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鸭子煮熟了嘴还硬:心里听话,表面不听话

和表面听话、心里不听话的孩子正好相反的,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属于鸭子煮熟了嘴还硬的类型。心里其实是听话的,但就是嘴硬,爱唱反调。这样的孩子自然很难讨巧,父母也许跟他谈过话就忘了,殊不知他一边顶嘴,一边把自己的话听进心里了,却只是留下一个他不听话的印象。

那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既然心里对父母的意见,从一开始就是接受的,又为什么要表现出一副不同意的、反对的样子,自讨苦吃?

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假如父母不说“天太冷了,再加件衣服”,孩子自己本来也能觉得太冷,想加件衣服。但听到父母这样说,莫名地就反感起来,就想对着干。这种逆反,表面上似乎和谈话的内容有关,是在反对对方提出的建议,但真正反对的是被支配的感觉。父母是否有支配的意图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孩子拒绝被支配的不自由。他也可能过一会儿,自己再偷偷地把衣服加上,但在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却一定要表示反对。

从行为上看,这简直莫名其妙、多此一举。自己也觉得冷,早晚加上件衣服,又何必和父母对着干,白白受批评?但在心理感受上,这个貌似无用的迂回又是有意义的。通过这种逆反反应,他最终加上衣服这种行为,给他的感觉是出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在父母的指导下,不是一种受限制的服从行为。

有时,孩子表面上不听话、心里听话的行为,还反映出他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给我们提出一个警醒,我们和孩子的冲突集中在他对我们的建议,不能立刻地理解、接受,并做出我们希望他做出的反应。因为我们习惯相信沟通的力量,而没有仔细去想,沟通有时就是一个基础的工作,一个打地基的工作,根本不能立竿见影。

我们和孩子的谈话只是播种前的松土。我们要给他的心理惯性留有过渡的时间和余地。他听到父母的意见表示反对,并不说明他真的反对,而只是表明了他此时没有做好准备接受的心理状态。比如,他自己也认为应该好好学习,但又没有下定摆脱坏习惯的决心,他在观点上是认同父母要他好好学习教诲的;但在心理惯性上,还残留着很多对坏习惯的依赖和留恋,这就让他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心中明明是认可父母的,偏偏嘴上要表示反对。因为此时他还没有做好准备,也就是还没有能力履行父母的教导,所以他不能答应,只能表示反对。

只要给孩子时间,假以时日,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能力成长,慢慢完成心理惯性上的过渡,就有可能发现,父母撒在他心里、以为失效的种子,都在慢慢地成长和发生作用。

而孩子对父母意见的强烈反对,往往来自对自尊的维护、对面子的维护。有些问题,在他没有做好解决的准备时,是不能被提及的。恰好是他自己也认同的某项缺点、某种不当的行为被父母明确指出来,这可能才是最激怒他的。在这种时候,我们容易误解为他太倔强,对于如此明显的事实和简单的道理都不能理解。而真正的问题,却恰恰可能是父母说到他心坎儿里了,戳到了他的痛处。这才是他反应强烈的原因。

他不是因为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才反对,而是因为他知道那是正确的才反对。如果他从心里就不认同父母的意见,尤其是对他批评的意见,他说不定还能表现得更平和一点儿。因为他知道那不是真的,他可能感到气恼,但不会感到羞辱。羞辱最伤人的部分,也许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自己的认同。

当他的问题没有被指出来的时候,他还可以选择忽视它,假装它不存在。一旦被指出,他就只能奋起反击。他反击的其实不是父母,而是来自自尊的羞辱感。他不大可能在此时听话,如果在此时就表示同意父母的意见,等于同意自尊的羞辱感是正确的。这会让他失去力量。

反过来,他虽然嘴上强烈反对,但这只是在给自己一个消化的时间,让他在没失去自我价值感的情况下,保持着改善的力量,慢慢面对他其实认同的问题。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些心理特点,不但会在和孩子沟通时搞得双方关系很僵,而且容易误解孩子的性格,很快就会和孩子陷入鸡同鸭讲的境地。孩子表现出来的对父母意见的莫名拒绝、有敌意的贬损、故意的歪曲,都会让父母怒不可遏,甚至会让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做出不良评判——固执、不友好、难沟通。

但是,我们如果早点儿知道,他其实道理都是明白的,也是从心里接受的;知道他顶嘴,不听话,是一种表面的反应,事实上有分流压力、疏解情绪的作用;知道我们说的那些话已经听进了他心里,而且总会有起作用的时候,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这么生气了。 ZyqwOaRZ+MJPiKxm+Ln4wRaQ9oEv74fCjbB8DjQCQnCZxxUSWUzP9ad0kdJWBB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