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风度翩翩的才子佳人,自信优秀,亲和合群,多才多艺。但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可能存在着难以想象的焦虑孤独、恐惧无助。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一个中学生,样样优秀,聪明勤奋,第一眼看到他的人都会说,这个孩子真阳光,笑得好灿烂。但如果真的走进他的生活,我们却可能大吃一惊地发现,他不但情绪极不稳定,而且时常陷入忧郁低落的心情难以自拔。我们几乎很难把这两面合在一起,对外的快乐阳光和内心的阴郁不快。
事实上,当我们对孩子的性格提出要求,我们要求的不仅是某种看似简单的性格表现,还同时暗示了不接受某些性格的表现,包括不接受和这些性格特质呼应的情绪、思维、意志和态度。
这样的父母不会容忍自己有一个“沮丧的、有需求的、生气的、愤怒的”孩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情绪都去了哪里?一个孩子他的沮丧、需求、生气、愤怒,不会因为父母不希望他有,他就真的有能力没有。当这些情绪不被允许表现,它们去了哪里,他是怎么处理它们的呢?
缺失的情绪排污口: 从人性上说,一个人顺利了就高兴,遇到麻烦了就沮丧,是再正常、再健康不过的反应了。而最压抑的事情,并不只是不允许表现负面的、冲动的情绪,而是压根就不允许它存在。这意味着,我们甚至拒绝面对它和解决它。
当一个孩子感到沮丧、愤怒,内心软弱有所需求时,父母的第一感觉也许是恐慌,因为这意味着麻烦来了。如果允许孩子把发生了什么和他为什么感到沮丧统统详细地说出来,那么,也许就要换成父母感到沮丧和无助了。所以,最简洁的方法莫过于从一开始就不让孩子张嘴说话。在孩子说话之前,先用这样的否定式封条把孩子的情绪发泄堵住——“这有什么好沮丧的?”“你太爱生气了。”
连同情绪被封条封住的,还有对事件更完整的描述,孩子的想法,他在这件事情中的位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而他情绪抒发,通常也是对认知、感受的再一次梳理。是为旧情绪的排解、新情绪的焕发,旧认知的淘汰、新认知的更替,所做的一次心理清理工作。而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被强行压回了他的心中。这就使得被压抑的情绪如同一直没有得到疗愈的伤口,虽然我们暗暗指望它能自行疗愈,但这些伤口却可能在慢慢地恶化,削弱他的活力。
当我们不允许他的情绪自然排污时,事实上我们也许在拖他成长的后腿。我们貌似给他指出了一条成长的捷径,但却把他的内心一直留在旧的、未经处理的情绪危机中。
被伪自我取代的自我: 在有些孩子身上,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现象。他们几乎拥有一切,却并不快乐。在他们身上似乎缺失了什么,他们拥有了强力获取的能力,却出乎意料地失去了从获得物中得到快乐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自我”是一种“伪自我”。当一个孩子力争满足父母的需求时,往往自己的感受和渴望会被忽视,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将失去关怀自己的能力。
孩子被忽视的感受和渴望,又有什么要紧呢?因为我们可能一直存在简单的认知错误:一是父母知道得更多,知道什么对孩子好。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哪怕眼前还不是孩子的需求,但它终将会成为孩子自己的需求;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在读书的时间就应该全力以赴读书。其他的事情,比如,感情的需求、爱好的需求,这些可以到了正确的年龄阶段再补上。
但两个关键的问题是,父母的需求在演化成孩子的需求之前,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需求感、欲望应如何保持,会不会在强行压制中变得失去欲望感和活力,就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当终于有了时间来面对生命中其他的需求,那些被抑制的、没有得到培养的情感能力、兴趣能力,是否还能被重新点燃,是否还能补上?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已经习惯了戴着性格假面具,他真正的性格需求和性格感受,因为长期得不到相应的照料和成长,也许早就失去了活力和趣味。哪怕他的性格面具再金光闪闪,他也如愿获得了社交的成功,但他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再也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满足。快乐是他的伪自我,他内心的真正感受可能依然是空虚孤独的。
价值缺乏感: 我们有时过于相信孩子的自信完全来自他外在的表现和所获得的成功。似乎只要他样样优秀,他就一定会幸福和自信。至于他的自我感受如何,他和自我的关系如何,都是不需要考虑的。
但当他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感受完全分离,驱使他的不是来自内心的真实自我,而完全是被外在迫使,那他失去的是为自我效力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自主的、有主动性的生命。虽然他外表看起来很积极,但那是积极地迎合,而不是积极地发挥自我。
而一个自我遭到压抑、没有得到成长的孩子,他很容易会有这样的感觉——他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为别人取得的,那是在别人的要求下做的;他所努力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让别人满意,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自己满意。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别人满意才是重要的,自己是不重要的,这会削弱他的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