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尊重:最贴心的安全感

有相当多的教育观点都提到了“尊重”这个概念——要学会尊重孩子。但是怎么尊重呢?什么才叫尊重呢?一个幼稚的儿童处处都需要指导,又怎么叫人尊重他幼稚的想法呢?而且,尊重对孩子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有时会迫不及待地站在纠错和指导的位置上,“孩子这么做是不对的,难道作为父母我不应该给他指出来吗?这有什么不尊重的?”也许,对父母的本心来说,并没有特意想要不尊重孩子,但是因为不清楚什么是尊重,就会无意中不尊重孩子。

举个例子,孩子在看了一个可怕的动画片之后,开始害怕窗帘,想象窗帘后面有什么可怕的东西藏着。当他把他的恐惧告诉妈妈,妈妈却大笑,不在意地掀动窗帘说:“真胆小,这就是个窗帘,有什么好怕的!”妈妈的本意也许是想用夸张的、轻松的方式来冲淡孩子的恐惧,想做出一个大胆的表率,让孩子学习。

但她确实也存在一种大人的轻视心理、一个大人的俯视视角。觉得窗帘可怕,这太可笑了。她没有刻意不尊重孩子,她只是觉得孩子这种想法幼稚可笑,她没有仔细倾听孩子为什么感到恐惧,孩子想象了窗帘后面有什么,而是直接打断他的倾诉,告诉他,他不应该感到害怕。因为这些想法和感受是幼稚的,不应该有的。他不必说那么多,他只需知道这是错的,需要纠正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孩子跟自己的好朋友闹掰了,她非常伤心。当她想和妈妈倾诉这件事的时候,妈妈却觉得她太玻璃心,太多愁善感了,听都不要听她的倾诉。妈妈以全不当回事的口吻告诉她说:“你也太脆弱了。朋友玩得来就玩,玩不来就拉倒,再交新朋友。值得这么影响情绪,这么伤心欲绝吗?”这个妈妈也没有想要不尊重孩子,她只是站在她的角度上,认为孩子的伤心完全不必要,这让她感到烦恼,由此便对孩子的性格得出一个结论——玻璃心。

实际上,两个妈妈虽然都接受“尊重孩子”的观念,也从内心中觉得自己是尊重孩子的,但从行为上却远未摸准“尊重”的命脉所在。

对于什么是尊重,怎么做才算是尊重,我们或许可以从心理学家的这段话中有所领悟:“此时知觉者必须尤其尊重客观对象的本质;此时的认知必须温和、细致、不强加、不苛求,能够像流水般缓缓地渗入裂缝中,顺从地适应事物本质。”

这段话提醒我们的是,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性格本质。他看了一个吓人的动画片,产生了联想,对窗帘感到害怕;她重视友谊,失去了一位朋友,感到十分悲伤,这都是孩子某种性格本质的反映。如果父母怀着轻视心理,武断地打断他这种性情的自然流露,并从中评估和判断他性格上的问题——你太胆小了,你太玻璃心了,这就失去尊重,容易制造出一个有“性格问题”的孩子。

也许有父母会说,这不是制造出来的,孩子胆小、玻璃心是事实。正因为这是事实,所以我才下这样的结论。但在武断和尊重、急着下定论和小心的认知之间,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也许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孩子有胆小、玻璃心的倾向、苗头、萌芽,和他最终是不是会长成一个胆小、玻璃心的人,或者胆小到什么程度、玻璃心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培养的方法、父母对待他这种性格的方式也许会起很大的作用。

如果在孩子刚刚露出这种苗头的时候,父母就轻易下定论说你就是胆小,就是玻璃心,会产生两个坏的影响,一个是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被板上钉钉地贴上了性格问题的标签;一个是孩子仍然存在不同性格发展方向的性格萌芽,因为被武断地抑制,得不到伸展、表达、清理的机会,而被固定在被抑制的感受中,强化了这种性格特质。

我们容易产生的误区是,我们之所以急着指出我们看到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以为,只要指出来,孩子就能认识到并毫不费力地改掉。似乎孩子改不掉缺点的唯一问题,是他认识不到问题。但有时,在一个问题的背后却有着复杂的性格、能力、心理因素。

只有他的恐惧得到尊重和认可,他才有勇气变得勇敢。

我们必须充分准备,不仅要召唤他向前,还要尊重他后退舔舐伤口、恢复体力、在安全有利的位置审视情况,甚至在他后退到先前“低级”快乐主导的位置时也要表示尊重,如此,他才能重拾成长的勇气。

而这种尊重的实现和我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在孩子展现出他的恐惧、困惑、脆弱、悲伤时,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立刻摆出指责、干预的态度,从他的表现中评估判断他有着什么样的性格问题,还是能做到以涓涓细水地润泽,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不苛求他尚不具备的素质,温和细致地做好相处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给他性格的发展留出空间。

这其中既表现尊重和不尊重的区别,也会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形成不同的走向:是制造一个有性格问题的孩子,还是培养出一个有成长勇气和性格可持续发展的孩子。 Dp15pTFfa6sGc4eBDj9ipnYWxdDNgcjk5qakEdRC+5Ycp0K1UnsZh3Y6EUscD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