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选取我在儿童青少年临床心理治疗中的十六个典型案例,涉及厌学、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家庭关系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各种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困扰。年龄跨度从九岁到十八岁,让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内心想法,进而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和需要。作为临床心理医生,我从未将我的来访者当成真正的病人看待,而是更多地去了解他们最真实的困惑和无助、愤怒和悲伤。他们从弱小无助的孩童时代,走到狂风暴雨的青春期,小心翼翼地实现成长,变得成熟,这原本就是一个不易的过程。我希望在他们这一段珍贵而懵懂的人生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陪伴,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最终,能够使他们相对顺利地走向人生的下一阶段,收获别样的人生精彩。

本书中所选取的全部案例,都是临床工作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孩子,我也希望读者朋友,无论是家长、教师,抑或是青少年自己,都能在层层的文字叙述中发现这些与众不同的儿童青少年出人意料的一面,都能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其中的好多孩子,都让我忍不住心生怜惜。比如那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中的小男孩,在调皮和不可理喻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和渴望父母认同的心;又如那个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女孩,她拼尽全力去跟家人抗争,去表达她对父母的满不在乎,实际上却是在拼命掩饰自己被父母忽略和误解之后脆弱的内心;再如那个胖胖的智力并不高的女孩,她没有放弃自己,她竭尽全力通过自己的方法,让家长和老师看到她,证明她自己也有价值和闪光点,我至今都记得她将自己所画的画给我看时眼中的光亮。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单纯,即使这些从医学的角度看来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孩子亦是如此。只是,他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跟世界表达自己,他们渴望被看见、被听到、被理解,却因为不得要领,横冲直撞,碰得头破血流。

另外,此书中还有大量家庭模式分析的内容,我尝试系统地阐述家庭模式与孩子所谓“症状”之间的联系,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去看到儿童青少年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波折,而不是简单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去给他们贴一个疾病的标签,去否认他们变化的可能性。我总是跟我的家长们说,我之所以选择做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就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他们的可变性非常强,我曾亲眼见证无数孩子彻底改变了消极的模样,我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家长不放弃,老师不放弃,心理工作者不放弃,孩子即使无数次跌倒,还是有可能重新站起来,迎接新的人生。

儿童青少年阶段,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性,让人心生惶恐,却也因此充满魅力。

成书的初衷便是在家长、教师、普通成人与儿童青少年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因为误解和失望造成的误会和悲剧。在临床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看到,当孩子跟父母说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原本是好不容易伸出的求助之手,却被父母一把推开,换来一顿责骂,“整天想东想西,没病都想出病来”,或者是“小孩子家家,知道什么?自己好好读书”。孩子于是只得失落地收回自己求助的双手,因此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

当今中国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经济发展快要赶超发达国家了,对于心理的了解、认识和接纳却还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家长仍觉得心理疾病是晦气、不吉利的事情,情愿孩子身体上患有重病也不要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无奈叹息之余,我也希望能为改变这样的现状做一些努力。文中的所有案例都基本是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没有强行罩上心理学的神秘面纱,而是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呈现案例层层剖析的过程,让读者们能够更理解所有孩子内心纠缠的动力,能更包容他们表面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向他们伸出援手,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除了为本书成书过程付出巨大努力的工作人员,我要特别感谢本书故事中的每一位主人公。感谢他们信任我,愿意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并且允许我将故事分享给更多读者和需要帮助的朋友。出于隐私的考虑,本书隐去全部主人公的关键信息,同时对涉及隐私的故事内容稍加加工和调整,以保护我们的来访者,也真诚恳请广大读者不要随意揣测或者对号入座。他们的故事,更像是可能发生在每个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真实情景,理解他们,也能让我们更理解身边的每个孩子,更好地跟他们相处。

最后,如在书写过程中有任何不当之处,或阐述不够清晰合理之点,亦请指正和提出建议,真诚感谢! BRbGOJoNr25ul5eU7U8oNSsM1Wud+f5spw0IbuAAuMKlQAu6C/80AxCKUOtNQW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