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10
“笨小孩”之盼

假使问一对新婚夫妇,“你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答案一般会是聪明、漂亮、听话、乖巧、活泼之类。即使原本不那么聪明的父母,大约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聪明,更不用说高知父母。孩子不聪明,大约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至少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曾有一个不知是否真实的故事说,有人问拿破仑希望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拿破仑回答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傻子,因为傻子什么都不懂,也就不会有烦恼,就能天天开心了。这个故事真实与否无法考证,但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拿破仑有这样的想法大约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接触过智力不那么好的孩子。他们的烦恼和情绪,并不比聪明的孩子少,他们也有许多期待和盼望。

这个孩子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她是一个上六年级的女孩,胖胖的,白白的,话不多,有点腼腆,经常不好意思地笑。我一度觉得跟她做治疗很困难,不知道该怎么推进,她的表达能力不太好,经常需要我询问多次,才能弄清楚她要说的意思,我也不确定自己到底能帮到她多少。但她很喜欢过来,每次都早早等着,见到我便很开心地跑过来。于是,我开始认真地了解她。

她并不是一直都这么胖,在六年级这一年里,她开始吃东西吃得很多,经常说没有吃饱,要吃零食,要加餐。家人以为她只是处在发育阶段,所以胃口好,就由着她。这一年中,她人也变得比较懒,不太喜欢外出,经常没精打采。吃得多,动得少,这期间体重就飞速上涨,一年内足足长了二三十斤,也因此成了她的困扰。

在学校,同学们会嘲笑她的体型,说她“胖妹”“怎么长这么胖”“你怎么吃这么多饭,像饭桶”。有些调皮的孩子甚至以取笑她为乐,每天给她取不同的绰号,今天叫她“胖妹”,明天叫她“肥猪”,后天叫她“笨猪”……她想反驳,想骂对方,但想不到合适的词语,反而被对方嘲笑“笨,骂人都不会”,只能自己生闷气。慢慢地她开始出现一系列情绪问题,经常自己哭,在家容易发脾气,有的时候甚至不敢出门。她的家人才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了。

于是,我们去追溯她的情绪发展过程。她的妈妈发现,她食欲增加,体重增加,其实跟上了六年级需要面对小升初的压力有关。只是,她从来没有直接说过,想到要考初中压力大,她只是说饿,想吃东西,有时候看起来明明已经吃撑了,她还是继续吃,仿佛只要在眼前的食物,就要通通消灭,这样才安心。她的成绩并不好,长得也不算漂亮,在学校里不是那种受欢迎的孩子,甚至有的同学现在还叫不出她的名字。她食欲增加,更像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发泄情绪,她说不清这种感觉,只是说:“每天都想吃很多东西,吃完之后就舒服一点、开心一点。”她来找到我的时候,情况已经挺严重了,在家只要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发脾气,就摔东西、大喊大叫,甚至有的时候会打爸爸妈妈。父母一丝一毫都不能批评教育她,不然她会立马失控,摔东西打人,像是一瞬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样。然而,等她发泄完,冷静下来之后,又会非常自责,不过她不会去找父母道歉,也不会认错。她会打自己的头,很用力地打,边打边说:“我这么蠢,我怎么这么蠢!”有时还会咬自己的手背,甚至咬出血来,父母怎么劝、怎么哄都没用,她要持续好几分钟才能平静下来,看起来非常吓人。

她的成绩一直不好。小学一、二年级时还可以考七八十分,当然这个分数在班上的排名已经很靠后了,但至少从分数上看还是过得去的,她自己也能接受。随着年级升高,课程也越来越难,很多课她开始跟不上,听不明白,每天的作业都要做到很晚。一些需要同学配合的任务她也完成不了,同学渐渐就不愿意跟她同组,她慢慢就出现不愿意上学的情况。她的理由很充分:“我什么都不会,上学很丢脸。”后来,她发脾气的情况更加泛化了,曾经有一次她在街上接到减肥的传单,给她推销减肥药,她立马大发脾气,又哭又闹,说是全世界都嫌她胖,要她减肥。在学校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她也发脾气,口里还说着要跳楼、要自杀之类的,吓得同学和老师都不知所措。她仅能断断续续地去学校,每天去学校都要讨价还价,最多一周去个三四天,也有一周都不去的时候。上课听不明白,她就睡觉、画画或者玩手机,完全当老师是透明人。要知道,以前的她虽然成绩不好,但却一直是乖学生,从不捣乱,也不违反纪律,更不会上课睡觉。老师管了几次,批评完她就大发脾气之后,便索性不再管,由她去。

这是一个典型的情绪行动化的过程。何为行动化?

这个孩子的情绪有焦虑、自责、愧疚,她的自卑让她的自尊心显得非常强,信心很脆弱,让她的情绪变得一触即发。但是,她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她也无法处理。所有的情绪都在内心发酵成为愤怒,通过发脾气、打父母,加上在学校自暴自弃,睡觉、玩手机等行为,来逃避内心的感受。发泄完之后,她又非常愧疚,她也表达不出来,于是就打自己,咬自己。情绪看似不断在发泄,但仍然没有一个合适的出口。这是智力稍低于正常水平的孩子的典型表现,语言表达也是智力的重要体现,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情绪语言化,以外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多孩子有说不出来的话,可能会选择发短信,或者是写信的方式来跟父母沟通,或者不希望父母知道,可能会用写日记的方式自我消化。不过,这些方式对于智力欠佳的孩子来说都不太适用,他们很难完成这个语言组织的过程。与这样的孩子交流,我们需要很认真地去听他们说的话,很细致地去提问,他们才能把内心感受稍稍表达一部分。面对父母,这个孩子原本就有些紧张,生怕自己说错话,妈妈会生气,所以更难以表达真实的内心想法。

这就非常容易造成误会。

家里人头痛得要命,满腹抱怨:这小孩为什么这么不懂事,这么不上进?我们花了很多的心思,花了很多的时间去陪她写作业,给她报补习班,她居然还是这么不争气!她满脸愁容:“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别人家的小孩都那么勤奋,成绩又那么好,又受人喜欢,为什么我的小孩是这样子的?”是啊,这个孩子此时就像扶不起的阿斗那么令人失望,让人喜欢不起来。

父母口中,她就是懒,就是不思进取,自我放弃,那她自己怎么说呢?

她第一次见我时,就说对自己的成绩非常不满意,她希望语文和数学都更好一点。“怎样叫更好一点呢?”我问。“至少要考到 90 多分。”“那是个很高的分数。”“因为我们班很多人都是 90 多分。”“哦,你想跟他们一样。”“嗯。”但其实,她目前的成绩只有差不多及格的水平,很多课程跟不上,要考到 90 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论这个目标是否实际,至少这反映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会不想学,会自我放弃,但她不是。

妈妈一直抱怨,每天陪她做作业,差不多每道题都要给她讲解,有的时候一道题要讲十几遍,她才会做,有时甚至一道题讲二三十遍,她依然不会。妈妈很受打击,她觉得孩子一直不能体谅她的辛苦,根本没有认真听。孩子自己跟我说:“我觉得我做作业太慢。”“怎么太慢了呢?”“我做作业要很久,妈妈要陪着我。”“妈妈陪着你不好吗?”“好,但是她很辛苦。”说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她眼中的愧疚,但她无法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普通的孩子是作业自己完成,或者是碰到不会的题问家长,她可能大部分题都需要妈妈为她讲解,不然她几乎都做不出来。她的妈妈是一个大专院校的老师,也似乎充当着她的老师。妈妈以为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不懂感恩,不会体谅,然而不是,孩子心如明镜,只是感受总也无法说出口。

孩子说:“爸爸妈妈会经常吵架,很多时候会提到要离婚。”停了一下,又说:“爸爸妈妈吵架都是因为我的成绩,因为我学习不好。”事实上她的父母发生争吵,确实是因为她的学习,但并不是因为她成绩不好,而是针对她的教育方式双方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因为父母对于她学习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

妈妈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孩子的成绩可以更好一点,她做了各种的尝试和努力,满心盼望着孩子的成绩能够提高,能够赶上其他同学。爸爸则比较随性,他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孩子大概最不擅长的就是学习,他认为孩子做到她能做到的水平就够了,不需要去报那么多补习班,又花钱,她自己学得也很辛苦,效果也不大。可以想见,父母这样完全不同的视角,必定冲突不断。在妈妈眼中,爸爸就是不负责任,不思进取,不在意女儿的前途,甚而吵起来的时候她就会指责老公“想让女儿跟你一样没用”。爸爸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沉默,任凭妻子指责,实在忍不下去就反驳妻子,“你总这么强势,要把女儿逼死才安心!”接着夺门而出。女儿面对父母这样的攻击指责,大部分时候是不知所措的。她觉得是自己造成了父母的争执,如果没有自己,爸妈可能就可以和睦相处了,她的心里很愧疚。

但她又很矛盾,有一次她心事重重地说:“如果没有我,爸爸妈妈应该早就分开了。”她说爸爸每次回来都是为了看她,没有她,爸爸妈妈两个人也不会单独出去,她是父母之间的黏合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黏合剂”不知道的事实:她的爸爸妈妈其实在一年前就已经离婚了。不过,她的父母觉得婚姻破裂了,家庭破碎了,肯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跟小孩说,担心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于是,这对父母在孩子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商量出一个瞒天过海的策略,在孩子面前假装家庭和睦,夫妻关系尚存。于是,爸爸还是不定期地回家,但跟妈妈分开住,每一次除了谈小孩的教育问题,两人也不会有其他更多的交流。不过,双方并没有因为离婚而冰释前嫌,观念依旧不一致,互相的攻击也没有减少。当然,爸爸回来,就会带她出去玩,或者是加上妈妈一家人一起出去玩,尽量给小孩营造一个爸爸妈妈还在一起,家庭完整的印象。从这个角度讲,她的感觉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没有她,爸爸大约不会再回家,父母也会分开。

但是,一年前这个时间点,让我想到了这个孩子暴饮暴食的时间点,两者是刚好吻合的。这个孩子真的对父母的关系一无所知吗?已经分开的夫妻真的能做到像一家人一样真情流露地相处吗?这个“笨小孩”的觉察能力,不比任何聪明的小孩差,这应该是她的父母都忽略的一点。她所承受的压力并未出口,不为人知。

父母的表演怎么可能做得天衣无缝呢?以前爸爸是每周回家,后来可能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不回家,她打电话过去,爸爸就想办法编各种理由搪塞:出差、工作忙、等她放假再回去……常常编得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她再不聪明,也能听出一二。现在不同了,自从在家发脾气,闹情绪,甚至不愿上学之后,妈妈一个人搞不定她,不得不将爸爸叫回来帮忙,爸爸又开始每周都回来,有时隔一天就会来看她,带她去玩。妈妈对她也不敢像以前那么严格了,尽可能耐心,尽量不对她发脾气,她的生活一下子好像阳光起来了。父母大约不知道,这些方式无意识中助长了她的症状。当然,她并不是心安理得地享受,她也纠结、困扰、愧疚,不过,她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让自己安心,让家庭更和谐。

她说:“我爸爸在家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我有话都会跟妈妈说。”不过,妈妈的情绪在她看来是捉摸不定的。有时候,不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妈妈脸色突然不好看,她就很害怕,她便会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她很想跟妈妈亲近,每一次做完治疗,出去都要抱妈妈,有时候亲妈妈的脸,跟妈妈说悄悄话,妈妈偶尔表现不自在,她就像犯错误的孩子,站在原地。待她比较信任我之后,她便会说:“老师,你能不能把我告诉你的事情跟我妈妈说一下?”这个要求让我很意外,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般对于自己的隐私都非常看重,会再三确认,整个会谈的经过都是保密的,特别是不会随便告诉父母。她不一样,她希望家人知道她的想法,希望他们更了解自己。部分原因可能是她的心智发育跟其他孩子相比会相对落后一些,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希望跟妈妈亲近,甚至亲密无间,没有秘密。

她谈到在学校遭受的一些委屈,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同学经常嘲笑她胖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是她的心结。她说:“有一次我在学校的小卖部买东西,我明明给了钱,但是超市的老板没看到,说我没给钱。”想了一下,她继续说:“有几个同学跟我一起,但是都没有帮我作证。”我问:“那后面怎么解决的呢?”她噘着嘴,有点委屈和气愤,说:“还能怎么办,只能多给了一次钱。”她又愤愤地说:“我以后再也不去那个老板那里买东西了。”她就真的再也不去那家超市了。她在治疗过程中先后四五次谈到这件事情,每次都要将整个过程完整地讲一遍,每次讲起来都同样气愤。我问她:“你跟妈妈讲过这件事吗?”她摇头,我问:“什么原因呢?”她说:“怕妈妈知道之后说我笨,没用。”

她眼中妈妈讲题时的情况和妈妈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妈妈讲一道题讲十几遍,但是她确实是不明白,听不懂,妈妈就会生气。她说:“我真的不明白,不是我不想听,不是我不认真听,我真的很认真听,但我还是不懂。”她妈妈怕她跟不上,每天都会额外给她布置一些任务,有时候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但她都会坚持完成再睡觉,妈妈就陪着她,两个人都没觉睡。她很自责、很愧疚,自己弄得妈妈睡不了觉,惹妈妈生气。她小心翼翼,但还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让妈妈不生气,大约这是一件比学习更困难的事。

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叫“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一道题讲十几遍仍然一头雾水,讲解到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基因,这样的经历很多家长都有。曾经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我有一次辅导孩子做作业,一遍又一遍地跟他讲,讲到后面我自己已经崩溃了,大声吼他,骂他笨。我自觉讲解方式很浅显易懂,很形象,我采取类比的方法,最后我记得我问他‘如果是一加一等于几’,我儿子都反应不过来了,只是胆战心惊地望着我。后来我自己反思,我觉得这其实是因为他处在一种很强大的压力之下,他很恐惧,又熬了那么久了,他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他已经绷得很紧,没办法思考了。”不过,这是家长后来反思出来的,在当时,她气得要命,觉得孩子根本就没有带脑子,根本就没有听她说。她满腔怒火,步步紧逼。孩子像雨中的小鸟,战战兢兢,哪还有精力去思考?这是一个互相挫败的过程,除了破坏彼此间的关系,起不到任何作用。

回到之前的案例,孩子不止一次跟我说,她在自己存钱买自己想买的限量版手办,手办很贵,她会慢慢存钱。我问:“你哪来的钱呢?”她立刻挺直胸脯,换上少有的自豪表情:“我从四年级开始就可以做家务挣零花钱,有时候考试有进步,妈妈也会给我钱。”在此,我们不评价做家务奖励钱是否是恰当的鼓励方式,只是看着一个孩子能靠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后,溢于言表的自豪感。

她不太喜欢上学,但喜欢英语课,为什么?因为只有英语老师对她比较好,会关心她,她成绩进步了会鼓励她。她的英语成绩比较好,其他科只能勉强及格,但这一科能够考 80 多分,是她巨大的安慰来源。

妈妈了解了孩子更多的内心想法之后,对孩子的看法终于有了一些改观,她谈到了她的无奈和不甘。她说:“我前夫是公务员,我是大学老师,我们双方都是高知识分子。我跟她爸爸的智力都没有问题,甚至在我们周围的朋友中,都算得上是学霸,我想破头都想不通,我的孩子怎么会不聪明,怎么会成绩这么差。我生她的时候年龄不大,备孕的时候各方面都是按优生优育的标准来的,最佳的生育年龄,最优秀的怀孕期间的护理。怀胎十月,我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闪失,不敢乱吃任何东西,保持身体健康,没有生过病。孩子出生时健康强壮,非常可爱。这十几年的时间,我将所有的收入都用在孩子身上,给她报补习班,我和他爸轮流给她辅导功课,但是她的成绩却越来越差。我心里真的过不去,我说服不了自己,我觉得上天太不公平。”我说:“你真的很努力。”她带着哭腔说:“我不服气,为什么我的小孩比不上别人家的小孩?我也没有比别人差,我的小孩会让我羞于去介绍给别人。我很努力地说服自己,但这个就像我心里的一根刺。”我找不到其他的话去安慰她,只能说:“是,这对于谁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事情。”妈妈强忍住眼泪,不住地叹气。

十几年的时间,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一直抱着期待,孩子会成长改变,她拒绝去接受先天条件的决定性作用。她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早就接受了,孩子的成绩真的比不上别人,我以为我接受了。”我问:“以为接受?”她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出后面的话:“是的,我一直是假装接受,我只是不表现出来。我不说我很在意我孩子的成绩,别人谈论他们自己小孩成绩的时候我就走开,我不好意思说我小孩的成绩,我就走开,这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了。”

接受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确非易事,不过承认自己不接受,也是面对的开始。

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对这个孩子状态的真实评价。在以学习成绩为单一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她要去找寻属于她自己的位置,多么的挣扎,多么不易。

随着治疗的进展,妈妈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变。孩子的状况也在逐渐好转,她能够坚持上学,发脾气的状况基本消失,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有明显进步。妈妈以前很反对孩子画画,觉得浪费时间,荒废学业。现在她发现孩子画画很有天赋,虽然这种天赋还达不到成为画家的程度,但至少能让孩子有一个能与同龄人一样获得认可的机会。妈妈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她画画上,陪她参加绘画培训班。这个孩子很有意思,自此之后,她每一次过来都会带她画好的画给我看,跟我介绍她最近学了什么,一双大眼睛盯着我,问:“老师,你觉得我画得好不好?”我会认真地看她的画,给予她最真诚的认可。妈妈脸上的愁容少了,看她的眼神多了认可和欣赏。

她一直在进步,不再害怕上学,考试前会稍微有一点紧张,但都能认真完成试卷。同学嘲笑她胖,她就用妈妈教的方法,嘲笑回去。她会带自己的画去跟同学分享,带一些零食去跟同学一起吃,同学跟她的关系也逐渐亲近了些,至少在班级中能有人看到她,让她有了一定的存在感,她很欣喜有这样的变化。她喜欢跟我讲,班上谁谁虽然成绩好,但也会撒谎,也会跟同学有矛盾,说的时候眼睛里都是得意。我微笑着听她说,知道这是她的小心思,但她需要这样的小心思。

笨小孩,在生活当中最常经历的是忽略、指责、委屈,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很弱,坚信自己怎么也比不上别人,是一无是处的。当然,也很少有人会真正去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快节奏的社会现实中,总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他们有可能被安排在教室后排,也可能是一个偏僻角落的位置,只要不打扰老师上课,睡觉都行。考试的时候,老师想尽办法让这样的孩子的成绩不计入班级平均分,让他们不会拖班级后腿。他们朋友很少,家长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成绩不好的同学玩,会被带坏的”。老师和同学,甚至叫不出这样的孩子的名字。我曾问过这样的孩子,他们说:“班上一半的同学,都从来没跟我说过话。”他们不属于特别调皮,让老师头痛,能当着全班同学开玩笑的孩子,默默无闻是他们的代名词,被忽略大约是宿命。

然而,他们也有需求,他们也渴望被人看见,期待被认可。

家长看得到他们真实的样子吗?还是更多地希望他们变成自己期望中的样子?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先天能力比其他孩子弱吗?还是想用尽全力将他们拔成跟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一样高、一样长?无法接受现实,我们夫妻不比别人笨,我花尽全部心思养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他就是比别人差?否认与怨天尤人,是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的必经阶段,只是有些父母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而有些,就如我们故事中的母亲,十几年过去了,仍然在否认中,希望与现实对抗,扭转乾坤。也有家长担忧,我接受了我的孩子比不上其他人,不就等于放任他不管,他不就一辈子都比不上别人了吗?接受就等于放弃,这是家长们心中最无法放下的焦虑。殊不知,接受才是改变的开始,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接纳,才有动力改变。一味地否定,不接纳,才会真正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由此,破罐子破摔,最终自我放弃。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能获得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每个孩子能够到达的发展最大化的水平是完全不同的,就如每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的成绩总是参差不齐一样。这种先天差异,并非完全靠教育就能够弥补的。孩子的发展规律,并非人力能够完全扭转。

我曾问过一些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比不上别人,是不是代表你也比不上别的爸爸妈妈?孩子失败证明你自己失败?”起初大家都否认,说没有这么想,只是担心孩子未来的前途,希望他们能够做得更好。等讨论开了,放下防御,大家便七嘴八舌说起来:“总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强,嘴上说不跟别人比,内心里在较量。”“自己不比别人差,凭什么自己的孩子却比不上别人?”“孩子就是家长的面子,孩子不好,我们也丢脸。”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孩子和父母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分难舍,却不知,许多名人,后代也很普通,并无大成就。父母要接纳孩子,首先需要接纳自己,发自内心地肯定自身价值,而不是将价值建立在孩子的身上。这对自己和孩子,都是解脱。

在以成绩评价孩子全部价值的观念指导下,家长更易以单一标准去看待自己的小孩。要看到笨小孩身上的优点,更是不易。像故事中的孩子除了画画好,与人相处也很为别人着想。她知道妈妈有心脏病,她便尽可能把事情做好,尽量不让妈妈生气;英语老师对她比较好,她也感恩,努力学习英语。她坚信学知识是有用的,喜欢去学校,只要有人有困难,她都积极地帮忙。有个三年级的小男孩曾经跟我说:“我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很好,每一科都能考到差不多一百分,而且我又会踢足球,是学校足球队的。”说着,他仰起头,神气地说:“我以前是很优秀的。”听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说这样的话,我忍不住笑起来,问他:“那现在呢?”他马上低下了头,心情低落,说:“现在大家都嫌弃我了,我成绩从二年级开始就不好了。课程越来越难,我跟不上。爸爸天天骂我,老师也批评我。”我说:“你不是还踢足球吗?而且听你说你跟班上同学的关系都很好。”他抬头看了我一眼,悻悻地说:“这些又没用。”按他说的,他就从以前老师、同学、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渐渐变成了所有人都嫌弃,天天挨批评的坏孩子,满腹委屈。

“笨小孩”的被抛弃感会更强。“我这么不争气、这么不好,我的爸妈会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接纳我吗?”“会不会觉得我不争气、不优秀,哪一天就不要我了呢?”“会不会再生一个更优秀的弟弟、妹妹呢?”满心的问号,心里没底,他们当然不可能直接问,大多不断用各种方式试探,又或者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父母当然不可能真的抛弃自己的孩子,只是时时被嫌弃的孩子,总难以相信有人会真正喜欢自己。 Vt3lE1zt/tGDIZjMuigl18BP/TC7ZBbibVD3a+3xsl4f9oAqR8nAxpUr8/L20M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