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懒,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再这么颓废下去,你的未来就毁了,你要自己振作一点!”“整天吃了睡,睡了吃,这么懒,你跟猪有什么区别?”
……
这是很多家长面对整天赖在家里,不努力学习,不思进取,什么都不敢尝试的孩子通常的评价。看着孩子唉声叹气,死气沉沉的样子,父母恨不得一顿臭骂,一巴掌打下去,能让他受到刺激,清醒过来,积极起来。
很多家长对这样的孩子有一个总结性的标签——“懒”。他们坚定地相信是因为生活太富足了,孩子没有危机感,没有压力,整天得过且过,颓废而懒惰。紧接着,便会滔滔不绝地陈述:“我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帮家里煮饭了,已经要照顾弟弟妹妹了,已经能自己挣钱了,你看看你!”各种激将,只是孩子好像长在了床上,长在了计算机游戏里,长在了手机上,半步也不挪动,气得双亲快要吐血了。他们都很淡定,仿佛已经入定到另一重境界,刀枪不入,油盐不进。父母一谈起这样的孩子都是摇头叹气,满脸的无奈,所有的办法都已经用尽,孩子还是像一摊烂泥一样瘫在地上。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没动力的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很少有兴奋的时候,看起来像年轻的“小老头”“小老太太”,内心常是毫无波澜,年纪轻轻就看破了红尘一般,麻木地生活着。
这样的孩子,可不是“懒”那么简单。
这个孩子 13 岁,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在家里待了近半年的时间,起初过着日夜颠倒、游戏为伴的生活,后来渐渐觉得游戏也没什么意思了,也很少跟家人交流,也基本不独自外出。有时候发呆,有时候睡觉,脸上没有特别悲伤的表情,也基本不发火,除了偶尔提一点要求,基本不跟家人说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醒来稍微玩一下喜欢的游戏,便又困了,又继续睡觉。从来不提上学的事情,也不看书,也不外出锻炼,也不找朋友,连走路都是慢吞吞的,鞋子在地上拖拉着,仿佛行尸走肉一般,每天过得浑浑噩噩,怎一个颓废了得。父母急得要命,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无济于事,拿他没办法。
第一次见我的时候,能看出来他有明显的紧张,他很坦然:“是我爸妈让我来的,他们觉得我情绪低落,沉迷游戏,整天都懒懒的,要我改变一下,我自己还挺享受现在的状态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接着,怕我没有理解他的意思,或者怕我还是觉得他的状态有问题,他又补充说:“我从上初中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比较低落的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但我并不觉得有问题。”我心里一沉,没有问题,没有求助意愿,治疗要如何进行下去?我只能尝试跟他沟通:“做心理治疗并不代表你有问题,比如你内心有困扰,或者说有一些压抑的话想跟别人倾诉一下,都是可以的。”怕把话说得太绝,我又补充说:“当然,如果你实在很抗拒,我们也尊重你的选择。”他的回答让我有点尴尬:“我也不抗拒,也没有特别愿意,反正过来聊一下也可以。”我顿时心里凉了半边,打起鼓来。他索性自顾自地突然讲述起他的情况来:“我小学时成绩是比较好的,上了初中之后排名有明显下降,我对学习要求比较高,定的目标完全无法达到,比较迷茫,后来就渐渐不想上学了。”他很习惯用“比较”两个字,不把话说得很确定,好像自己对自己的情况也不太了解。
我认真地听着他讲,他停一会,沉思一段时间,接着再说一小段。他很少一口气说很多话,我问一个问题,他也回答得很简单。我跟随着他的脚步,断断续续地听他讲完了初中一年多的心路历程,其实比较枯燥、平淡,因为他在整个叙述中都基本不带情绪,讲到成绩下降也不会特别悲伤,讲到不想上学也没有明显的纠结,我望了好几次墙上的钟,终于到了快要结束的时间。
快要结束的时候,他突然说:“我小便总是很紧张,已经好久了,不知道怎么办。”这句话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我完全没想到他竟愿意讲如此隐私的事情,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倒也看出他并非像表现出来的那样淡定、心如止水,他颓废无动力的表象之下,大约暗藏着不易察觉的波涛。
再次过来的时候,他一改前一次的勉强态度,虽语气还是很冷淡,但会主动找话题来谈,开放程度好了不少,我倒有些受宠若惊起来。更意外的是,他告诉我困扰他几个月的小便问题,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他自己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一起交流的时间比较久了之后,他才告诉我,因为我跟他说做治疗会尊重他的意愿,不会勉强他,这跟他以为的很不同,他以为医生一定会努力证明他有问题,接着说服他接受治疗。原来是这样小小的尊重,赢得了他的信任。
他说:“要自己心情好一些,都是父母的期待,我自己并不觉得一定要心情好。”我看着他问:“你是比较喜欢现在的状态吗?”他认真地想了想,说:“也谈不上喜欢,只是不想别人逼着我改变。”接着,他说出了自己的困惑:“父母做决定基本不会跟我商量,我很反感,我不想按照父母的设想生活,但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
叹了口气,他接着说:“我总是觉得迷茫、空虚。”像终于找到出口一般,他娓娓地讲起关于迷茫的话题,说三四年级时看了很多书,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上初中之后,更加迷茫,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觉得什么都没意思。我点着头,告诉他这确实是青春期孩子常见的困扰。他低着头,脸上的表情带着悲伤:“很多时候,我看到周围其他人哭或者笑,都会很羡慕,觉得自己的情绪是被自己收起来,锁起来的,好像被谁下了催眠的暗示。虽然不觉得憋得难受,却有种怪怪的感觉。”我问他:“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感觉呢?”他低着头想了很久,摇摇头:“想不起来,好像我从小就这样。”顿了顿,他想起什么似的说:“以前哭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会刻意去克制。慢慢就形成一种惯性,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很冷漠。”我没有马上问他觉得“哭是不对的”这样的想法是从何而来的,我看得出来,这个表面冷漠的孩子,内心充满着故事,不可以随便去挖,很可能会触到他的伤口。最后,他跟我说:“我觉得情绪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
他的平静、冷漠、无所谓、颓废,似乎找到了一些线索,表面平静的背后是压抑,冷漠的背后是害怕,无所谓的背后是觉得生活无意义,而颓废则是所有这一切的总和。
他讲到,自己小学时人际关系还可以,虽然没有很亲近的朋友,但至少是能融入班级的,也愿意表达内心想法。上初中之后就不太一样了,跟同学没什么共同语言。为了交朋友,他选择事事将就对方,不管心里多不舒服,表面都是恭恭敬敬的。他在家附近有几个从小到大的玩伴,小学的时候在一个班级上学,上初中后彼此联系就少了。他从不主动约同学出来,偶尔同学会临时约他,比如头天晚上突然约他第二天中午一起吃饭,他都准时赴约。不过,小孩子的邀约,会经常变动,有好几次他都已经到了约定的地点,等了一个多小时,他不催对方,也不联系问原因,就安静地等。结果对方过了许久才突然想起来这事,于是一条微信若无其事地告诉他有其他事情,来不了了,他就自己悻悻地回去,也不发作,也不回对方。我于是问他:“那下次对方再约你,你还去吗?”他说:“去呀,他们本来就不是第一次放我鸽子了。”果然,几天之后,他又告诉我自己被同学放了鸽子,而且是几个同学约好去逛商场,其他几个人去其他地方逛了,独独撇下了他。他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是笑着的,我很奇怪:“你不生气吗?”他仍然笑着:“肯定生气啦。”我仍然看不出他的愤怒,而且,无论多少次被放鸽子,他都从来不会直接跟对方表达任何的不满。
父母从小对他成绩要求很高,他要是成绩不好或不听话,便经常要挨打骂。不过,他爸妈的说法是:“可能有时候着急,骂是有的,但很少动手打他。”爸爸妈妈或许无法理解,有一些恐惧,是不需要动手来实现的。他说到一件事: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因为成绩不好,拿成绩单给爸爸,爸爸什么都没说,只是脸色不太好看。他整个假期都小心翼翼的,话也不敢多说,天天自觉学习,一个多月都不开心。
休学在家期间,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无聊”,他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也很少有想要的东西。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打发空闲时间,已经习惯了别人来帮我安排,一直比较被动。”小时候想要一个玩具,要在内心里准备一个星期才能跟爸妈说出口,有时候爸妈会答应,有时候会拒绝,拒绝的时候也不会告诉他原因。亲子之间的沟通极其简单,可以总结为“我想要个足球”,父母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被拒绝之后他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多是生闷气,从不会缠着父母要。渐渐地,他提要求的次数更少,现在他已经习惯对事情不抱期待。爸妈买什么,他就玩什么,爸妈买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爸妈让自己做什么自己就乖乖去做,基本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会反抗。整个人都闷闷的、懒懒的。
他善于用“懒”来形容自己,认定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无法坚持。我便听他详细讲来,怎么个无法坚持法。他说:“我之前想学打乒乓球,爸爸教我,开始的时候我每天练六个小时,后来觉得太辛苦,手上都起了茧了,也没什么明显的进步,就放弃了。”我问他:“一共练了多久呢?”他说:“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内,维持运动员的训练量,他希望自己快速成才,结果后来不了了之。与此类似的还有,学打羽毛球,学木雕,学足球……他都中途放弃了。由此,他坚信自己是懒的,需要人督促,需要人逼。他总结得很到位:“要我自己去做选择或者做承诺,我心里没底,担心自己做不好。”自己一直坚持玩游戏,并不是觉得游戏很好玩,很多时候是看着游戏群里其他人在互相讨论,觉得很热闹,但他从不参与。在家里妈妈的话是最多的,爸爸和自己都比较少说话,妈妈经常找自己聊天,但都是自己听妈妈说,偶尔会插几句。自己跟父母提要求时,父母会同意他们觉得合理的要求,拒绝他们觉得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很少去尝试想尝试的事情。
有一次做家庭治疗,妈妈说到孩子最近心情不太好,因为孩子前几天想玩电脑,自己没有同意,接着表达了深深的担忧,怕孩子再次沉迷游戏。这个孩子突然激动起来,说:“我有很多方法可以玩游戏,可以偷手机出来玩,可以去网吧!总是什么事都要听你们的,什么都是你们说了算!我现在也打得过你们了,也不怕你们了!”这个表面内向文静的孩子,仿佛突然变了个人,话里充满威胁。说这话的时候,他咬着牙齿,脸涨得通红,紧握着拳头,声音不大,但充斥着的愤怒震慑人心。治疗室里的氛围凝固了一般,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的爸爸妈妈低着头,不说话。我于是问他:“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想法的呢?”他说:“一直都有。休学在家,父母一起骂我的时候,我心里就在这样想。”妈妈开始哭,一边哭,一边说:“从来没想到他会这么想,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孩子很用心,付出很多,都是为了他好,没想到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我问她:“你相信他会打你们吗?”妈妈哭着摇头:“不会的,他还是在意我们的。”接着补充了她的反思:“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他都从来不回应,也不吭声,虽然我们明显看得出来,他内心是不服气的,却怎么也撬不开他的嘴,也就只能多多地讲道理,试图说服他。”
原来他的沉默里,是无声的反抗。
爸爸表达得更直接:“平时我们说他,他不满意,就会好几天不跟我们说话,最后要我们主动去哄他。有时候不满足他的要求,他不高兴,不说话,我们也会妥协,经过一番教育后,也会满足他。”顿了一下,爸爸总结说:“大部分时候都是他说了算,不知道他怎么会觉得都要听我们的。”
这个孩子帮我们理顺了整个过程:“爸妈跟我提要求的时候,我心里很不认同,但不会说出来,反正说出来他们也不会听,就保持沉默,结果他们就当我答应了,就会按照他们那一套来要求我,我当然不接受。”这种愤怒其实一直在积压,导致了他对父母的敌意。
我便鼓励他与父母商量玩电脑这件事。爸爸补充说:“他只是说了想玩电脑,并没有明确说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我们就直接拒绝了。”爸爸说自己其实并不反对他玩游戏,觉得玩游戏的人很聪明,只是担心孩子无法自控才干涉的。之后孩子在鼓励下,自己跟爸爸说:“我就每天下午去你办公室的时候玩一下行不行?”爸爸立刻给予了肯定的答复。他脸上僵硬的表情才放松下来,有了些笑意。这大约是他久违的用语言跟父母沟通的经历,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得到尊重的经历。
也是这一次,我才知道他小学时曾踢过五六年的足球。对于小孩子而言,足球训练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他每天都要比其他人提早一个多小时到学校训练,还要完成正常的学业。他每天坚持去,感冒也不请假。按照他父母说的:“完全不需要叫,他每天都是自己起来,自觉地去学校,跟现在完全不同。”那时候,他是学校足球队主力,经常代表学校到其他地方参加比赛,班上的同学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五年级时,他不小心在踢球时脚受伤,骨折了,休息了好几个月,这期间没有再碰球。好不容易把脚养好了,再上场却找不到原来的感觉。脚伤虽然好了,但只要天气变化就会痛,他也不敢过度运动。不得已,他放弃坚持了多年的足球。我问他:“遗憾吗?”他很平静地说:“还好吧,不太记得了。”父母也并没有看出他当时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只是从此之后,他整个人就没有以前有活力了。
还有一件事也在这期间发生——他的妹妹出生了。他反复说到,从四五年级开始,自己就像变了一个人,总是开心不起来,也没什么动力。“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总是如此回答。从他父母口中得知,妹妹比他小很多,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妹妹活泼开朗,五六岁时已经知道主动做事情,嘴巴又甜,哄得爸爸妈妈喜笑颜开的。有意无意地,父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喜欢逗妹妹玩。不过,爸妈坚持认为:“他也很喜欢妹妹的,对妹妹很好。”言下之意,哥哥与妹妹之间是没有竞争的,妹妹的到来对哥哥也没有影响。我只是提醒爸妈:“这个孩子有一个好像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妹妹。”
面对挑战或是面对比自己厉害的人,有人会选择奋起直追,想方设法超越对方,这一般是内心力量足够,自信心较强的孩子的选择;另一部分孩子,则会选择放弃。比如,爸妈喜欢妹妹,那就让他们喜欢去吧,反正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了,或者稍微试一下,一旦不行就不做了。很多家长会有一个误会,坚信颓废的孩子要骂,“骂醒”他们,他们自然就振作起来了。殊不知,有能力站起来的,才能被“骂醒”,已经“瘫在地上”的,没人帮助,是很难靠自己重振精神的。打骂,只会在已经瘫倒的孩子身上再加几块重石头,导致他们更深的自我放弃。
他有一段时间突然信心十足地说,过一两个月要去上学,让家里给他报补习班。他每天早早起床,认真去上课,上完课也会看看书,写写作业。一向不太擅长与老师交流的他,竟然跟补习老师关系很好,经常开些玩笑,相处过程很欢乐。我会尝试问他担不担心回学校后再出现之前的问题,融不进班级。他都非常乐观,认为自己已经想通了,不会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可以很轻松地上学,还补充说:“现在对学习成绩看得也没有那么重了,因为我爸妈说不在意我的成绩,只要我尽力就好。”
父母十分欣慰,仿佛就要到达胜利的彼岸了,又是联系学校,帮他转到熟悉的老师的班级,让老师对他更照顾一些;又是让同学来找他谈心,让他不要有心理负担;又是带他出去旅游散心,让他放松心情……每天忙碌地做着准备,等待着他上学的日子的到来。包括我在内,我们都不去想,他是否有可能去不了,大家满怀期待,倒数着日子。
在上学日期前一周,他坐下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意外:“医生,你能不能跟我的父母说,让我下学期再去上学?”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我还没准备好。”我当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这本身也是我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我尝试跟他做一些分析,让他表达具体的担忧,想跟他一起探讨一下应对的方式。他的态度急转直下,回答很敷衍。看得出来,他的大脑已经屏蔽了我全部的信息,他带着明确的目标:劝服我父母。我于是鼓励他自己去跟家人谈。他无奈,勉强答应。后来,我了解到,他跟父母说得也很简单:“我不想去上学了,我要下学期再去。”无论父母怎么劝,都无济于事,他一点不松口。对于之前的承诺,他也似乎完全没有印象,坚持认为父母再劝就是逼他。他说:“即使我因此没有书读,我也自己承担后果。”一句话,让所有人哑口无言。
这件事情过去之后,他才稍稍会表达一点原因:“我想起来要过集体生活还是很害怕,我中途插入这个班级,不知道怎么跟他们交流,我害怕又像初二的时候一样。”父母无奈,只能暂时妥协,安排他去打工。他像补偿一般,立刻答应去电脑店里当学徒,然而,就如我们担心的,一天之后,他回来哭了一场,便再也不肯去。原来是电脑店里的年轻小伙子取笑他这么小就不上学,说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等,他当时一声不吭,回家后便大哭一场,打死都不肯再去。我想,这是家人因急于缓解他不去上学的焦虑而做出的安排,而他似乎是为了弥补自己出尔反尔的失信,想当然地答应下来,结果深受打击。妈妈告诉我:“我太失望了。”我明白妈妈的失望,不过这样的失望于孩子全无用处,这样不断站起来又退回去,不断振作又颓废的过程,对所有人都是巨大的挑战。显然,他们全家对于这样的挫败都全无应对能力。
在临床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父母们好像总以为孩子的成长会是一帆风顺的,从不做孩子会失败,会倒退的准备,仿佛天下的孩子生来都是有神灵庇佑,可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比如成绩,父母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不断进步的,所以面对每次的考试结果,照例的回应便是:“继续加油,争取下次更好。”所以,孩子一没考好,便战战兢兢,不知所措,深知辜负了父母的期望。然而,考试本就是个带着运气成分的测试,结果谁能完全保证?又比如,每一个厌学孩子的家长找到我的时候都会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凭什么呢?你的孩子是文曲星下凡吗?又比如早恋,家长们各种告诫,围追堵截避免孩子发生早恋,把任何一点暧昧的信号都视为洪水猛兽。
我们总是杜绝不好的事情发生,从不做准备,也不会教给孩子失败、挫折、难题出现时的应对之策,寄希望于上天保佑,孩子争气,这样就可以少很多麻烦,避免一番折腾。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制造麻烦,让家长措手不及和不断失望,进而接受他就是一个“熊孩子”的过程。我们的家长不喜欢“熊孩子”,喜欢“乖孩子”,哪怕这样的乖是以小心翼翼为代价。另一方面,家长们总觉得说“失败”“困难”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说不定说了就会成真,孩子就会不努力,因此,才有了要说吉利话,要说好话的传统。因此,在内心里,我们对于失败和挫折是没有准备的,我们相信:只要不准备,就不会用到。殊不知,害怕失败,才是很多孩子不敢尝试的根源。
面对这对焦虑异常的父母,我只是反复告诉他们:“尽量不要骂他,给他一点时间。”妈妈回答说:“我真的很难做到,看到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就来气。”妈妈焦虑异常,一个月内瘦了十几斤。夫妻俩单独来找我,寻求支持。她说:“我努力克制,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对他发火。”她满脸忧愁地望着我,说:“家里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我们,只会说让我们逼他去上学,不上学就让他去工作,觉得是我们太宠他,都在怪我们夫妻。”我静静地听她说,明白这个过程,对父母和孩子,包括对我自己,都是考验。父母都反复说:“我们真的担心他自暴自弃,一辈子都这样了。”我认真地跟他们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让他不要放弃自己吗?”父母点头,大约终于找到了自己坚持的意义。
他果真彻底颓废起来。每天睡十三四个小时,还是不停地打哈欠,连最喜欢的游戏也不再玩了,每天除了吃饭,几乎都是在睡觉,体重在一个月之中上升了近二十斤。他还是每次都准时来,却从不主动说话,他说自己现在的状态没什么不好,自己也不难受。我问他:“那我能做点什么呢?可以叫醒你吗?”他很肯定地回答:“不能,你只能等,等到我愿意醒来的时候。”我又问:“你相信自己会醒来吗?”他说:“我不知道。”我告诉他:“我相信你会的。”他低着头,没有说话,但我看到他脸上的表情变得柔和起来。
他后来跟我说:“我这段时间觉得跟父母的关系好了一些。”我询问原因,他摇摇头,说:“我也说不清,只是感觉。”我想,他是感觉到了父母对他的接纳和信任。我会跟他反馈他父母找我谈了话,包括谈话的主要内容,跟他澄清他爸妈有时候情绪失控的原因。他安静地听,偶尔点头。我知道这个过程对他有意义,他需要相信,他信任的人会在他身边,支持他。
这样“睡”了一个多月之后,某一天,他突然告诉我他要去亲戚家打工,因为借了爸爸的钱买喜欢的键盘,所以要想办法挣钱。欣喜之余,我详细地跟他讨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可能无法坚持的原因,他很惊讶,不过并不抗拒,他知道我是相信他的。我只是想告诉他,无法坚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他擅长的是用自责和愧疚惩罚自己,而这样的惩罚会让他更加一蹶不振。接受失败并不会让孩子刻意去失败,而是让他们更有勇气去尝试。果然,他去了一整天之后,同样遇到了亲戚家年轻员工的询问,他又心生退意。好容易让妈妈忍住没有表达她的失望,而是积极地了解原因,跟孩子一起商量对策,最后,他答应换一个办公室,每天去半天,一直坚持了下来。拿到工资的那天,他给了爸爸妈妈一人 100 块作为父亲节和母亲节的礼物,说:“我不知道买什么,就给钱让他们自己买。”他脸上都是自豪的笑容。
接下来的九月,他就必须要回校上学了,我问他:“准备好了吗?有把握吗?”他想了想,说:“不算有把握,但应该没问题。”显然,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答案,不是一时兴起的自我证明。我不知道是否会一切顺利,但至少,他慢慢能够正视失败,不再如鸵鸟般一头扎进泥里昏睡,那一切便不再是问题。
颓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时间,而焦虑异常的父母,最怕的就是时间。“怎么还没好起来?”“整天垂头丧气,我真怕他一辈子都这样,看着心里就来气。”“要等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焦虑的父母最害怕的就是无尽的等待,会觉得一年半载的等待,代表的是一辈子都不会有变化,心急如焚之际,恨不能有灵丹妙药,或者是一针下去,孩子立刻就好起来,重新变得开朗、积极、阳光起来。
可惜,世上没有这样的药。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成长,就是最有效的灵药。
等待,传递的是信任,是相信孩子可以靠自己一步步成长,是在孩子失败时不灰心、不放弃,这原本就是最有效的鼓励。十几岁的孩子,人生才刚刚开始,拥有大把的时间,等不起的是父母内心的焦虑,父母们且告诉自己,“来得及,来得及,再给孩子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