无故遭此劫难。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唐僧也只是凡人的血肉之躯,就像我们有时候也分不清孰好孰坏一样,唐僧也看不出哪些人是妖怪变的,哪些人的遭遇又是真真实实的。悟空有火眼金睛,使用一下就能看到牛鬼蛇神的真面目,但这项技能毕竟是悟空的专属,八戒和沙僧作为曾经的神仙、现在的妖怪,不是也没看出哪些人是妖怪变化的吗?

再者,唐僧作为佛门中人,一直都是慈悲为怀,善待众生。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唐僧,善待众生是他的本性。并且,他的行善也不会终止。

六、行善的妙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内心充满美好的善意,多行善事之后,内心中必然会滋生出一种美妙的幸福之感。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活在世界上于他人是有益的,同时也是他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柱,这就会成为鼓舞他的一种精神力量。

同时,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与人相处和睦的人,其预期寿命会显著延长,在男性中的表现尤其突出;相反,那些心怀恶意的人,其短寿的概率比平均水平高出1.5~2.0倍。

善念可以激发人们对周围人的友爱和感激之情。表达善意的人们,可以从利他行为中获得内心温暖,进而缓解焦虑,增强人体免疫力。相反,如果人类长期保持着恶念,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身体健康。

虽然原著中没有专门描写唐僧行善后的心情,但是从他不能行善的纠结和行善后的平静中可以看出,行善对于唐僧而言,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信仰。

七、我们的善心却被利用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做个好人,都想做个善良的人,虽然大众追求的善良程度不是像唐僧那样毫无保留,但是最起码也会让自己无愧于心。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伸出援助之手”“乐于助人”。而且我们是一个崇尚“中庸之道”的国家,大家都“以和为贵”,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在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

善良的诸多好处,促使我们行善。可是在凡事讲究回报的社会中,如果一个人无所求地行善,往往就会被人们误解,甚至还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这不,之前就出了这样一件事:三名小孩好心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可老太太却倒打一耙,声称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要小孩的家长赔偿。小孩的家长自然不肯,其中一名孩子的家长还打电话报警了。警方通过调查,最后判定老太太涉嫌敲诈勒索,对其处行政拘留和罚款。

但老太太坚称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甚至赌咒:“如果我说了假话骗人,我全家不得善终。”可某现场目击者回忆,他当天路过时看到老太太走到路中央就摔倒了,“我亲眼看到老太太侧身摔下去的瞬间,小娃儿根本就没有挨着她”。对于警方的处理,老太太还坚持申请复议。

这件事很快就被媒体曝光了,面对媒体的追问和采访,老太太每次都会向记者下跪,声泪俱下地希望媒体能帮助她和家人挽回声誉,这件事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满城皆知。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像此类的碰瓷事件还有很多。这些事件一直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评论,其中的很多评论都偏向悲观。有些人甚至认为这种事情今后也会频频发生,社会中善举的小火苗很快就会被浇灭。有的人还发出感慨:“谁还敢帮别人,谁还愿意帮别人……”

诚然,对行善者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行善被污”,人们有这样的反应和议论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理性地看待,这样的事虽然不是个例,但的确属于孤立事件。由于现代社交平台的传播速度之快与效应之大,这些少见的孤立事件的负面影响往往在无形中被夸大。我们会认为唐僧的善良过了头,就是立足于现代的社会情形来进行评价的。

所以,现在在大街上,如果看到老人倒地,很多人都是不敢扶的;如果看到有人乞讨,很多人也都是不敢给钱的;如果看到有人上前打招呼推广产品,很多人都是立马摇头拒绝的。这些现象非常普遍。

总而言之,当我们的善心被人过度消费和利用之后,最后我们可能就不再行善了。

八、行善有学问

行善,我们可能会被利用;可是如果不行善,我们的内心又会产生愧疚感。从人的本性出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不能因为善良会被利用,我们就抛弃善良或者不去行善。

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1.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柔软的人

这里说的柔软不代表软弱,它是一种温和从容地对人对事的能力,也是一种不坚硬、柔和谦虚的能力,更是一种对人的怜爱和关注。

一个姓胡的中年人,他有点耳聋和弱视,还是一个孤儿,几十年来一直以修车为生。在最初的那几年,那些来修车的人总欺负他听不见、看不清,有的人等他修完车不付钱就跑了。但是老胡从来不抱怨,更不会辱骂,依然尽心尽力地修车。

每到农忙的时候,村里有些妇女就会叫老胡帮忙一起翻地浇水,但往往那些妇女干一会就跑到田边休息去了,而老胡却顶着烈日,一趟一趟地扛着水不停地在田间忙碌着。连周围的邻居都觉得那些妇女太欺负人了,但老胡却依然开心地干着农活,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

渐渐地,村子里的人被老胡这种以德报怨的善良感动了。后来大家只要需要修车,就全都交给老胡,并且从不拖欠他的修理费。如果村里有什么活动,一定找老胡做组织者,因为他在这个村里有很高的人气和信任度,后来整个村子因为他而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大家都信任他。

所以当你用柔软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你采取的行动就能体现出自己那颗善良的心,那么最终你将收获更多幸福。

2.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傻气”的人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这里的“傻”并非真傻,而是一种“大智若愚”。

这种人拥有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有一股坚持到底的韧劲,不会过分地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做事会坚持始终如一。他们单纯、善良、诚信,且拥有极高的道德信仰,他们有决心和勇气去为大家做好每一次的服务,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行善。

然而这个社会也有太多“三思而后私”的聪明人,他们在做事前都会三思自己个人利益的得失。

例如,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被一群人打的人,一些人觉得这与自己无关,干脆装作看不见;有些人会想着上去帮把手,不过一看那群人身强力壮的,立马就 了,害怕自己过去也会被打得很惨,于是干脆不惹麻烦了。由于种种犹豫和自私的想法,我们会失去一次次行善的机会。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的,比如偷偷打电话报警,或者组织群众联合劝架。但这种事,可能也只有“傻人”才会管。

拥有行善的“傻气”,才会全无计较,一心一意。也是这样的“傻子”,最终获得了自我实现与幸福。唐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果不是他的这种傻气,他能不能破解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就未可知了。 WKjjqyhwBK6md5AdadHCyhiU7vqD/AUR7HG69/MzKJArfta49rNrNn2O85YfQn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