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同样是听话的孩子,但具体也分几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孩子听话是因为缺乏主见,有的是为了符合社会期待,有的是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这些因素有时又是互相交叉混杂的。比如,听话而缺乏主见的孩子,有的缺乏理解能力,有的就具备理解能力。既没有主见又缺乏理解能力的孩子在听话的同时,显得对交流缺乏相应的回应;而有的孩子,尽管没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在别人讲解的时候,能表现出相应的领悟和思考。这是不同的。
缺乏主见: 为什么一个孩子缺乏主见,就更容易听话呢?从性格的 4 个特征上分析可以比较明晰地看出。
一是态度特征。态度是指向一个对象的,而缺乏主见本身意味着缺乏一个态度对象。也就是说,没有态度可言可以理解为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二是意志特征。既然没有一个对象,也就缺乏为这个对象坚持和使用意志的动机,意志没有用武之地了;三是情绪特征。没有认定的对象、没有意志的坚持和反对,也就很难有情绪上的冲突,扫清了接受建议时可能有的情绪对抗;四是理智特征。如果既缺乏主见,又缺乏辨识能力,对他人的意见自然难以提出质疑和补充,他人的意见也就可以畅通无阻地接受。
这种孩子可能对父母造成的挑战比较少,因为他既不会因为“坚持”迫使父母反思,也不会因为“坚持”带来的情绪冲动迫使父母正视。他缺乏主见,因此也很难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迫使父母跳出局限。这一切不利于父母提高自己和孩子的相处质量。
想要说服他比较容易,但父母就很难有检视自己教育观点的机会。对其他面对更有挑战性亲子关系的父母来说,想要有效沟通就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威信,以求被认可;努力改变自己权威的态度,以求孩子不轻易反感;学着更有亲和力,以求情感上的接近。反过来,父母对自己的这些改善有利于父母给孩子提出更好的建议。
符合社会期待: 和逆反的孩子不同,有一类孩子不但自觉听话,而且积极地模仿和寻求最正确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点。他在很多事情上看上去似乎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有的想法,一味地按照外在的要求和标准行事。但和仅仅因为缺乏主见而听话的孩子不同的是,他不但有听话的动机,而且可能是强烈的动机——符合社会期待。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
那么,被接受、符合社会期待、符合外在标准,就成为他主要和主动的动机。他的其他想法可能随时改变,但在“符合社会期待”这一点上他表现出坚定和不易更改的主见。
给这样的孩子讲道理,不仅不会遇到阻抗,反之,还会让人觉得如同水入旱田般被深入地接受。因为,想要被接受,符合社会期待,首先就需要从他人那里,尤其是具有权威的父母那里,了解“被接受”的社会期待是什么,包括怎样的言行举止是可行的、被接受的。而按照自己的角色,也首先要了解社会期待是期待自己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自己要学习、具备或表现出哪些能力和性格,才能做到符合社会期待。
而这些让他具备了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和主动性。他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教育。当别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教育是从社会期待出发,而感觉约束了自己玩乐天性的时候,相反,却正好契合了这类孩子追求“符合社会期待”的动机,使他能主动积极地听取父母的意见,学习和配合着。
有主见与理解能力: 在听话的孩子中,还能看到一种颇有主见却不固执的孩子。他和有主见却十分固执的孩子不同,他的主见有更多理性的成分,而这种理性来自对周围事物的洞察、思考和理解,通常是各种因素权衡之后的结果。这使得主见并不能成为一块绊脚石,让他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在这类孩子身上,常常会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知觉能力。也可以说是与自身之外的事物广阔的联网能力。他不会因为父母不准他玩游戏,限定他必须每天背多少个单词而生气。这可能违背了他想玩的心愿,但是他是认可这个要求的,虽然也未见得就有这种自制力能达到父母的要求。
他的知觉能力使得他不仅知觉到个人的心愿,还能对父母为什么提出这个要求、这个要求的意义、达到这个要求会怎样、达不到这个要求又会怎样有一系列的推理、判断和解释。他知觉自己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他的主见也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而是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利益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可以说,他的理性不是空穴来风。知觉到这个网络的存在能让他敞开心扉,倾听他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