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性格的互动:孩子塑造父母的态度,父母塑造孩子的性格

在家庭教育中,似乎存在一种不成文的观点,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单向的。由相对强势权威的父母来主导对孩子的教育和性格养成。而孩子本身对这种教育的好坏、性格的养成,似乎是置身事外的,这一切都和他没关系,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而这些孩子在长大成人后显示出某些方面相反的性格,在社会上取得有差距的成绩,那么人们多半会认为,除了他们天生性格不同,就家庭教育的性格养成上,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

态度为什么不同呢?也许有父母偏心的成分,总有哪一个孩子更讨父母喜欢一些。但这种偏心,也不全是一种不公平的故意。父母不一定是故意对这个孩子态度更和蔼,笑得更多,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喜爱和赞赏。它很可能是一种自然的回应,是和不同的性格打交道而引起的不同感受。

同一个妈妈,在一个孩子这里可能 3 句话说不完,就暴躁起来,看起来脾气坏,没耐心;但和另一个孩子在一起时,却很少发脾气。这个逻辑往往是这样的,并不是像不得宠的姐姐想的那样,妈妈是因为喜欢妹妹才对妹妹脾气好,而是因为和妹妹说话不费事,自己不会被惹得发脾气,才喜欢妹妹的。

对同一件事,比如,要求俩姐妹回家晚了要打电话,妹妹的反应是,非常理解妈妈的担心,立刻痛快地答应;而姐姐却固执地摇头,妈妈的态度可能就从一开始的和颜悦色、试图讲理、寻求沟通,到生气发火,直至大发雷霆。

气质会影响环境,环境又会影响气质变为稳定人格特质的方式。比如,父母对待一个总是烦躁、好动的孩子和一个总是安静、睡觉的孩子的方式也会不同。这使好动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与其他气质类型的孩子不同。气质还会使父母以外的他人产生对孩子的期待,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可以说,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某些细微的地方会受到不同的对待。而这些不同的对待,部分是因为他们天生的气质、性格、秉性的不同,造成父母、他人对他们态度的差异。而反过来说,这些来自父母和他人态度上的差异,又可能对孩子的性格养成,造成不同的影响。

现在,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来自父母的态度和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比如,焦虑的父母容易把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孩子;或者那些遇事喜欢指责孩子、抱怨孩子的父母,更有可能令孩子养成遇事容易紧张、胆怯的性格。进而会对孩子的情绪、自我感受造成影响,在孩子成人后,这种性格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似乎父母的态度和情绪并不是一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就能轻易扭转的事。就像学游泳,别人告诉了你游泳的技巧,但要真正掌握,还要付出很多辛苦的锻炼。因为在亲子关系的设定中,我们习惯于假设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是强大的、有自制力的、有爱的能力的。但这个前提往往需要重新审视。如果不重新审视,而只是把目光锁定在孩子身上,就可能发现不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童话故事《巫王》中,文章作者呈现给我们一个受伤的父亲形象。童话中的国王,因为王后的去世,而无法从伤痛中恢复,他忽视了自己的儿子。但诚如文章中所说:“他虽然忽视儿子,但并非出于恶意或冷漠,而是悲痛使然。他创巨痛深,无法给予儿子任何心理上的支持。”关键点就在这里:他们只是“无法给予更多,并非不愿给予”。

也许有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不是不知道应该对孩子更包容,更有耐心,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焦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但是他没有能力、也许是暂时没有这种能力给予孩子更好的性格养成影响。

我们需要正视的是,父母不会因为他的身份变成了父母,就一下子变得无所不能的强大。他有自己的承受能力,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有自己的成长伤痛,有自己亟待解决的隐忧问题。他本想以自己还不完善的、残缺的成长,对另一个生命形成完善的影响。但这个要求本身就可能只是指导性的,而不能是绝对的。

在国王父亲和儿子争夺公主的过程中,我们会惊讶于他是这样自私,但他行为的深邃因素在于,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享受,而是“因为他迫切需要,不顾一切”。

在我们想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也许最重要的不是一再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态度,又在一次次失败了的时候感到懊恼,而是留意自己是否脆弱,是否在某些方面脆弱到迫切需要支撑,而根本无法提供孩子需要的支撑,甚至还和孩子争夺心理上的舒适感。只有我们深刻认知自己,并做出积极改变,才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fY7hqwohCIEta8UMe7ecmQkA4Aba9kyRRWSf8Z88j1v4g8i0BdZJk+/2OC9B/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