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良的亲子关系中,强势的父母和不服管教的孩子容易形成一对组合。也许,父母越强势孩子就越不服管教,而反过来,孩子越不服管教父母就越强势。亲子双方彼此不良的态度,越发促进了对方不良的态度,使得矛盾激化。
就父母一方来说,尤其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陷入强势的态度中,自己却很难发觉。一方面,孩子太幼小了,什么都得依赖自己,自己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这样不知不觉就会养成对孩子权威性强势的习惯。另一方面,在孩子幼小时,父母对他的了解还很可能仅限于对一般儿童应该是怎样的认知概念和想象,也就是还没有随着他的成长发展出对他独有个性的了解和认知,这时,在父母的心中容易住上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理想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促使父母表现出塑造性强势。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的强势态度是如何激怒孩子,引起孩子的反感,让他更加不服管教的呢?举个例子,同样是看到孩子扔了一地袜子不洗,态度平和的父母会说,宝贝儿,你是不是该洗袜子了,老是堆在地板上有点儿不卫生哦。而强势的父母会斩钉截铁地说,赶紧洗袜子去!老是堆在地板上像什么样子!怎么这么不讲卫生!
卢梭在他的儿童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指出了一点:要是孩子们只是在事物方面而不是在意志方面受到阻碍,他们不至于表示反抗或愤怒的。态度平和的父母和强势的父母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区分,前者在要求孩子洗袜子的时候,只是在谈洗袜子这件事本身;而后者在洗袜子的事上,不仅引申出对孩子意志的支配和控制,还有对他行为的批评和对他性格的不满。在要求孩子洗袜子这件事背后,深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抱怨。
这种抱怨从何而来呢?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抱怨的根源,来自权威性强势和塑造性强势遭到的挑战。权威性强势,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而孩子有一点点不服从都会被放大;塑造性强势,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任何和理想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都觉得不能容忍。这种基础态度决定了在面对和孩子有关的事情时,很难就事论事,而是在开口说话之前,预先带有一种被挑战的怒气。
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听到父母平和地说你该洗袜子了和父母怒气冲冲,口气强硬地说,怎么还不去洗袜子?孩子在心理上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又会有怎样不同的行为表现?前者,听在耳中是一个不带情绪的普通建议;后者,却是命令、指责,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包含对自己的敌意和不满。这让他立刻就不高兴起来,虽然他很难说清楚是什么让自己不高兴,但他立刻就会对这件事产生抵触情绪——我偏偏就不肯洗。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孩子的不服管教被父母看在眼里,愈加怒不可遏,愈加不可理解。“怎么,洗袜子这样的小事,还要一遍一遍地说,说了还不听。”在孩子这边,也表现出同样的强硬固执,我就不洗你能怎么样。最后双方的交锋就落在该不该洗袜子上,好像他们的愤怒都只是和洗袜子这件事本身有关,而不是别的什么。
但事实上,父母的愤怒由来已久,他们对孩子“不洗袜子”这件事背后的拖沓性格——和理想孩子不符的性格,有着深深的不满和拒绝。而对孩子来说,他也许确实不太乐意去洗袜子,但如果父母换一种平和的态度,他也不至于如此固执地抵触。在他的抵触中,他最抵触的并不是洗袜子——像他看起来表现的那样。他真正反感和抵触的是父母强势的态度与态度中对他的指责、不满和干预。这也是他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固执,而是不服管教的原因。因为他的态度的确指向对父母的抵触,而不是对事情的抵触。
看起来他们矛盾的激化似乎只是因为对同一件事意见不同,难以达成一致。事实上,这种矛盾的核心,却是彼此态度的矛盾。这会使得彼此的关系处在长期恶化的状态。双方似乎都失去了沟通和谈话的可能,只要有一方说话,就是剑拔弩张的气氛。这让父母觉得孩子不服管教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任何一件事,不管有多小,你都休想能说动他。这反过来有时又会激怒父母,让父母的态度越发强势,以为只有用加倍强势的态度才能说动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殊不知,孩子抵触的就是这种强势的态度,越强势抵触得越厉害,越不听父母的任何话。
父母却深感困惑,完全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了一句话都听不进去的地步,甚至给他夹一块肉到碗里,让他多吃点儿补充营养,他都要把肉从碗里夹出去。他其实抵触的不是补充营养这件事,而是抵触提出建议的这个人。
改变强势的态度,不管是来自权威心理的强势,还是塑造理想孩子的强势,其实不仅是降低说话的声调、控制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从心底改变对孩子的评判、纠错、不满等这些根源性的负面态度。当孩子不再抵触父母,也许就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