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7
“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

我们仍然先讲故事。

故事中的孩子九岁,刚上小学四年级,圆圆的脸,活泼好动,乐于与他人交往,特别喜欢当孩子当中的老大。他不愿意上学,已经在家一个多月,对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厌恶,逢人就控诉老师不好,同学不好。其实他在刚上四年级的时候,就在学校遇到了一些挫折,部分同学会开他玩笑,给他取外号,叫他“胖胖”“小胖”等;也因为学习任务完成得不好,被老师批评过几次。他当时就出现心情较差,经常闷闷不乐的情况,但是还是能够忍下来坚持学习,成绩也能基本保持,他的家人也没有多想。

小学三四年级是一个转折,课程难度增加,人际关系更复杂,学习压力也增大。这个孩子本身情绪状态就不稳定,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渐渐地就在成绩上有所表现,近段时间的考试成绩便没有那么理想。恰好,这个孩子的妈妈一直以来对他的学习成绩期望都比较高,坚持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知识的全面掌握。就这样,在学校和妈妈的双重压力下,孩子的情绪问题逐渐加重,大部分时间都不开心,甚至开始有一些自杀的想法。但他仍非常愿意倾诉与表达,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我脑袋里面有两个小人在辩论,一个代表正义,一个代表邪恶。一个让我自杀,一个让我享受生活,劝我说如果自杀了,家人会很伤心。”描绘得非常形象。在 9 月份的一个中午,爸爸妈妈发现他一脸鼻涕眼泪地晕倒在了房间,不明原因地突然晕倒。家人也被吓了一跳,然后就赶紧背他下楼,结果走到一半他就自己醒过来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醒过来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他对为什么晕倒能够回答一部分,但是很多东西他也就说:“我记不起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晕倒,然后你们背我,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就突然醒来了。”

当时爸爸妈妈就带他到附近的医院去看,在开车去附近的医院的途中他又晕倒了,在爸爸妈妈背他下车的过程中他又醒了,他醒后问道:“我在哪里,你们在做什么?”好像突然走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然后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记得了。后面就是去医院检查,身体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导致晕倒的身体指征,家人只能带他回家。当天晚上在晚饭过后家里有客人来,这个小朋友见过客人,上楼梯的时候就跟他妈妈说:“我觉得我又要晕倒了。”接着他就真的再次晕倒。家里人手忙脚乱,又是掐他的人中,又是围着他大声呼喊,跟他说话,他都完全没有反应,但几分钟后他又自己醒过来了,对于晕倒过程中的事情他还是表示都不记得,又询问:“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其他完全正常,他似乎也完全不担心自己突然晕倒的事情,照常开心地玩耍。爸爸妈妈没办法,只能送他去附近的医院住院,想确切地查明病因。当然既然孩子都生病了,那当然会对他更好一些,不再提上学的事情,基本上对他就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生怕他有一点不开心。

这是我们通常表达爱的方式。任凭平时如何打骂,只要孩子一生病,就心疼异常,像完全换了一副心肠,弥补性地“对孩子好”。太多的孩子跟我说:“爸爸妈妈只有生病的时候才是对我好的,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想吃什么就给我买什么。”爸爸妈妈觉得照顾得更好,孩子的病肯定好得更快。比如,生病了就要加强营养,要保持心情愉快,看着病恹恹的孩子,心有不忍,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去满足孩子。又比如,父母平时心里一不爽就打骂一下孩子,看着病中的孩子,开不了口,也下不去手,不自觉地就忍耐自己的脾气,以最慈爱、最耐心的面目跟孩子相处。最有吸引力的,当属可以不用上学,生病请假天经地义,父母、老师、同学谁都不会有任何不满。生病原来有如此多的好处,真是让人欲罢不能。父母们大约做梦都没想到,孩子会贪恋这样的好,沉浸其中,喜欢上生病的感觉。

这个孩子,很快便摸透了其中的门道,认真地“生起病来”。

他当时在当地的医院住院的时候,因为查不出来生理的原因,医生就例行朝精神科方向询问他:“你有没有听到声音?有没有自己跟自己说话?”后来出院之后他一直都没有去学校,到中秋节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开始自己跟自己说话,而且说话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说自己被同学孤立、被同学说坏话,说他压力很大,想转学。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说“我死了算了!”家人跟他相处的时候,只要稍微不顺他的意,或者是指出他哪里做得不对,他的反应就会非常激烈。从一开始的发脾气,大吵大闹,到后来会更难控制地马上冲到楼顶,大叫“我要跳楼!”“你们什么都不要说我,也不要逼我上学,不然我就跳楼!”家人慌了手脚,好几次都胆战心惊地将他从楼顶抱下来。

一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四个大人,每天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他,一刻都不敢放松,一分钟都不敢懈怠。爸爸满面愁容,焦虑不安地说:“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现在一步都不敢离开他,也不敢有什么不顺着他意的地方,我们已经被弄得精疲力竭了,很久没有安心地睡过觉了。医生你一定要帮帮我们,你们想什么办法我们都全力配合。”一个九岁的孩子,将全家四个成年人,完全拿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能力过人”的孩子?

我要会会他。

没想到,来到我面前的是一个非常乖巧、配合的小朋友,他并没有任何的,至少在我面前没有任何的反叛和不可一世,也没有故意跟我对着干,他很积极主动地跟我讲他的想法,而且有问必答。只是整个谈话的一个小时中,他基本没有正常地坐着,他一会躺着,一会脚跷到桌子上,而且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事先询问我“我可以这样吗?”他很放松、自在,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而且他就是家里的主人,我反而像是到他的家里做客的人。

他看到沙盘,立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自顾自地开始摆沙盘,一边摆着一边告诉我他摆的是什么,我反复示意他可以安静地摆,不说话,他控制不住。整个沙盘结构很零散,他摆完之后就滔滔不绝地讲主题和含义,说给大领导摆了一个豪华的房子,说他的妈妈是在政府工作,他跟妈妈关系比较好,觉得他妈妈比较厉害,不太喜欢他的爸爸。接着又主动跟我谈到在学校有人欺负自己、嘲笑自己,老师也会批评自己。我问在家里面呢?他马上换了一副表情,将头昂得高高的,底气十足地说:“在家里面都是我说了算,家里面的所有人都要听我的。”带着骄傲,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摆第二个沙盘的时候,他依然给大领导摆一个家,生动地跟我介绍这个家的结构以及超乎想象的豪华,而后他突然跟我说:“其实现在的大领导,这个房间的主人就是我自己。”停顿一下,想想好像自己年龄还不够,就改口说:“大领导是我的爸爸,我就是大领导的小孩,我想上哪个学校就去哪个学校,我要让校长把班上欺负我的同学全都开除!”他说得很认真,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幻想中。接着他详细描述同学会嘲笑自己、欺负自己,说虽然自己上的是贵族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很有钱的,但他们素质都不高,所以他想换个学校。他在给自己想退路,想办法,就像他说的,他的内心真的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对于要不要上学,去哪里上学,他的内心是在战斗的,但表面上他是云淡风轻的,乐于享受自己在家里的绝对话语权,甚至想象自己在学校也有同样的无上权力。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比我们预想中要丰富得多。

这个几岁的小孩,已经彻底自我膨胀了,他的言语表达便无所顾忌起来,现实地演绎什么叫“不知天高地厚”。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当中,享受“无所不能”“呼风唤雨”的特权。在他的世界中,他就是霸主,世界都由他掌控。

他自顾自地讲完自己全部的想法,像说给我听,又像是自言自语,毫不隐藏地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讲完之后他如释重负地躺在我们治疗的沙发上,斜着眼睛看着我,眼神复杂,说:“医生你知道吗?我们家只有我一个儿子,如果我死了,他们肯定接受不了,所以他们肯定很怕我死。”说完之后他就潇洒地自己开门出去,留我呆呆地坐在座位上,心情复杂地回味他的话,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词——“难怪”。果然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父母面对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该会特别头痛吧。接下来他没有再出现过情绪爆发,也没有再晕倒,但家人仍然谨小慎微地跟他相处,仍不敢提上学的事情,费尽心力地去猜测这个小灵精的内心想法,生怕一不小心猜错了,又是一场大战。

必须安排家人一起来开诚布公地谈谈。

父母很支持,而且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来了,爸爸在治疗开始前,郑重地询问我:“奶奶能不能一起参加治疗?”并且强调奶奶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很多,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都是奶奶管教孩子。于是,就三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再加上我,四个成年人和一个九岁的孩子,一起进入治疗。孩子首先找了自己最喜欢的位置,家里其他人才依次坐定。我没有开口打破沉默,先观察了一下家庭成员,其他人也沉默。奶奶首先开了口,开始有理有据地教育孩子的爸爸妈妈,说妈妈太宠孩子,并且举例子说小孩有一次跟他们出去,已经给孩子买了饮料,孩子不喝,说要换,妈妈就立刻起身去给他换,她觉得这是不恰当的,太迁就孩子,会有不良影响。继而奶奶又说妈妈:“你对孩子要求太严格,给他报很多的辅导班,周末都排满了,让孩子都没时间休息。”顿了顿,又严肃地说:“孩子都跟我投诉了,说辅导班太多了,自己不想去上。”妈妈一直听着,没有回应,脸色不太好看。孩子马上开始添油加醋:“就是啊,报那么多班,我还要做学校的作业,我怎么做得完!想要累死我!”我看着这一切,意识到原来这个家庭里面还有一个“太后”在,孩子还是有靠山的。

我尝试了一下打断奶奶,鼓励妈妈和爸爸讲话,以失败告终。

奶奶接着说:“现在小孩脾气这么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前两天他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小孩在家里面突然就开始发脾气,砸东西,又说要去跳楼。我跟他爷爷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就只能抱住他了,我们不让他动,但是他对我们又踢又打。我们真的也很无奈。”我马上肯定奶奶:“你们做得很好,你们没有打他,没有骂他,但是也没有允许他去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这个很好。”但孩子坐不住了,立刻跳出来说话:“你们为什么要抱住我,凭什么抱我,你们有什么权力抱住我,我有自己的自由!”表情恶狠狠的,又带着委屈,说完噘着嘴坐在位置上,生闷气。我没有回应他,也没有制止他的反应。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每个人说话他都要插话,包括我说话的时候,他都要打断来表达他自己的意见,自己想说话的时候就说,旁若无人,而且要说得很大声,确保每个人都听到。要是发现我们没有认真听,他就走到我们面前,拉着我们的手,或者晃晃我们的手臂,确保大家都听到了他的心声。我们没办法正常交谈,他会毫无预兆地突然跳出来,打断我们的思路,强行将话题转移到他想说的内容上,等他说完,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刚才谈到哪里,谈话被完全打乱了。

好像我们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他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不断在耳边嗡嗡嗡,他好像乐在其中,欢快地翩翩起舞,不知疲惫。

家人在的时候,他的表现和单独跟我交谈的时候判若两人。

不断发表他的看法,蹦来蹦去地表达了一圈之后,似乎还是觉得不过瘾,他又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举动。他突然自顾自地说:“我现在很厉害,我力量很大,抱我是抱不住的,我后面肯定会想到办法挣脱的,你们等着看吧。”说完为了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他就跑过去,拉过妈妈的手,要跟妈妈掰手腕。实事求是地讲,这个孩子虽然只有九岁,但长得挺壮的。妈妈用尽力气,他还是稍稍占了上风。他狡黠一笑,得意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示意他说:“你过去跟你爸爸试试?”他果然兴冲冲地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结果可想而知,爸爸完胜。他不服输,说:“我一只手不行就两只手。”一边说一边架上另一只手,最后整个人都快架到爸爸的手上了,爸爸纹丝不动,再次轻松获胜。他看起来很泄气,垂着头坐回自己的位置上,难得安静了一小会。

他的妈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很少说话,基本上没有主动说话,我问她,她也只是很简单地作答,只在奶奶提到她的时候一直盯着奶奶。不过她的观点很明确:造成孩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不是学习压力大,是他的老师太凶了,他才不愿意去学校。这个时候我们的小来访者又跳出来了:“你们以前也只会打骂我!”爸爸立刻辩解:“你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打过你几次,一个手都能数得过来!”想想又补充说:“其实打得很少,但是威胁说要打是很多,我说要打的时候,基本上他们都会把他拉走。”我问他们是谁?他说是妈妈和奶奶。

我们能看出来,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上,每个人都不一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这个爸爸觉得应该教育的时候还是要教育,妈妈跟奶奶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做法,妈妈觉得生活上需要更多地去将就他,他想要什么就应该买给他,但是学习上应该严格地要求他。爸爸强调学习上其实过得去就行了,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但是家庭该遵守的规则应该要遵守,例如说对老人家是要尊重的。奶奶站在一个长辈的角度觉得爸爸妈妈做得都不对,觉得他们的方式对小孩都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全部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都不一致。

我们的小灵精就理所当然地站出来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那谁说的才对呢?深思熟虑之后他宣布,我自己说的才对!你们都得听我的!而且他发现,全家人都听自己的,这种感觉实在太好了,于是他想方设法地威胁家人必须听自己的话,为此察言观色、绞尽脑汁,对家人的全部弱点了如指掌。就像他在第一次治疗的最后狡黠地眨着眼告诉我的那样:“我们家就我一个儿子,我要是死了,他们肯定活不下去。”而且他发现这样的方式屡试不爽。经过短短几周的摸索,他就将父母和爷爷奶奶吃得死死的。四个大人惶惶不可终日,他却乐在其中,像在玩一个“我是老大”的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渐渐地就开始幻想自己是更大范围的老大,想象自己是大领导,搞定学校的同学和老师,赶走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总之,最好全世界都是自己说了算。

只可惜,这毕竟是幻想,是小孩子的天真游戏。

我在家庭治疗中做了这样一个反馈,呈现家庭的互动模式,并强调此种模式可能造成的影响——当然,这番话也是在小来访者不断的打断下勉强说完的,并不确定家庭成员究竟听进去了多少。同时,对于家人一直担心的孩子的情绪问题,我也强调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对于孩子来说也需要有一些规则。孩子需要有一些方式和行为来表达压力或者想法,但是一个家庭也需要有一些规则,来明确限定哪一些行为是不可以的。比如说像砸东西、打人、骂人这样的方式,不管是用来表达什么,都需要反馈给孩子这是不可以的。爸爸妈妈频频点头,但隐含着明显的担忧:“我们最怕他……”关键词没有说出来,不敢说。当然,他们最怕的就是这个无所不能的小来访者威胁他们要去跳楼。我强化这个家庭中大人的能力,因为这个孩子在家里是时时刻刻有大人看着的,大人不可能连制止一个九岁小孩的不恰当行为的能力都没有,除了打骂,我相信他们能想到其他办法搞定他们的孩子。

旁观者会看得很清楚,整个家庭已经被孩子弄得乌烟瘴气,但几个大人已经被焦虑和恐惧完全控制了,缴械投降,已经没有理智来梳理清楚这个小孩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哪些行为是威胁,哪些是真实的内心表达。他们变得草木皆兵,干脆什么都不敢做,对孩子的种种刁难疲于应付。他们并不是没有办法,只是陷于无助的境地,动弹不得。

需要将他们从泥泞中拉出来,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对整个事件的控制能力,让他们不畏惧,不逃避。

孩子还是不依不饶:“你们不答应我那我就砸东西,你们再不答应我那我就去跳楼。我不信我找不到机会,晚上我就等你们都睡了,我再找一个机会去……”我没有回应他,也暗示家里人尽可能忽略他的威胁,当然,基本的防护还是需要做到的,需要做到家人能够基本安心的程度,但更多的因为焦虑而创造出来的恐惧,就需要去区分,去理性对待。

到现在为止,这个孩子看起来都是个顽劣不堪、自大狂妄的小屁孩形象,看起来一点都不可爱,没想到后来他的情况会是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终于等到他们再次回来治疗的日子。

他一进治疗室的门,就要坐在我上次坐的位置上,我没有同意,他就乖乖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没有争论,也没有生气,我倒有些不适应了。后来他的表现,让我怀疑这个乖乖坐在位置上,安静地听其他人说话的孩子,跟前几次见到的孩子,是不是走错治疗室的双胞胎。他能够听其他人说话,不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不再不时地站起来,一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最多调换一下姿势。到他说话的时候他也说,但并不是扯高嗓子,要求全部人都必须听自己的,他能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起来稍微有点泄气,但并不沮丧。

依然是奶奶首先来发言。我并没有像上次一样,整个治疗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让奶奶说,而是大概总结了她的意思之后,就转头去询问孩子的父母。这是一个处理技巧,以此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才是对小孩进行教育的绝对权威,也是最应该负责任的主体,不能推给上一辈的老人,也不能让给上一辈的老人。用行动表达后,我继续用言语强调了一遍。

这个时候小朋友就开始没有预兆地诉说他内心的委屈,他用很低沉的声音,满含着低落的情绪,低着头,散发着可怜巴巴的气场,一桩桩一件件地诉说他的感受。几个大人都看得心生怜惜,原来这个孩子看似无所不能的气场里,隐藏着这样的委屈和无奈。

他说,前两天爸爸妈妈一起打了他的屁股,但客观地强调并不是那种恶狠狠的打,而是事先说好的,他哪些行为不能做,做了的话就怎样受惩罚,他自己也爽快地答应了。只是他没想到,会真的被打,而且是爸爸妈妈一起打自己。爸爸解释:“以前都是威胁比较多,真正的惩罚少,这次是想让他真正体会一下痛,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打得并不重,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爸爸妈妈合作去做一件事。这不是他目前最希望看到的局面,但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懂得审时度势的孩子。威胁、砸东西这样的方式不管用之后,他不得不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他细细讲述在他短短几年有记忆的生命里,所遭受的全部委屈:“每次成绩考得不好都会挨骂,妈妈每天守着我做作业,只要她讲了一遍我做不出来,她就会越讲越激动,就开始骂我笨,还说我这么没用,‘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他边说着,边撇着嘴,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一直低着头,谁也不看。妈妈一直看着他,听他说,一开始觉得他说的话很搞笑,忍不住笑出声来,后来表情慢慢变成悲伤,说:“那些话都是生气的时候随口说的,没想到孩子会当真,还会对他造成这么大的影响。”爸爸接过话头说:“他妈妈每一天辅导作业都是跟孩子两个人关在房间里,我在外面听着里面就像在打仗一样,他妈妈越讲越激动,就会控制不住地教训他。妈妈总是要求孩子每天的作业都要做到全对,其实我觉得只要孩子掌握了就行了。”孩子接过话来,再次重复:“只要我做不对,就嫌弃我,说生块叉烧都好过生我。叉烧那么丑,又不好吃,我总比叉烧好看点,我哪里比不上叉烧……”我问他:“妈妈还说过其他让你觉得很受伤害的话吗?”他说:“有啊。”长时间的思考之后,他继续说道:“比如,生块叉烧都好过生我。”我们几个大人面面相觑,看来这句大人眼中的玩笑话、口头禅,在他的内心已经像魔咒一样挥之不去了。整个会谈中他大概说了十来遍这句话,他反复强调:“只要我做得不好,只要我考得不好,我妈妈就会说生块叉烧都好过生我。”你看,他把妈妈的前后语境都记得很清楚,他清楚地知道妈妈这句嫌弃他的话,是在他做得不好的时候说的,做得不好,妈妈就会嫌弃自己,就会不接纳自己。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的真实内心才表达出来,他内心的自卑,他因为不被母亲认可带来的自我怀疑。他从不轻易言说的委屈,都在此刻安静地讲述出来。这个九岁孩子的内心世界,原来潜藏着超乎成年人想象的故事和感受。

回想起他之前的无法无天的行为,他唯我独尊的幻想,不过都是他的保护壳,是他在学校和家庭互动中连连受挫后饮鸩止渴般的内心补偿。

他说:“我觉得爸爸妈妈好像一直以来都是很嫌弃我的,我觉得我成绩比不上别人,他们总是拿我跟其他小孩比较,我觉得我什么都比不上别人。”他妈妈解释说:“可能我们都是拿他做得不好的、没那么擅长的部分去跟其他孩子比较,觉得这样可以激励他。从来不会拿他做得好的,比如说他下棋很厉害我们就不会说,而是会说你看你运动没有别人好,你看你没有你表弟好,你表弟拼拼图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拼出来,你要拼很久。我们觉得这样可以让他更努力。”“反正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说表弟什么都比我好,我觉得很难受,这样的生活很难受,有时候就想还不如死了算了。”原来他跳楼的威胁里,也有他真实感受的表达。我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我怎么努力我爸爸妈妈都嫌弃我,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会让很多心理能量不强的孩子想到用结束生命来逃避。

他妈妈强忍着眼泪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这样想,我们一直都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当时他不能去上学,看到一个辅导班,他说自己想先去辅导班适应一下,到时候再去学校。那个辅导班要一万多块钱,我们二话没说就给他报了。辅导班去了三天之后他就不愿意去了,我们也没有说很抱怨这件事。”爸爸接着说:“他妈妈在花钱和买东西这些方面,只要是给孩子,从来不犹豫。他喜欢的模型、手办之类,上千块的都会买给他,我也是,只要是经济允许,都会满足他。我们只有这一个孩子,我们都觉得我们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这似乎是很多家庭教育的悲哀,他的爸爸妈妈打扮很朴素,但是孩子上的是贵族学校,他浑身上下穿的都是名牌,但是他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妈妈反复解释:“我们广东人都是这样说,‘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这是一个口头禅一样的话,从来没有想过他会当真。我们小时候都很穷,能吃上叉烧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叉烧在我们眼中是很好的东西,并不是嫌弃的意思。”这就涉及一个成年人跟小孩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问题。妈妈觉得这么简单的题,我怎么教都教不会,我当然会生气,生气了就会口不择言,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个孩子其实是非常聪明的,他并不是都不会,只是他没有达到妈妈每次做作业都要得一百分,一道题都不能错的要求。只要他错了,妈妈就觉得他做得不好,就有大量的机会来生气,来说她的口头禅。很多话原本都是中性的,甚至是抱着美好的期待的,但态度不同,给孩子的感受就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孩来讲,他听到妈妈每次都是恶狠狠地在说这个话,而不是开玩笑的语气,也难怪他会当真。但是爸爸妈妈说完之后就忘记了,不会觉得说这些话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没想到这些话在孩子那里是过不去的。爸爸妈妈对于他讲到的事情会很疑惑地说:“有吗?我们这么凶地批评过你吗?”孩子记得很清楚,他说哪天我打破了一个杯子,你们又骂了我一个小时之类的。他说得清清楚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骂我,骂了我多久。他反复强调,我记得很清楚。

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中可能有天大的影响,再加上学校的压力,为什么他那么在意同学对他的嘲笑,老师对他的批评?其实都跟他本身内在自信心缺乏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次治疗之后,整个家庭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小来访者再也没有用发脾气、威胁、跳楼等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要求,他开始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治疗之后他就自愿回了学校,父母和他自己都并不确定他是否能适应,但是他们一起商量,回去试试。

因为在上次治疗的时候,他一直控诉爸爸妈妈打他,我就提示父母可以尝试打骂之外的方法。这对父母调整意识很强,回去就开了家庭会议,一起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一一记录下来。他们让孩子充分发言:你在学校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希望我们怎么帮你,需要准备些什么才能顺利上学……将所有可能面临的困难都罗列出来,再想办法解决。最后,加上最关键的——没有做到怎么办?没有做到父母也不会打骂他,就商量不给他买他喜欢的玩具,扣他玩手机、电脑的时间。他想了想,答应了。签字画押,一言为定。

没想到他回到学校之后竟然非常开心,他口中很凶的老师,欺负他的同学,都变了模样,所有人看到他都热烈欢迎,问长问短:“你这段时间去哪里了?我们都很想你。”“没你在,我们没那么好玩。”老师也主动关心他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还主动帮他补课。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突然发现:所有人都对我很好,原来大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都讨厌我。他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在学校的经历,满脸笑容,说现在比之前天天在家里开心多了。

爸爸妈妈现在会跟他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事情要这样做,我们不是说就这个人好,不是说你一无是处,我们只是想教你,让你做得更好。他会似懂非懂地点头接受。有时爸妈还是会习惯性地说他做作业比较拖拉,总是要反复叫才会做,回家要先看电视……他会自己跳出来说:“你们怎么又开始说我了,你们怎么又说我做得不好了?”爸爸妈妈就说:“对不起,我们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做一些调整,现在还是不太习惯。”他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爸爸妈妈能够听他说,并且会做调整。从以前将委屈都埋在心里,到现在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信任父母会听自己说话,他在家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整个家庭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氛围也随之变得更温暖、放松。妈妈说辅导他做作业,每一次都像打仗一样。我鼓励爸爸可以帮一下妈妈的忙。孩子就接过话说:“爸爸没有文化,教我的题都教错了。”我问他:“谁告诉你爸爸没文化?”他答:“本来就是。”我于是问妈妈:“你希不希望你老公来帮你?”她说:“当然希望,但是他不来,那我也没办法。”我转头问爸爸:“你觉得你老婆希望你去帮忙吗?”他说:“应该不希望,因为她觉得我的水平不行。”妻子非常惊讶,连忙解释:“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我一直觉得他工作很忙。因为他以前要加班、要上夜班,有的时候可能八九点才回来,我是觉得他太忙了,我怕他太累,所以都是我自己去做,但是可能他们又觉得我对小孩要求太严格了。”爸爸听完,表情复杂:“我每次去帮忙,她都让我出去,我以为她是嫌我水平不行。”夫妻俩尴尬地相视笑了笑。

可见,这个家庭的沟通方式,不只亲子之间,连夫妻之间也是误会重重,也就难怪孩子会那么不确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会百般试探了。

孩子的不自信可能是来源于父母不经意的,甚至口头禅般的否定。

一开始接触这个孩子,他带着虚无、夸张的自我膨胀:家里都是我说了算,我爸爸是大领导,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表面的自负,反映的其实是他内心深重的自卑。因为自信心不够,他才会需要虚张声势地去告诉别人,他很厉害;他才会去跟所有大人掰手腕,去展示自己的力量。他很享受这种我比你们都厉害的感觉。

原因何在?爸爸妈妈日常生活中很少肯定他,只是习惯性地说他这个事情怎么做不好,那个事情怎么做不好。又经常比较说“你看你堂弟多好”,这都是中国父母最常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加上“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这样的口头禅在广东地区流行,没有人想到孩子会将这话理解为对自己的否定、嫌弃。我曾经跟孩子们讨论过,还有哪些类似的口头禅是全盘否定孩子的,大家便滔滔不绝地讨论起来。

比如,“生个小猫小狗都比你强,养只狗还会摇摇尾巴,养你有什么用?”又比如,“我要是像你这么没用,早拿块豆腐撞死了,哪还有脸活着?”还有,“废物,养你都是浪费粮食。”“我怎么会生了你这么个废物?”“我打你都懒得动手!”……一句比一句狠。《红楼梦》里贾政教育贾宝玉,打压他的自尊,就有很多经典说法,例如,有一次,贾宝玉去跟他父亲告辞,要上学去,贾政没好气,训诫一番之后,便说他:“还不快滚,仔细站脏了我的地,靠脏了我的门。”细想这话,其中的贬低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作为父亲,嫌弃孩子到觉得他在自己的地方待着都会弄脏自己。普通的几个字,若深究起来,孩子不知会怎样无地自容。

当孩子说起这些时,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父母早就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更不相信孩子会把这样的话当真。他们很惊讶,“这就是随口说的,我们那里的人都这么说。”“那些都是气话,怎么能当真呢?”却不知,孩子的世界小,接触的人少,经历的事情也少,他们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很重要,父母更是天一样的存在。每天跟父母互动的点点滴滴他们都记在心里,父母一旦生气,对于他们便是天塌下来一样的大事,而父母否定他们,说他们“不如叉烧”,说他们“连猫狗都不如”,说他们“站脏了门,靠脏了地”,自己看得最重要的人,如此否定自己,他们又何来自信呢?

叉烧、猫狗、废物,是不应该拿来与孩子相提并论的,无论是玩笑话,还是气话,一旦说出口,可能需要花百倍的力气来弥补。要培养自信、阳光的孩子,就需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来陪伴。情绪不好的状态下,说话前,先三思,哪怕对方只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小小的自尊世界,需要家人共同耐心守护。 E/F5QyOfpdxfbJWe5USJ+la5jE6w73caONPoA9mvYGsKF2IZMSas7CA+RKKyvi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