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沙和尚是唐僧的“痴念”:愚痴甩不掉,但可变“废”为“宝”

一、唐僧和沙僧同样因罪被罚

沙僧原本是天宫里的卷帘大将,是玉帝的侍从,他往来护驾,随朝出入,只因失手打破了王母的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下凡间。同样地,唐僧原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十分受如来器重。但他却在如来讲经的时候睡着了,如来惩罚他十世渡劫。

其实细想,这俩人遭贬的罪名还是相近的。金蝉子作为西天有身份、有地位的神,却如此不认真钻研佛法,聆听教诲,这不是打如来的脸吗?卷帘大将作为玉帝的贴身保镖,却如此大意马虎,损坏宝物,这不是给玉帝心里添堵吗?结果两家的主子都很生气,自己亲近的人犯下这等大错,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分别把金蝉子和卷帘大将贬下凡间。

二、同样不辨是非

金蝉子和卷帘大将被贬凡间后,受了很多苦,最后两人分别以师父和徒弟的名义加入了取经队伍。但是在取经的过程中,两人都是善恶不分,任由八戒从中挑拨。

就拿“三打白骨精”来说,明明被悟空打死的民女是妖怪,可八戒一口咬定那是猴子的障眼法,唐僧就信以为真,念起紧箍咒来;反观沙僧,一言不发,任由师父惩罚大师兄。好在悟空拿出报恩的话头,誓要保师父求得真经,师父才心软原谅了他。

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白骨精一计不成又来一计,这次幻化成寻女儿的老婆婆,结果又被悟空识破打死。唐僧又念起紧箍咒来,沙僧又是不出声,即使猪八戒诬陷孙悟空是因未分行李而不愿意走,沙僧也是站在旁边没帮大师兄说一句公道话。

等到悟空打死白骨精的第三次化身后,师徒之间的矛盾便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唐僧一口咬定孙悟空半天伤了三条性命,是个有意作恶之人;八戒也在一边撺掇,说这三次都是猴哥的诡计,他是害怕师父念咒,故意编了谎话。沙僧仍是一言不发,不作为,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任由这三人闹腾。

沙僧和唐僧两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在我看来是因为他们愚痴。

三、愚痴是什么

佛教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念、嗔念和痴念,即所谓三毒。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项,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那什么是痴?佛家的解释是不知道、不明,简单地说就是无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所以,佛家的痴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

在心理学中,我们怎么看待“痴”这个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祝卓宏教授认为,痴是一种“头脑认知”和“客观现实”的虚幻融合,“痴”人容易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盲区,这个盲区就是我们俗称的“不开窍”“笨”的地方,也就是愚痴。每个人的盲区各有不同,也有大有小,我们不断地学习、精进,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盲区,减少自己的“笨”。

四、沙僧是唐僧的痴念

从这个角度来看,沙僧和唐僧都是愚痴的人。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两人被贬的原因,沙僧作为贴身保镖,居然没有意识到琉璃盏的贵重,还把它打碎,这不是无知是什么。唐僧作为佛家修行极高之人,却有意轻慢佛经,上课睡觉,这也是无知。另外,在西行路上,唐僧听信八戒谗言,不辨是非,总是误会悟空,这就是愚蠢。

所以,沙僧犯的错唐僧也在犯,沙僧有的愚痴,唐僧也有,要说团队中谁和唐僧最像,肯定是沙僧。从唐僧给三个徒弟起名号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悟空叫行者,悟能叫八戒,悟净叫和尚。这也是默认沙僧最像和尚,最像佛门中的自己。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把沙僧看作是唐僧的痴念。

至此,佛家的“三毒”在唐僧这里显现得淋漓尽致。孙悟空代表的是嗔念,猪八戒代表的是贪念,沙僧代表的是痴念。

五、唐僧对待痴念的态度

在取经路途中,唐僧和悟空的互动最多,因为唐僧的情绪管理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必须多多重视;和八戒的互动也不少,因为唐僧偶尔也会动凡心,也想着吃饱喝足;和沙僧的互动最少,因为唐僧的痴愚都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当神仙时就有所表现,要想甩掉它,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要想改掉它,那也是妄想。既然没办法,只能接纳它,无须多费心神。

所以这看似简单的师徒关系,其实正是唐僧对“嗔念”“贪念”和“痴念”的态度。“嗔念”要时刻重视,“贪念”要偶尔监管,而“痴念”则需要接纳。

唐僧接纳自己的愚痴,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愚痴而整日闷闷不乐,他虽然不能像孙悟空那样奋勇杀敌,也不能像猪八戒那样讨巧有情调,但是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他一直在用愚痴来践行自己的目标。

唐僧看到美女没有停留,看到妖怪没有后退,看到名利也没有收下。虽然这一路上也吃了很多亏,受了很多骗,但是他谨守着佛门清规,谨记唐王的嘱咐,向西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沙僧也是如此,认定了取经路就再也不回头,一路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自知本事没有两位师兄大,他甘愿做后勤工作,照顾师父起居,最终也修成了正果。

六、换一种视角来看待愚痴

为什么愚痴的沙僧也能修成正果?在我看来,是因为他利用了积极的思维转换。

当你遇到一件艰难的事情时,你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还是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这是在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也是一个人心理能力的建立。积极的思维转换就是一种良好的转换能力。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事件的发生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则是人们对待事件的看法和解释。对于同样的事件,不同人的态度也有明显不同,如果你用消极的思维来看待它,就会产生过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你用积极的思维来面对,则会减少不良情绪的困扰。

如对于“愚痴”这种客观存在的人格特质,如果你用消极的眼光看,它就是“笨”“傻”“蠢”,这会让你自卑、自责、焦虑;相反地,你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它就是“勤奋”“本分”“踏实”。这种积极解释会带来积极的情绪,如乐观、希望等。

不一样的解释,就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沙僧选择用积极的视角去接纳。他没有把“愚痴”看作是自己的“累赘”或“心头病”;相反地,他用“愚痴”来践行自己的使命,把“愚痴”转化为本分、行动力与坚持,这也是沙僧最终能修成正果的原因。

七、我们缺少积极转换的视角

换个视角,愚痴也是一种财富,愚痴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换个视角看待愚痴的人又有多少?

夫妻两个人,老婆总嫌老公不懂浪漫,却没有看到老公的忠厚与任劳任怨;妈妈总批评儿子乱拆家里面的电子产品,却没有关注到儿子对电子设备的兴趣和求知欲;儿子总嫌弃年迈的母亲唠叨,却忽视了母亲对陪伴和交流的渴望;我们总看到人生的诸多不顺,却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对事件的消极面总是特别敏感,却忽视了消极的背后也蕴含着积极。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感觉疲惫、不安、焦虑,本质上都是我们的消极思维在作怪。

“如果我没有失去双脚,我想我的人生早就已经毁了。”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玻璃艺师的肺腑之言。艺师年轻时不务正业,经常惹是生非,但一次意外的车祸让他失去了双腿。然而行动不便也让他因祸得福,从此他与那些酒肉朋友彻底断了联系。之后他为了糊口,开始学习玻璃艺术,人生从此改变了。

也许不到最后一刻,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所遇到的苦难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但是常见的情况是,我们一看到不好的苗头就立马放弃了,我们根本等不到积极思维转换的那一刻。

八、积极的思维转换是一个过程

有人会有疑惑,难道我们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想吗?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如果明明是一件坏的事情,硬是要把它想成好事,这是强人所难,即使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不可能做到。所以,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积极的思维转换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我们要学会面对和接受消极事件

人总是有懦弱的一面,遇到问题,很多时候自然会选择逃避。可是逃避之后,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消失。所以首先我们要学会接受问题的存在。

有一则《小猫逃避影子的方法》的寓言故事:话说小猫汤姆和托比非常讨厌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它们就用各种方法来摆脱自己的影子。然而,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那令人抓狂的影子。这可怎么办呢?汤姆选择永远闭着眼睛。只要眼睛不睁开,就看不到影子了!托比则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这样太阳就照不到自己,影子也就不会出现了。

很明显,这两只小猫的解决方法就是逃避。我们不知道这两只小猫的后续生活会怎样,但永远闭着眼睛和永远待在阴影里的日子放在人类身上,肯定是会造成心理问题的。逃避只是暂时的压制,终有一天它仍然会爆发出来伤害到自己。

2.在接受的基础上应对负面情绪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并以不同的状态显露出来。积极情绪可以使我们乐观向上,而消极情绪则会使我们陷入焦虑和痛苦中。所以我们需要具备一种积极转换的能力,从消极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避免过多陷入消极困扰中。

3.增加对事物的积极认识

当你具备了积极转换的能力,你就可以从消极事件中看到积极性,积极认知多了之后,缠绕的消极情绪就会慢慢淡化,最终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NiIzyTFmW3ZMu82AiHxKrOBDcRzWuu5QXTuJYCNigDyvq3hp2AHit555PCe90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