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8
用生命来争夺控制权

在青少年遇到的状况当中,其实情绪问题是占大部分的,其中抑郁焦虑状况又是最多的。

这是一个厌食症的案例。当然,对于厌食症有很多看待的视角,从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从文化的角度、以瘦为美的审美观的角度,都可以做出相关的解释。我想尝试从家庭的角度去诠释,因为我们接触的都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厌食症跟成年人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沾上青春期的色彩。

这个孩子 14 岁,初二学生。我见到她的时候一米六的女孩子已经瘦到不到七十斤,手臂和腿都只能看到骨头,脸的两边都凹陷下去,她用头发把脸挡起来,只能看到一点点脸部和眼睛。疯狂节食仍然在继续,她每天完全不吃正餐,只吃一些水果和青菜,一小团饭,而且这都需要在父母的督促下才能勉强吃下去。她几乎不觉得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活力满满,利用所有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她希望可以通过在家自学参加中考,而实际情况是,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她基本看不进去书,无法坚持上学,已经在家休学两个月。她的情况已经需要住院治疗了。

我第一次跟她接触的时候,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她坚持要把她的课本带进治疗室里。几番协商后,我只得同意,她就将书抱在胸前,跟着我进了治疗室。只是她并没有一边谈话一边看书,她很认真地跟我交谈,书一直是放在座位旁边的,只是她一直看表,不断强调说:“我要抓紧时间学习,我觉得我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我可以自己调节,住院太浪费时间了,我还有很多学习任务要完成。”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住院患者有一定的作息时间,大概晚上 9 点要关灯睡觉,早上 6 点钟起床。她会在晚上大家都关灯睡觉的时候,自己在大厅拿着书看,看到十二点左右才睡觉。每天早上大概四点多近五点,她就会调闹钟强迫自己起来,继续看书。她反复跟我谈到的也是同样的诉求:“你看我现在不是都挺好的,该做的事情我也做,你看我每天这样的作息,只睡四五个小时,我也很有精神,你们怎么都觉得我有问题?我只想回家学习,我只是在学校的时候想家,无法在学校待下去而已,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其实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她留给我的说话空间很小,大部分都是她自己不断在重复同样的话:“我要利用每一分钟来学习,因为大家每天都在上课,我已经落下很多功课了,我不能再这样子荒废自己的时间,我现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把学习赶上去,其他都不重要。”她说得快而急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重复,她的焦虑其实已经很明显,但她自己似乎浑然不觉。

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她整个症状的发展过程。

她升入初中时,学校校规严格,要求所有女生头发都不能过肩。留了多年长发的她不愿意剪,结果被老师当众批评,她最后妥协了。因为这个学校可以不住宿,从小从未离开过家的她,觉得住校是一件无法想象的恐怖的事情,她肯定无法适应,所以她哭着剪了头发。因为短发每个月都必须剪,她每次剪都哭,这样度过了一年。她在校期间心情一直很不好,对学校很不满意,觉得学校不讲道理,很多规矩都很不人性化,包括不能留长发,以及作息时间、衣着打扮等等方面的限制,都迂腐可笑。同时,同学也很自私,老师也面目可憎,这一整年她基本都是独来独往,每周唯一期盼的就是周末待在家里,心情会放松很多。在她眼中学校就是一个非人的地方,她待得很压抑,每天都是煎熬。她多次要求转学,父母以为她慢慢能适应,就没有为她转。

到了初二,无奈之下,父母为她转了学。但新的学校要求住宿,这对她是更大的挑战,她更加闷闷不乐,也不跟别人交往,继续独来独往。她逐渐出现睡眠问题,晚上睡不着,早上又很早起,消化系统也出现一些问题,吃东西吃得比较少。后来她就觉得自己好像长胖了,不好看,决定减肥,刻意地控制饮食,努力运动,但这时候基本的营养摄入还是没问题的。初二下学期的时候,情况加重,她的成绩不断下降,依然没有朋友,焦虑逐渐明显,无法专注听课,看书也看不进去,开始吃得更少,每一顿饭都要计算卡路里,每天都要称体重。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不断往下掉,她会莫名地开心。只要稍微增长了一点点,她便一整天都会非常自责,似乎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

接着她开始每天打无数次的电话给她的妈妈,说她在学校很难受、很痛苦,跟她妈妈汇报说自己今天又没有吃饭,不想吃,吃不下,反复强调是真的吃不下,没有胃口,吃什么都没有胃口,每天都觉得很饱。接着,她就跟她妈妈哭,说:“在学校太痛苦了,每一天都很煎熬,我都已经撑不下去了,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母亲每次接到电话就跟她一起哭,很心疼孩子,担心孩子真的出问题,无奈,只得接她回家,但并不像之前回家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一切正常。在家里吃饭仍然是个大问题,父母这样形容,她每一天吃饭都像是打仗一样,你让她多吃一点,她给你夹出来,你夹给她,她再给夹出来,不断地讨价还价,最后吃的还是很少。她很委屈:“你们不要逼我吃饭,吃饭是我的自由。”妈妈还有另一个困扰,每天她都守着妈妈做饭,指挥着她什么能放,什么不能放。她会告诉妈妈:“你要是放了蒜我就不吃了!”“这个菜里放了肉我就不吃了!”妈妈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妈妈说:“我都快不会做饭了,每天到做饭时间我就很紧张。”但她似乎很乐在其中,除了偶尔的情绪爆发,大部分时间她看起来还算开心。

家里每天像战场,每天都要因为吃饭开一场辩论会,大部分时间都以父母失败告终。

于是他们开始做家庭治疗。我看到的是一对非常无助、非常焦虑的父母,妈妈坐下来就开始讲:“她现在这么瘦怎么办?我们想尽了办法让她吃她都不吃,我们真的没有办法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说完爸爸就开始放狠话:“有时候就想,她要死就死吧,我们再生一个,反正我跟她妈也还年轻,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我们照样可以过得很好。”妈妈开始哭泣。但是孩子没有任何的反应,她在旁边很冷静地看着父母说她的事情,好像在说一个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人。我问了孩子一个问题:“在你的家里和学校里有人可以要你吃饭吗?”她的表情立刻由冷漠到笑容满脸,那是一种很得意的笑,带着骄傲和成就感,像是背着家长做坏事得逞的孩子,很坚定地回答:“没有。”没有人可以让她吃饭,这在她看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这跟父母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对被折磨得精神崩溃的父母,以及一个玩得成就感满满的孩子。

她拥有一整套理论体系来解释她的坚持:“吃饭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喜欢吃就吃,不喜欢吃就不吃,凭什么要别人来监督?我不喜欢别人盯着我吃饭。如果别人来勉强你们吃饭,你们会是什么感受?你们强迫我吃饭,是不尊重我的人权,侵犯我的自由,你们没有这样的权力!”说得铿锵有力,不容反驳。我知道,跟这个孩子讲道理,顺着她的思路去跟她辩论,是注定会失败的。爸爸说:“你看吧,我们都拿她没办法,没有人可以勉强她吃饭,我们又不可能灌她吃饭,是不是?”孩子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是有绝对的掌控权的。她让全家人都缴械投降了,她享受着自己获胜后的快感,却不知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死亡游戏。

是什么原因能够让一个孩子以命相搏,来获取短暂的满足感和掌控感?

爸爸提到了一些线索:“我们小时候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她的学习成绩要求非常高,基本属于考了 98 分都要骂她那种,让她反思另外两分是怎么丢的。当时是觉得她很聪明,很有天赋,希望督促她学习可以让她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她一直以来学东西都比别人快,像画画,她完全没学过,就比专业学过几年的人画得还好;学习新知识别人要讲几遍才行,她讲一遍就会了。她也一直很争气,小学成绩都很好,基本不用我们操心,也很少不听我们的话。”这个爸爸出生在农村,靠读书这条路最后去了政府单位工作,然后拼搏到了我们所说的社会中层,受人尊敬的这么一个位置,达到衣食无忧的生活状况。所以他对于读书这条路是非常地信奉,他觉得这是一条最正当、最顺利的路。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顺利的未来呢?”爸爸带着无奈的声调问我,这个问题我竟不知道如何作答。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无灾无难,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不要遇到,就能顺利成佛。这是我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存在的期盼。希望可以在孩子小时候就做足准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好成绩傍身,一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地读上去,中途不要走岔路,不要沉迷游戏,不要早恋,不要叛逆,一直走上人生巅峰。当我们这样去跟家长形容的时候,家长也承认这样的期待不现实,但确实所有人都在推崇这样的路径,因此,一旦期待落空,便觉得如天塌下来一般,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当然,这跟现代人的“育儿焦虑”有关,父母对于孩子教育这件事有发自心底的不自信。独生子女时代,孩子的教育没有经验教训可以积累,没有试错的机会,只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一步到位,也要求自己不能行差踏错,只能选一条众所周知的稳当之路。亲子教育不需要持证上岗,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发展阶段都完全不了解,怎么能去处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手中无剑,心中无招,当然就只能期盼敌人不要来。我并不赞同现下流行的将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归结于父母,去不断批判父母,去让父母认错的做法,在我看来,大部分父母只是需要学习,需要引导而已。

我眼前的这对父母也是,我希望跟他们一起,走出泥泞。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想要放弃。”爸爸再一次虚弱地表达,“她妈妈在得知孩子的情绪之后每天都哭,想起来就哭,说到也哭。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我很希望我的妻子可以支持我,跟我站在同一战线上。有时候我告诉孩子,我给你盛了这么多,你一定要吃完才能下桌。但是她妈妈会不忍心,会说她真的吃不下,那就算了。看到孩子吃得很痛苦的样子,她又会在旁边哭。所以,这段时间,我不仅要担心孩子,还要担心我老婆,我身上的担子真的很重。”原来妈妈跟爸爸在对待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做法是不一致的,母亲已经基本处于崩溃的边缘,丈夫只能在硬撑,觉得妈妈有时太过心软,在吃饭这个问题上没有跟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这对夫妻,结婚十余年,他们的相处模式一直是这样。爸爸承担着家庭的所有压力,他努力工作,已经成为所在科室的骨干,妻子和女儿从来没有承担过家庭的经济压力。遇到事情,他都是先为其他人考虑,尽可能不让家人担心,所以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跟家人表达过自己的压力和脆弱。在妻子怀孕七个月的时候,他常规体检查出疑似鼻咽癌,但是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告诉他的妻子和他的妈妈,而是去买了大额的保险,保证如果他真的出了事,他的家人可以得到一笔赔偿以维持生活。在他看来,这是他能为妻子做的,能为孩子做的事,至于自己,他没有放在考虑的首位。这一切,妻子都一无所知。后来他确诊没有问题,他如释重负,这才告诉了家里人。他认为妻子怀着孕,告诉她会让她担心,影响她的情绪。我问他妻子:“你希望他当时第一时间告诉你吗?”“我很希望他告诉我,很多事情我都希望他告诉我,跟我商量,我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去面对。”这是她的内心期待,但是爸爸似乎没有听进去,他反复强调说,他要担心妻子,又要担心女儿,他用他的表达拒绝着妻子的关心。十几年,这对夫妻一直沿用着这样的相处模式,但是你不能说他们感情不好,他们都把彼此当成很重要的人。像爸爸只要坐飞机,都要加钱买很大额的意外保险,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可以出事,但不能让家人失去依靠,至少要留给他们一份经济保障。

爸爸对自己的家人可谓用情至深。只是情虽深,却缺少信任,而每个人能力毕竟有限。

这就能够解释为何这个立志要扛起全家人生存重担的爸爸,会说出那么多伤人的狠话,只因他濒临崩溃。他对女儿说:“你要不就去死,你要死就去死,我们就再生个二胎。”而且这些话出现得非常频繁,这样的表达,无论是真心还是气话,都会损伤一个孩子对于父母的信任,更何况是一个处于极度焦虑,觉得生活一切都在失控当中的孩子。那她会怎么办?她会想出自己觉得有用的方法去应对,有意或者巧合,她找到了拒绝吃饭的方式。

夫妻没办法达成合作。妈妈非常担心孩子的情绪问题,她不忍心勉强孩子吃饭,她看不下去:“你看她都吃得这么难受了,她每天都哭,她说她很痛苦、很难受,我该怎么办?我肯定是没办法,我不能让她一边哭一边吃饭,我忍不下这个心。”妈妈担心逼孩子吃饭,孩子情绪问题更严重了怎么办?我们逼她吃饭,她以后恨我们怎么办?她不理我们怎么办?她的头脑中一团乱麻,她有很多事情需要考虑。到最后,她什么都不敢做,只能坐在原地,哭泣。

这个聪明的孩子当然不会放过父母中间这个明显的空子,父母无法达成一致,无法相互支持,都成为她实现自己目标的绝佳空间。

因此,爸爸妈妈只要讨论到她吃饭的问题,她就会反复跳出来,谈得头头是道:“我觉得吃饭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你们没有关系,你们不要来逼我。”父母显然是说不过她的,她在这件事情上像一个坚强的斗士,这对焦虑的父母三两招就败下阵来了。她像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去寻求独立和自由,她每句话都在强调着。

但是她却不止一次地跟母亲说:“我不想长大,小学的时候是最好的,那时候天真、烂慢,什么都不用烦恼。现在上了初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去担心,很多事情需要去面对,现在这个阶段,太难熬了,我想退回小时候,小时候才是最美好的。”妈妈笑她:“这怎么可能呢?人是不可能倒着长的。”

但天真的孩子却可以用一些方式让自己停止生长。比如,不吃饭。

厌食症对于青少年而言,是有这样的功能的。不吃饭,体重急剧下降,看起来瘦瘦小小,会让孩子有一种自己真的很小的错觉。严重时女孩会停经,第二性征也会停止发育,表面看起来她就真的没有发育成熟,卡在了从小女孩到成人之间的转换中,满足了她的幻想。另外这个孩子整个交谈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都带着撒娇的口吻,反复说:“我不要吃饭,我吃不下。”她没办法像一个半成年人一样来阐述目前她面对的困难,去跟你讨论解决方法。她的一大堆道理,其实更像是强词夺理,因为吃饭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讲道理的事情。

我给这个孩子一个确定的解释:“一个能够判断自己吃多少饭,能够保证营养、保证生命的孩子,是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要吃饭还是不吃饭,要吃多少饭的。但是如果说一个小孩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父母不能听之任之,他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生存下去,因此必须想尽办法保证孩子营养的摄入。这个跟谁有道理无关,这关系到监护人的责任,是人伦和本能的范畴。”她没有反驳。接着,我毫不客气地告诉她:“在我看来,你现在虽然年龄已经长到了十四五岁,但你的应对方式更像是一个三岁的小孩,三岁的小孩需要家人来担心她的健康,来督促她吃饭,你现在也需要。不然,等到你的身体真的出现问题,你的父母会因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自责内疚一辈子。”她正了正身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后,中气十足地跟我说:“我觉得我现在身体挺好的,我每天该动还是能动,我晚睡早起,熬夜看书,还是精力充沛,我自己有分寸。”我不置可否地笑笑:果然还是小孩子。

这就涉及厌食症孩子的另外一个认识误区:我的身体如果有问题,我肯定感觉得到。她太信任自己的感觉,以至于对于血液或者是营养状况方面的检查指标,她都可以视而不见,她只信任自己的感觉。她不知道,身体状况首先是在指标上反映出来的,等你感觉到了症状,你可能就需要进ICU急救了。她以为她是在玩一个乐在其中,又无伤大雅的游戏,却不知道是在拿生命开玩笑。营养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补充的,也不是短时间内会流失掉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状况会让小朋友产生一种类似于麻痹的、迷惑性的自我感觉良好,过度自信地以为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却早已失去客观理性的判断能力,若真等到她意识到后果严重,只怕已后悔莫及。

这个孩子,其实已经处于“退行”的状态,她的思维和理智已经跟实际年龄完全不相符,她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完全按照她的意愿去行事。将全部的主动权交给她,其实是父母的不负责任。她像一个握着方向盘的小孩,坚持告诉你她没学过开车又会开车,她一定要自己开车,可想而知,如果父母让步,后果不堪设想。很多人以为厌食症的孩子是不怕死,其实他们内心是有非常强烈的死亡恐惧的,只是他们不相信这样的行为有死亡的危险。

有一些事情是不能跟孩子去讲道理的。这不是民主,是不负责任。

父母一定要去做这个事情,你不想看着你的孩子慢慢消耗生命,那你就必须去做些事情,去“不择手段”地让他吃饭。情绪很重要,让他开心很重要,但他的生命更重要。

这对父母脑子里被太多信息充斥了,又要考虑女儿的情绪问题,又要考虑她上学的问题,又要考虑她吃饭的问题,丈夫还要担心妻子的情绪问题,他们已经超负荷了,需要给他们减负。太多的担忧,引发无尽的焦虑,造成无法厘清的混乱,帮他们看清混乱中的重点,他们自然能够找到应对方法。生命是最重要的,要自己的孩子活着,这是超越一切的重点,所有的应对方式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陪着一个“三岁”的小孩拿生命当赌注来玩游戏,放纵她乐在其中,最后会让所有人后悔莫及。

这里我们想讨论一个时下流行的话题:给小孩自由。这个概念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以前的亲子关系是“父为子纲”,连婚姻都可以全凭“父母之命”,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突然提倡自由,父母其实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因此在我们的临床当中,常看到父母游走于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自由之间,孩子也因此无所适从。就如提倡不要给孩子学习压力,不要过度在意成绩,到了很多家长口中就变成“你随便考多少分都行,我们都不在意”。于是孩子一头雾水,拼命揣测父母到底要求的分数是多少。父母却不曾到,想过于自由,对于孩子可能代表没有边界,由此带来无标准的恐慌和不知所措。给孩子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有边界的自由,是陪伴孩子去学会自己做决定的过程。必要时,对于孩子无法承担后果的事情,父母需要去承担这个责任,例如这个案例中的父母。想办法先让孩子吃饭,让她保命,其他事情,通通先放在一边。

当然,孩子肯定不服气,想要继续辩论,围绕“到底吃饭应不应该管我”的话题争论不休。爸爸妈妈给她的反馈终于统一为:“其他的事情可以商量,吃饭是一个不需要商量的问题,我们也不要在吃饭这个问题上来跟你讨论,你现在没有判断力。”我很意外,妈妈后面能够很有力量地对孩子说:“你不想死你就得吃饭。”在这次治疗之后,孩子在医院的饮食就有了较大的改善,能基本保证营养摄入,虽然她仍然反馈吃得很痛苦,但是能够吃,也没有吃了之后吐出来或者其他不舒服的反应。

父母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放下来一些,能够平静地去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说:“我对爸爸妈妈都不相信,也不认同他们的想法。”她在面对问题时,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少参考。在她眼中,妈妈遇到事情动不动就哭,爸爸很焦虑,会说自己是被妈妈惯坏的。她觉得他们都很烦,父母都靠不住。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遇事最淡定的人,只要深思熟虑,就能想到应对方式,而且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最佳的,即使在我们看来,她已经快要被自己的焦虑压崩溃了。她坚持认为她的应对方式很好,不需要父母帮忙,父母只会妨碍她。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当他们孤立无援的时候。

后来我们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对孩子的应对方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个孩子从小到大其实基本上就是跟妈妈更亲近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她在学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都是找妈妈哭诉,从来没有找过爸爸。这是个非常焦虑的妈妈,我每次见她,她基本都是眉头紧锁,不断重复自己担忧的事情,难得有笑的时候。从小到大,对于孩子生活中的所有细节她都非常在意,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她的标准去做,一有不顺意便会数落孩子。比如书桌不整洁,写字的坐姿不对,眼睛离书本太近,头太低……不一而足。她的工作清闲,因此她有足够的时间陪着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火眼金睛”的关注下。而爸爸对小孩的成绩也非常在意,会因为成绩不好打骂孩子,他觉得这样的方式能够督促她进步。这个家庭中还有奶奶同住,她生怕孙女吃不好,小时候想尽办法哄她吃饭,甚至追着孩子去喂饭也是常有的事。总结起来,就是典型的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模板。

追着喂饭亦可谓是中国特色,西方国家会对国内如此喂养孩子深感震惊:“难道你们的孩子自己不知道饿了要吃饭吗?”确实不知道,我在临床中甚至见过十几岁的孩子不想吃饭,父母也会喂饭的情况。小婴儿已经知道吃多少奶是饱,吃多了会吐出来,饿了会大声哭泣,但我们的家长却无法信任十来岁的孩子,吃饭还需要连哄带骗,全家出动,因此,也就有了“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只是这可能会影响孩子对自身感受判断的信任感,另外,在进入青春期后,这也可能导致孩子将吃饭作为斗争的新战场。

爸爸后来说:“小时候孩子提出想学钢琴,她很感兴趣,一开始热情也很高。但是学到中途她就开始觉得没意思,反反复复都是学枯燥的基础,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弹曲子。于是她就去跟妈妈哭诉,说练琴太辛苦,自己坚持不下去,说得情真意切。妈妈就不忍心了,劝了一下就同意孩子放弃了。我一直很后悔这件事情没有劝我老婆,后来孩子做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我觉得我们也有责任。”妈妈叹气说:“当时只是看着她痛苦的样子不忍心,你说哪个做母亲的不心疼孩子呢?我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影响。”我于是接道:“就像你现在看到她吃饭辛苦,不忍心一样。”妈妈沉默良久,不住叹气。

面对困难,想要逃避,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但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生存与本能间取得平衡的过程,死亡是终极逃避。战胜本能,才能更有勇气去面对。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扮演鼓励、陪伴的角色,让孩子体验战胜困难的乐趣,而不是滑向本能逃避的深渊。显然,这对父母没有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母亲的过度担心,父亲的过度严厉,都加重着孩子对困难的恐惧,只能让她止步不前,进而节节后退。

孩子对此再清楚不过。

她总是将自由和权利挂在嘴边,坚持不懈地为自己辩护,我便问她:“你去学校,爸爸妈妈都完全管不到你了,不是更自由吗?”她意味深长地笑笑说:“我只想要小的自由,我不想有大的自由。”接着,带着辩证的思维解释道:“因为大的自由有风险。”我们几个大人面面相觑,没想到这个孩子会思考得如此透彻。在小的事情上获得掌控权,在家中获得绝对的话语权,对于这个孩子来讲非常的重要。回到学校,离开家或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非常清楚自己没有准备好,也没有信心能够做到。如果能在小事上获得同样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何乐而不为呢?从风险投资的角度,她选择了风险最小的项目,而非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不失为明智之举。只是,她不知道,不是所有风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

没有人可以让她吃饭,在她眼中就等于所有人都不能勉强她做她不想做的事情,这对于青少年来讲何尝不是自由。当然,这种自由就像肥皂泡,一戳就破,那是一种自我麻痹的幻想自由,我们不忍心戳破,但必须去戳破,在恰当的时候让她可以面对现实。她清楚自己的处境,但她不愿意面对。她全部的生活都陷入了失控状态。她没办法正常上学,在家里也看不进去书,每天都拿着书,今天是那一页,明天还是那一页,所有的内容都进不到脑子里去。她交不到朋友,她不知道该怎么交朋友,她从一个天之骄子变成了自己看不上的平凡人,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现状,只好努力逃避。

相反,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她能够找到完整的掌控感。当她面对成绩和人际关系双重压力的时候,她没有选择去向父母求助,多年相处的经验让她觉得父母都不可信任。爸爸严厉,情绪暴躁;与妈妈关系虽紧密,但记忆中妈妈却总是哭泣,还需要自己支持和安慰。既然他们都靠不住,就只能自己解决,以自己有限的人生阅历,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安心的方法。拒绝吃饭,阴差阳错成了这个方法,而家人的反应,在吃饭这件事情上的不断妥协,让她彻底掌控了整个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庭互动可以“维持症状”。

故事中这个妈妈向我哭诉说:“我的小孩,每天我做饭的时候,她都一直死死地盯着我,嘴里指挥着‘不能放辣椒,不能放蒜,放太多盐了,炒的时间太长了,重新炒!’”妈妈做菜的手已经有些发抖了,心里憋着一股火,觉得自己都快崩溃了。但她什么都不敢说,只能一一照办,因为只要她不照做,女儿一句“那我不吃了!”她就愧疚得不行,实在是不忍心。妈妈说:“现在每到做饭时间,我都像要上刑场一样。”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她说:“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感觉,从来都是她要求我不能做这,不能做那,没想到有一天她也得听我的。”语气中满含着得意。即使她因此已经瘦到极限体重,已经进过ICU,她还是坚持不懈。不得不感慨,家庭互动方式真是“风水轮流转”,孩子很快就会学到家长的应对方式,并且在“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原则的指导下,变本加厉地施用到家长身上,发挥更强大的杀伤力。当然,这场战斗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母女之间纠缠冲突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夫妻关系不得不提出来探讨。

这是一对自由恋爱的夫妻,妈妈是班花,爸爸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妈妈追到手,双方感情基础深厚。双方结婚,妻子怀孕,一个新生命诞生在家庭中。爸爸习惯什么都自己承担不告诉家人,妈妈想参与参与不了,在丈夫那里得不到信任,如今却有一个新生命,全心全意地信任她、依赖她,转移便在无意识当中发生,母亲将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投注到孩子身上,丈夫在家庭中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就寄情于工作。十几年时间中,夫妻单独出去的次数屈指可数。而每当夫妻俩单独出去时,妈妈便三句话都离不开孩子,“不知道小孩有没有吃饭,今天到底作业做了没,是不是又一直玩手机……”翻来覆去地说,老公接不了话,觉得自己在旁边好像是摆设,百无聊赖。接着,早早回家,之后便尽可能避免这样“尴尬”相处的状况出现。当然,一家人十几年相安无事,爸爸工作出色,职位节节攀升,妈妈为女儿忙碌着,看起来倒也充实。

如果孩子不出问题,大约这样的模式会一直维持下去。

这对第一次当父母的夫妻,大约没有经历过孩子成长变化的过程,没有准备好去接受他们的孩子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会叛逆,会觉得他们的照顾是过度干涉,是控制。反抗随之而来,而且轰轰烈烈。关房门,回家不说话,喜欢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最忍受不了这些改变的,是妈妈。

妈妈不无失落地说:“我每天回到家是找不到人说话的,我跟老公不知道该聊什么。但是一家人都不说话,又很奇怪,也显得我自己很孤独的样子,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我也不能一直抱着手机,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我怎么办?我只能去找我的孩子,以前在家我都是跟她说话的,我督促她学习。”她也注意到了孩子的变化,跟孩子说话时她总是嫌妈妈烦,或者干脆不理。怎么才能引起女儿的回应?“我只能去说她这个做得不好,那个做得不好,这个东西怎么摆在这里,今天作业怎么做成这样,你看你这个发型,你看你的衣服……”妈妈就像挑剔鬼上身一般,看女儿浑身都不顺眼,哪里都要批评一番。女儿当然不服气,跳起来反驳,双方的互动成功达成,即使吵得乌烟瘴气,精疲力竭,也比妈妈一个人孤零零要好。

在学校待不下去,她在家里又待得很压抑,她的这种焦虑感和压抑感特别强烈,她找不到其他的出口可以去宣泄,所以就无意识找到了拒绝吃饭这个方式,然后就欲罢不能了。到后面不吃饭对于她来讲未必有什么实际意义,她就是享受你们都不能让我吃饭的过程。在掌握了这种“自由”之后,这个小孩又把她的妈妈当成一个“避难所”,让她可以逃避外界的压力,想办法待在家里,不去上学。但是待在家里又很难受、很压抑,她总要找一点出口来发泄,所以她更加不想吃饭,事情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循环。

一旦看清楚了整个过程,问题的解决也就顺利起来。爸爸妈妈拒绝在这个事情上跟她商量,认可这是父母必须履行的监护责任。每天要求她必须吃固定量的食物,但保证她的一部分自由:你什么时候吃,你在哪里吃,我们不管你。她慢慢可以做到,能吃到一个保证营养的饭量。父母放弃了在吃饭这件事情上的过度关注,她的抗争成了独角戏。她觉得没意思了,渐渐也就放弃挣扎了,经常无意识地自己吃起牛奶、水果来,饿了也会自己做东西吃。她还是比较在意她的体重,喜欢自己瘦瘦的样子,但不再病态地追求体重数字要一直往下掉。在休学期间,她会自己骑自行车出去玩,她很享受这种时光,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她懂得保护自己:“我只去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地方。”妈妈一开始不放心,一天能连续打十几个电话,更有甚者,一旦她不接,就连续打几十个,一条短信过去,不回,便又是一番电话轰炸。孩子有时候烦了,故意不接,妈妈可能会一下午在家里如坐针毡。这个适应过程,确实不容易。

这对十几年的老夫老妻,再次尝试学习去过二人世界。一开始很别扭,妻子还是老不放心孩子,双方不知道出去该干吗,能怎么玩,完全不像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男女,倒像一对新婚夫妻,重新学着相处。好在他们还算坚持,甚至定下来每周末要单独出去一天的计划,认真去执行。

后来,孩子重新回校上学,为了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孩子暂时不住校,由爸爸每天开车接送。爸爸很形象地讲述她去上学的情况:“我每天都要起很早送她去学校,然后我就在车里看着她走进校门。她瘦瘦的身影,背着书包,一步一回头慢慢挪进校门,脸上满是不情愿。就像小孩子上幼儿园一样。”我们笑起来,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一开始,她还是会每天发短信,告诉妈妈她多么痛苦,学校的时间多么难熬。妈妈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表达理解和支持,但尽量不表现得过度担心。爸爸需要每天五点起床,开一个小时的车,送她上学,但毫无怨言。夫妻尽量传达给她一个印象:我们知道你现在要面对的困难很大,但是我们跟你一起去面对,我们一起去想办法,我们可以一起度过这个阶段。好在,她每天都坚持去,并且在休学大半年的情况下,跟上了班级的学习进度,成绩名列前茅,跟同学相处融洽,老师很欣赏这个学生。

家庭就如个人一般,是有生命周期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也会一步步朝离家的方向远走。很多家长以为这个离别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孩子要到 18 岁,或者要到工作了,到结婚了,才会离开家,其实不然。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会有两个独立期,一个在 3 到 6 岁,一个在 10 到 12 岁。这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两个关键期,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寻找自我,确立自我生存的空间,甚至不惜代价。

父母能够做的,便是为孩子的独立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并且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逐步接受孩子离家的事实。如此,很多家庭战争便能够避免,孩子也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来争取自由和权利。 Ch9TLvC2+nZ4p2QLEvW1M/NUwu/4AziLczKvAHXvdrmJtdYFp7AgueaanMkg28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