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在升入高中以后,发现身边好多同学都有钢琴十级证书。而他学了几年钢琴,只考到七级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现在很羡慕他的同学,忍不住对妈妈抱怨说,你当时怎么就不逼着我把十级证书考下来呢?
说实话,这真是让父母左右为难。逼孩子,如果出了心理问题呢?不逼孩子,他到头来又会埋怨父母当初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有句话这样说,未来孩子会感谢你今天的逼迫。但是,他真的会感谢你今天的逼迫吗?孩子是否会感谢,要看几个条件:一是逼迫的结果是什么,是出了问题还是出了成绩;二是逼迫的过程,是他可以承受的,还是会留下心理阴影;三是他的性格、目标是否和被逼迫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他被迫取得的成绩,是否对他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
对父母来说,最经常的选择难题之一,就是该不该管孩子,是严格管束还是自由成长、放任自流。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还有很大的协作平衡空间,并不是一定要二选一。管孩子,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什么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这才是需要把握的。就像做菜的时候,需要掌握火候一样。而决定教育火候的是孩子不同的性格。
拿逼迫孩子学习来说,对待一个已经压力很大、很努力的孩子,如果继续给他施压,逼迫他考得更好,这种逼迫也许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如果是一个贪玩的、自制力差,但自己又有进取心的孩子,在他能接受的程度上,适度地督促他学习,也许是他需要的。
就如同那个埋怨妈妈没有逼着自己考出钢琴十级证的孩子,也有在长大了以后有同样想法的孩子——要是小的时候,父母在学习上再管得严一点儿就好了。这表现出孩子对所谓“逼迫”,更确切地说,是对一种纪律规范的需求。但在这里有一个需要区别的容易混淆的概念,第一,以为所有的逼迫都是有效的;第二,所有的孩子都是需要逼迫的。
同样是自制力差、睡懒觉的孩子,有的并不想起床,这时如果强迫他起床,强迫他坐在书桌前面,他也很可能不情愿,只不过是做做学习的样子。而有的孩子他想起床,但是靠着自己的意志,他做不到按时起床。如果有人此时能推动他一把,其实等于协助他执行自己的意志,这是他需要的。
那么,我们其实可以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些孩子需要逼迫,他对逼迫的需要,背后真正的心理诉求是什么,以免因为“逼迫”二字狭窄的字面意思产生歧义。应该说,在他表现出来的对逼迫的需要中,也许真正包含的是对秩序、纪律和由秩序、纪律保证的积极状态的需要。
在至少有一种框架轮廓的系统里面,儿童似乎能更健壮地成长,在这种系统里,不但对于现在,而且对于将来,都有某种程序和常规、某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有限度的许可,而不是不受限制的许可,更为儿童欢迎和需要。
这也许和我们的认知相悖。我们有时倾向于认为,孩子的天性一定是喜欢为所欲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定是讨厌所有的束缚和纪律的。为什么有限度的许可比不受限制的许可更受儿童欢迎和需要呢?一方面,对自由自在的热爱和对有序的需要、对玩乐的热爱和对上进的需要,是完全可以共存的;另一方面,不受限制,往往也意味着一种失序的状态。如果想要恢复到比较舒适的有序状态,在不受限制的许可中就意味着没有外力相助,全部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实现。而有限度的许可,听起来似乎是一种让人不悦的限制,但同时却是对适度有序状态的把持和控制,这让孩子可以有所依靠。
依靠着这种外在的适度限制,他才能把控住自己,不至于让自己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因为意志力薄弱而失控。自我失控和自由自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我失控事实上恰恰是一种不自由的、已经不由自己说了算的状态。虽然外表上看很容易和为所欲为的自由相混淆。在此时,外在适宜的、适度的限制看起来是约束,但实际上却是在提供一种帮助,帮助孩子恢复对自我的掌控。
这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未见得溺爱一个孩子、无限制地惯着他,他就会感到愉快。相反的是,有一点特别应该引起关注,当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他表现得无法无天、闹腾起来没完没了时,也许不仅说明他被惯的脾气有多坏,同时这也是他感到不舒服的表现。因为在溺爱中缺乏有益的约束,不能帮助他实现自我掌控的需要、在有序中保持积极状态的需要。
也许,只有当我们了解孩子在“需要逼迫”的表面诉求下,真正的心理诉求是什么,我们才能不囿于“逼迫”的字面含义,不按照对“逼迫”的表面理解对孩子不分性格、不分需求、不分程度地实行简单粗暴的强制。如果我们知道在这种表面的诉求下,也许潜藏的是对积极有序状态的需要、对自我掌控的需要,我们会更加有的放矢,提供给孩子更适合他、更能促进他主动进取的约束力,而不是压制他让他感到泄气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