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11
情绪总是失控,为哪般?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而言,情绪、负面情绪、失控的情绪,是逐层递进的可怕之物。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喜怒无常,“怎么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又不高兴了?”“莫名其妙就发脾气,也没谁得罪他。”孩子反感家长对其内心感受的不理解,“总是让我想开点,别自寻烦恼,我要是做得到还会这么难受吗?”“还说现在吃穿不愁,还有书读,他们那个年代要是有这些,做梦都笑醒了,哪还会不开心?总之我们有代沟。”

情绪像个神秘的幽灵,让孩子失去理智,让家长摸不着头脑,是真的无迹可循吗?那些情绪的突然爆发真的是一瞬间的发泄吗?这些问题可以在这个故事中找到一些答案。

这个小孩是因为一个很特别的原因过来的,他是主动求助,而且目的很明确:“我想弄清楚,为何我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我自己并不想发脾气,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愤怒,我的愤怒到底是来自哪里呢?”他已经高三,正准备参加高考。他给家人和同学的印象一直是内向而温和,乐于助人,懂事听话,是典型的乖孩子。他刚上高三不久,就跟妈妈说过自己心情不好,提到自己跟一个女孩子表白,这个女孩的态度很暧昧,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但是在这之后就不理他了,开始疏远他。他不断纠结这件事情,心里很烦躁。这是他第一次向父母求助,此时尚能坚持去上课,学习成绩也很好,简单安慰之后,家里人觉得应该问题不大,便没有放在心上,他也照旧上学听课,事情看似顺利过去了。

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找爸爸聊天,说他心里很难受,反复说自己心里很难受,但他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种难受,说着说着就开始掉眼泪,很伤心。他爸爸面对他的这种情况,反复询问也弄不清楚怎么回事,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伤心,加之他是高三住校生,在家时间不多,他爸爸也只能做一些表面的安慰工作,送他回学校后就没有再管。第二周再回来的时候,他看起来就比较正常了,做事情也很积极,家人松了口气,生活照旧继续。后来就到了高三成人礼,他的家人一起参加他的成人礼,他当时表现得非常兴奋,不断找同学拍照,笑得很开心。他有一个姐姐跟他同校同级,他的成人礼,也是姐姐的成人礼,父母就需要抽空去看他的姐姐。这个孩子突然表现得非常激动,追出来就对爸爸说:“你们不理我了。”接着就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教室。爸爸不管怎么跟他解释他都不理睬,一直生闷气。之后他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书包就非常暴躁,把自己的领带扯下来,甚至跑到楼下学校的公告栏把学校的公告都撕下来,把旁边所有的装饰气球都给拉下来,放在地上踩。发完脾气之后就开始哭,后来家里人又把他带回家,劝解了一番,他才平静下来,好像又跟平常差不多了,家里人就觉得这只是一时的发泄,可能发泄完就没事了,再次没当回事,只是觉得他好像话说得比以前少一点,笑容也比以前少一点,但其他都还算正常。这距他第一次出现情绪问题已经有大概三个月时间了,反复出现的情绪状况,让他自己很困惑,他仍坚持正常学习、复习,但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后来有一个比较大的应激事件,就是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的他,从年级前几名下降到了大概年级 30多名,家里人也会稍微开导他一下,他大部分时间表现都很正常,有时候还会跟父母有说有笑的,大家都不提学习成绩下降的事情,只是鼓励他调整状态,继续努力。几天后,他在上课时间,突然跑到之前表白的女生的班级门口,大声尖叫,之后就晕倒在地。

父母这才想起来,他曾经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觉得压力很大,爸爸妈妈总是说让他考清华北大,因为他从小到大成绩都非常好,基本上高中之前都是全班第一名。他们家有四个孩子,父母对他的期望最高,因为他的成绩最好,就说要他考清华北大,他也从来不反驳,很听话地非常努力学习。他跟父母讲,他觉得很悲伤,有很多悲伤,有时候又觉得有很多的恨,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些情绪。他在信里写他觉得妈妈很可恨,他说他已经很久没有感觉到爱了,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没有人关心他,也没有人在乎他,不论他做什么都是错的。家人很震惊,但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去谈这些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他找到我,反复强调因为他现在高三,最需要的事情就是尽快地出院,他很担心自己今年的高考。但另一方面,谈到过往的经历,他倾诉欲非常强,随便提一个问题,他都着急地讲述,焦虑地表达内心感受,表达他的困惑,他非常急切地想尽快好起来,他不打算给自己更多的恢复时间。

他说到他们家里有四姐弟,他是最小的,他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姐姐在中间,哥哥是最大的。爸爸妈妈一直都比较宠他,对他的哥哥姐姐要求比较严格,两个姐姐敢怒不敢言,而哥哥心里不忿,不敢去对抗父母,去反驳他们的做法,就联合他的两个姐姐,让他们都不要跟他接触。两个姐姐都不跟他玩,哥哥在家里背着父母时非常蛮横霸道,有时甚至会动手打他,他很怕哥哥。他在高中时遇到这个喜欢的女孩子,他对这个女孩子抱有很多期望,他对对方有很强的依赖感,很想找对方聊天,去倾诉,觉得跟对方在一起很舒服。这对他来说是很珍贵的体验,因为他在家里一直处于非常孤立的境况,但是后来大家分班了,他觉得双方的关系就有一些疏远,他心里很不安。他在成人礼上情绪爆发,其实是跟这个事情有关系的,在成人礼之前这个女生承诺要跟他一起拍照,结果爽约了。加之,他成绩下降,心里很难受,所以他很想去找这个女孩子,稍微地做一些倾诉。他去找了这个女生,但女生跟他说:“你不要太靠近我,你要隔远一点跟我说话。”他瞬间僵在原地,什么都说不出来,待了一会,自己悻悻地走开了。

他跟我说:“我不怪这个女孩子,毕竟大家高三都忙,没有义务听我说那些烦心事,再说大家分了班,关系也没有以前那么亲近。”他困惑的是,他经常会做梦,有时甚至会梦到想掐死对方,经常被这样的噩梦吓醒。包括小时候被哥哥孤立的事情,他到现在见到哥哥还是会有些害怕,但他说他心里是不怪他哥哥的,他觉得是因为爸爸妈妈偏袒他,哥哥心里不舒服,才孤立他那么久,他觉得自己可以理解。他超乎想象地善解人意。

一个小时的治疗时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不停地讲,生怕时间不够,恋恋不舍地结束了治疗。

一周之后,第二次心理治疗,他就来了一个 180 度的大转弯,表现得非常开心,脸上带着笑容,说自己感觉好了很多,他说他之前的困惑已经完全解决了,所有问题都想通了,整个人都轻松了。接下来的打算也很清楚,对于自己在高三这个节骨眼出现情绪问题,也想得很开:如果学习跟不上,那就休学,如果能考上大学那就去上。他觉得学习压力自己应该可以应对,就是能不能考得好,考试结果如何,他都不在意,觉得自己现在豁达了很多。包括那个女孩子的事情,他觉得已经无所谓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他讲得头头是道,出现了非常戏剧化的转变,顿悟了一般。他觉得自己都好了,因此想暂停心理治疗。我们只能尊重他的选择。

他没有再来找我,同时,考上了很好的大学,离家去外省,但就在参加军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状况。他跟他们教官发生了非常大的冲突,因为军训带领他的教官批评了他,比如说他动作不标准或者说他不听指挥之类,他整个情绪突然崩溃了,直接在操场上大哭。后来学校没有办法就带他回宿舍让他休息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再次劝导了他一下,他觉得老师也对他有意见,哭得更厉害,无法抑制地哭,整整哭了一个多小时,有些歇斯底里。学校因此建议他休学。他反复跟我澄清:“我真的不想哭成那样子,我拼命让自己停下来,告诉自己不行,不能这样子,但是我停不下来。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有时觉得自己挺恐怖的。”这一次他终于愿意系统地来探讨自己的状况,尝试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他再次谈到了他的哥哥对他的影响,不再一笔带过,会谈到更多细节。但他仍强调自己不怪哥哥,觉得是父母的不公平导致哥哥孤立他,甚至会打他,哥哥也很可怜,自己可以理解他。他对哥哥仍有恐惧,在家里都必须小心翼翼的,什么东西都不敢随便乱碰,生怕哥哥会打他、骂他,他就这样艰难地生活下来。姐姐们跟他其实也不亲近,在这个多子女家庭中,他经常会觉得孤独。父母工作忙,总是为钱奔波,也经常为钱吵架,他至今不知道父母以何为经济来源,家里的气氛神秘而紧张。家人之间甚少交流。

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学、初中成绩一直都稳居第一,远超第二名几十分,走到哪里都是众人注目的焦点,他是成绩红利的享受者。这种状况到上高中时发生转变。上高中之后成绩提高很难,别人学得很轻松,他学得很吃力,但他没有放弃,更加努力,最终挤进班级前十名。但这已是他最好的状态,他不再是全班的焦点,很多时候觉得很难融入班级中。用他的话来表达是这样的:“以前只要成绩好,班上有很多同学愿意主动来找我,我走到哪里都是别人关注的焦点。我高中之前的时光都过得很开心,每天也过得很快。”但高中就不一样了,即使努力提高了成绩,预期中的转变也没有出现。高中的同学更在意谁家里有钱,谁长得帅,没有人注意到他,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他觉得自己在班级里就像是透明的一样。从焦点到透明,他内心的委屈可想而知。表白被拒这一导火线,让落差和被人否定、被人忽略的压抑达到顶点。

在他最终爆发的前一两天,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妈妈怀疑爸爸有外遇,最后爸爸妈妈关在房间里,他跟姐姐都听到爸爸打了妈妈,这是他第一次面对爸爸对妈妈动手。他当时非常震惊,之后爸爸摔门离开。跟往常一样,他和他姐姐留下来安慰妈妈,妈妈不断控诉,并且让他们评评理,到底是谁的错。他自己本来就内忧外患,因此并不想管父母的事情,更不想去评什么理。他激动地对我说:“你要我怎么评理,我能说谁对谁错吗?有时候我想把他们都骂一顿。”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很冷静地去听妈妈讲,去帮妈妈分析这个事情上的对错,帮着妈妈一起骂爸爸,而后安慰妈妈:“你不要管他,爸的性格就这样,我们也看他不爽。”他显然是安慰人的高手,显然也不是第一次做这份工作,妈妈也在他和姐姐的安慰下逐渐平复下来。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父母有冲突,他就应该去劝解,毕竟大家是一家人,自己不可能看着他们吵到离婚。因此,他就扛起了这个担子,尽管原本肩上的担子已经让他不堪重负,但他浑然不觉。

他提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件小事。他五六岁的时候,去亲戚的店里玩,看到店里的一个玩具很想要,但没有开口要,也没有去找他爸爸妈妈要钱买,只是呆呆地盯着柜台看了很久。亲戚看他确实很喜欢,加上玩具也不贵,就把玩具拿出来,送给了他。他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连蹦带跳地跑回家,一路哼着歌。结果爸妈把他责骂了一顿,批评他不应该要这个玩具,反复说他太任性,太不懂事,并且最终让他把玩具还了回去。他至今记得自己把玩具递给亲戚时的尴尬和自责,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这之后,他就没有再跟父母提过任何的要求,因为自己所有的要求都会被否定,这是他的固有印象。他从小到大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旧鞋子,他欣然接受,从不提要买新衣服,在同龄人眼中有些另类。他之前有一次打暑假工,把挣的钱全部上交给母亲,没有给自己留一分钱。青春期孩子常见的特点,他似乎都没有,他像一个大人,一个佛系青年。但他并非没有欲望,没有期待的。他其实一直以来都很想养狗,手机里保存了很多宠物狗的图片,但他妈妈不喜欢狗,他便将这种欲望压在心里,从未跟父母吐露过。他对自身需要的压抑,对家人的察言观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他喜欢打抱不平,特别乐于劝架,班上有同学被欺负,他觉得不能坐视不管,一定会想办法去劝解,试图让霸道的一方改过自新。但大多数时候对方是不领情的,觉得他多管闲事,太把自己当回事,他很受打击。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就跟他去协调父母的关系一样,充满了无力和委屈。治疗后期,他终于能够比较坦然地谈到,对于当时拒绝自己的女孩子,他是有很多不满的。女生对他的态度一直很暧昧,也不拒绝,也不接受,理所当然地接受自己对她的好,也不表达心里的想法,弄得自己进退不是。他说:“我觉得自己像宠物一样,被耍得团团转,她对我招之即来,我心里面一直窝着一股火。”但他又不断去说服自己,这是别人的自由,人家没有义务给你一个交代,都是你自愿的。头脑中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他在两种状态中不断摇摆,虚耗心力。他能表达说:“我回想起来,觉得我内心的委屈一直都存在,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自己对于家庭关系也无能为力,爸爸就是那么大男子主义,自己也改变不了。”他有点泄气:“我努力去做很多工作,但好像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人看到我的付出。”

他做的所有的这一切,在家庭当中协调父母的关系,毫无用处;在学校里也很努力地去帮助同学,很努力地学习,保持好的成绩,都没有人在意。同学经常讨论的话题都是谁长得帅,谁家里有钱,没有人关注他;家人也只会说他哪里做得不好,从来不会夸奖他。他说:“我可能有点懂了,为什么我的情绪完全不可控地爆发出来,我内心确实有很多压抑的情绪,有时忍不住哭,有时又会大怒,可能是压抑太久的原因。”在我看来,他一直在做一个乖小孩,乖小孩其实就是压抑本能而形成的畸形成长体,没有欲望,没有情绪,只做对的事。他一直在做一个大家心目当中宽容、付出不计回报、懂事的孩子,不能表达情绪,不能表达不满,久而久之,他甚至以为自己真的能如圣人般去原谅,接纳。他觉得这样才是对的,从未怀疑,虽然痛苦,也努力让自己去做对的事情。情绪被理智和道德压制住,一旦有机会爆发,便是井喷,让自己束手无策。

很多时候我们不明原因的情绪,无论愤怒还是悲伤,抑或只是莫名的压抑,长时间的毫无动力,大多都是一种长期压抑,甚至是一种习惯性压抑的结果。以这个案例来说,他的每一次爆发,看似激烈,但恢复都出奇地快,第二天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就如雷阵雨过后,立马阳光灿烂。但情绪不是天气,情绪的积累有一个过程,情绪的处理、消散,也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应该允许这样的时间存在。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开心就很难受,第一反应就是想去做点什么,去帮他解决问题。例如说孩子在学校不开心,那是不是在家休息几天就能开心起来;孩子学钢琴学得很痛苦,那就不学了;孩子跟同学发生矛盾不开心,家长就去帮他做同学的工作,让同学给他道歉……更多的家长是用另一种处理方式:讲道理。“不要想那么多”“坚强一点”“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要总是板着脸,别人看了会不舒服的”,我问很多家长,他们都说,其实对孩子期望不高,只要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就好。我就问他们说:“你的小孩不开心,那你能接受吗?”他说:“能接受,我当然知道,他肯定有不开心的时候。”我便接着问他:“你能接受孩子不开心多久?”有人说一天,有人说三天,我说:“如果是一个星期或者是再久一点,比如持续一个月他的状况都不那么好呢?能接受吗?”大家都说:“接受不了,我肯定会想着我要去做点什么,让他赶紧开心起来。”这就是一种期待。因为我接触到很多小孩,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就会说:“你摆脸色给谁看?我们又没有得罪你,你干吗摆着一张不开心的脸?丧气!”于是,不开心变成了一种错,既然是错,就应该改,就应该努力让自己快点开心起来。很多时候,这就变成了另一种压力,逼孩子自己赶紧好起来的压力,也会让孩子因为自己状态不好影响到家人而产生深深的愧疚。

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接纳度和承受度都是很弱的。我们有很多语言来表达对负面情绪的鄙视,“男儿有泪不轻弹”“矫情”“哭有什么用?哭能解决问题吗?”所有言语中,都透露着对哭的轻视和不解,哭不被允许,只有笑才能讨人喜欢。祝福话语中,能更集中地体现我们的期待,“天天开心”“心想事成”“一切顺利”……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模糊祝福与期待间的差别,期待孩子成长过程中永远不会遇到烦心事,不会遇到挫折,万一遇到也能沉着冷静地应对,不会哭,不能慌。这与我们重面子,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有关,愤怒、悲伤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面部扭曲,也就有了“摆脸色”一说。

于是,家长教育孩子时会说:要经常笑,你老是板着脸,别人会不喜欢你。在我们的认知中,别人只会因为你心情不好而讨厌你,疏远你,而不是关心你,安慰你。因此,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压抑回去,接着就不断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调整出一张笑脸来。我在临床中碰到很多来访者说:“我每天都要戴着一个微笑的面具,因为我家里人不喜欢看到我不开心。我也担心同学因为看到我不开心而不愿跟我玩。”这些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学会必须戴着面具生活,必须学会伪装情绪。在临床中,我于是见到无数“微笑型抑郁”患者,身边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们会得抑郁症,因为这些孩子似乎跟所有人关系都很好,活泼开朗,是大家的开心果,总是在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抑郁呢?于是同学会跟他们说:“如果你有抑郁症,那我们全班都有抑郁症了。”家人会反复表达难以置信:“她那么开朗,怎么会抑郁呢?”有个孩子因此无比悲哀地跟我说:“我自己得了抑郁症,已经很痛苦了,但我还要跟周围的人证明,我是真的生病了,不是装的,这真的是讽刺。”没有人能永远开心,能永远积极乐观。在该哀伤时哀伤,该痛哭时痛哭,才是对人性的尊重。

对于情绪的处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接纳。

我们要允许自己也要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处理情绪的时间。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身体处于发育期,激素水平不稳定,更是处于多愁善感、狂风暴雨的阶段,情绪激烈而多变。这时候要求孩子像成人一般情绪稳定,又或者像小孩一样无忧无虑,皆不现实。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衍生出数十种更复杂、更细微的情绪,每种情绪都有意义,都能帮助人类表达情感,某些所谓的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恐惧,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有保护意义的情绪,并非洪水猛兽。

另外一点,我们也需要明确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对错之别,但情绪的表达方式却有是否合理的标准,要以不伤害其他人为底线。比如说生气的时候,砸东西、打人,这便是不允许的,这不是宣泄情绪,是对他人造成严重影响的行为。但是如果刚刚被人踩了一脚,对方又不道歉,这时候很生气,面带怒容,这是很正常的。失恋了,很伤心,想找朋友倾诉和陪伴,这也是正常的,这时他或许并不需要朋友告诉他:“你要想开一点,你要赶紧开心起来,赶紧振作起来。”但这恰恰是我们最常采用的方式,我们安慰人都会带着明确的目的——希望对方尽快开心起来。

心理学上会鼓励情绪体验者跟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去体察自己的情绪,分析原因,也会鼓励宣泄。作为支持的一方,陪伴和理解反而是最好的,就如感冒,吃药并不会让感冒马上好起来,但确实可以减轻症状,让身体舒服一些。换句话讲,如果你一安慰,对方马上就好起来,那可能他的情绪只是暂时被压抑了下去,对方可能知道,也可能自己也误以为完全调整了过来。如果在短时间内,不断地经历挫折跟打击,压抑能力超负荷运转,就容易出现漏洞,情绪就会借机突然集中爆发。这样便可能出现完全失控的状态。因此,情绪没有好坏,但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对错。家长真正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身情绪。

生气,不仅仅是因为愤怒。

我们普遍认为愤怒是因为生气,或者生气是因为愤怒,总之以为这两者才是最直接联系的。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最后表达出来的是愤怒,深究起来,却发现背后有许多的委屈,以及情绪不得表达的压抑,最后爆发出来全是愤怒。恼羞便成怒,满肚子委屈,张口说出来都是骂对方的话,不善表达内心感受的孩子,更难以说出情绪背后的细微差别。愤怒是最容易被识别出来,也是最容易表达的情绪,比如说不理对方,比如说把人骂一顿,摔一阵东西,看似发泄得淋漓尽致,却并不能把情绪真正地表达清楚,对方也只是被吓到而已,不是真正能够理解。愤怒最易表达,也最易产生误会,破坏关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情绪,通过问问题,通过告诉他们其他人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反应,让他们一点点地识别内心感受,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总有一个误会,以为别人知道我生气了,就一定知道我为什么生气,进而也知道我是觉得受委屈,觉得不被尊重,觉得不被重视,会想当然地觉得他人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这与我们较少表达内心感受的习性息息相关,大家靠“猜”维持关系,不习惯讲出内心的细微情感。帮孩子们重新建立表达内心的能力,对于帮助他们学会处理自身情绪,至关重要。

“内在小孩”需时时关注。

“内在小孩”其实是隐喻的提法,可以算是情绪的具象化表达。因为小孩的情绪表达是最直接、最简单的,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饿了也哭,生气了就噘嘴不理人……总之,我们既宽容这样的表达,又能非常准确地知道其中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内在小孩”就被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中,以防它在不恰当的时候出来捣乱。久而久之,我们就忘记了这个“小孩”的存在,以为大人是没有情绪的,只需要日复一日完成该做的工作任务。为顺应社会现实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去跟很多不喜欢的人打交道,说很多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展露很多表面的笑容,这其实是戴着一个“好孩子”的面具在生活,只问对错,不讲求个人意愿,“内在小孩”在这样的时候是被完全忽略的。

不过,这个“内在小孩”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你可能很少去关注它的需要,大部分时间是让它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生活,总是要求它“安静”“别乱讲话”“听话”,有不爽的时候也总是让它忍着,相当于让它一直委屈地生活着。俗话说“物不平则鸣”,长时间打压、控制,这个“小孩”总有一天会起来“造反”,而这样的“造反”,很多时候会让人措手不及,应对不得。

有时间,需要时时关注“内心小孩”,询问它的需要,带它到阳光下晒晒太阳,它不开心的时候,适时安抚,这样,它会生活得畅快很多。不然,总是压抑它,把它往下按、往下压,它总有一天会跳出来捣乱的。就如案例中的孩子,他说去打暑假工,挣了钱就全部交给父母,自己一点也不花,因为没有花钱的地方。不喜欢买衣服,喜欢穿旧衣服,也不在意外表,随便穿就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全无“虚荣”并不一定是好事。于是,我便跟他说:“如果挣了钱,你可以交给你的父母,但是你也要稍微留一点给自己,比如说留一百块钱给自己也好,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犒劳一下自己。”他当时有些感动地望着我,大约很少有人鼓励他偶尔也要为自己花一点钱吧。这便是他可以用来照顾自己的“内心小孩”的方式之一。

作为父母,你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很多家长。我在临床中发现,很多父母连情绪有哪些种类都不清楚,父母面对孩子不如自己预期的表现,面对自己与伴侣的争吵,面对自己内心的委屈时,我问他们是什么感受,他们却只能说出生气二字,更深层的焦虑、担心、委屈、伤心,通通不见踪影,这也直接导致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不知所措,只想快速将孩子从情绪中拉出来。更有甚者,很多爸爸,时刻保持着高度理智和冷静,看不出喜怒哀乐,他们用极高的技巧将情绪全部压抑,用“讲道理”来应对一切问题。爸爸妈妈认为就是要压抑自己的情绪,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和为贵,想开点,退一步,是应对情绪的所有方式。家庭教育在无意识当中传递给小孩这样的观念,渐渐地,孩子也会习惯去压抑自己的情绪,只展现好的一面给别人看。另一方面,因为对内心感受的关注,他们又会有委屈和冲突,想表达又勉强自己不能表达。两者抗衡,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消耗。

父母都喜欢孩子天天开心,巴不得不哭不闹才是最好,加上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孩子一不高兴,脸色一愁苦,到家原本想放松的父母,看着就心里堵得慌,那句“我都这么辛苦了,你摆脸色给谁看”很容易便脱口而出。这是一句非常有杀伤力的话,是无形的剑直刺孩子内心,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传递“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会招人讨厌”的观念。要开开心心才有人喜欢,没办法时时开心,那就装得时时开心好了。压抑便这样自然而然形成。有个家长曾跟我说:“我的孩子在每次我跟他发生冲突之后,就会来哄我,逗我笑。我以前不明白,还觉得他太没自尊了,刚吵完就忘了,现在想来,他是在压着自己的情绪,来处理我的情绪。”家长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在家庭中是弱者,又是父母最忠诚的守护者,因此很容易成为天然的发泄对象。另外,父母没有成熟的应对自身情绪的能力,就需要孩子在情绪处理这方面来扮演“大人”,哄父母开心,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是超出能力的沉重任务。

这也是我一直想传递的概念:爱孩子先爱自己,要处理孩子的事情,先处理自己事情。错了先后次序,便是本末倒置,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CDBoBi2QlKTZbAlcvf5bR3u5Gz5JCRztLYT+ZPlcmOrnAE12bA542oPz5V6bWU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