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性格的变动性

在《安徒生童话》里,有一个并不十分有名的故事《踩着面包走的女孩》。乍看起来这好像是教育小孩要知道珍惜、不骄傲、不虚荣、不任性,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教训。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一个孩子,他的性格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起初,小女孩英格尔是个无知、单纯,甚至有些残忍的小孩,就像很多小孩在小时候做过的,她会拽下苍蝇的翅膀,或者把大甲虫和金龟子扎在大头针上取乐;她看到母亲衣衫褴褛,第一感觉是感到羞耻;她并不珍惜得之不易的大面包,因为怕弄脏自己的新鞋子,她毫不犹豫地把面包扔到污泥里,当作垫脚石。

作为惩罚,她沉到了黑泥坑里,身体动弹不得。她在自己的痛苦中,先后体验了苍蝇的痛苦、意识到母亲的可怜、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真心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忏悔。

还是这一个小女孩,在变成小鸟之后,却生发出分享之心。她把自己辛辛苦苦找到的麦粒和面包屑,慷慨地分给其他饥饿的小鸟吃。

这种分享之心和她从前的残忍自私相比,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她走出了狭小的自我,能够看到别人了,能够看到别人的痛苦了,也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事物了,而不仅仅是只看到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例子。一个小时候曾伤害过小动物的小孩,长大了也许会发展出一种特别柔软的性格,你会发现他更有同理心,更容易感受别人的痛苦,善良得出奇。

这是怎么回事呢?

性格的静态结构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

不难看出,随着年龄和体验的增长,一个孩子认知的改变会影响到他性格中的态度特征。他也许有了痛苦的体验所以开始思考痛苦,能对别的人、别的痛苦感同身受;他也许通过学习,知道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所以不再从无知中寻求快乐。

性格中各个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形成了性格的动态特点。

我们有时会惊讶地发现,小孩长大了之后,性格似乎变了。比如,同样是好争辩的小孩,一个长大了以后发展了争辩的负面特点,成了一个喜欢抬杠的人,附带着有点儿愤世嫉俗的情绪特征和狭窄固执的理智特征;而另一个小孩长大后却变得理性平和了许多。但如果追根溯源,你依然能够看到他身上“好争辩”的特点,只是这种争辩的特点朝着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了。在这个长大了的小孩身上,在他的理性、更强的辨别力、更有意识的情绪平衡、更开放的认知态度上,我们仍能感受到“好争辩”这一性格特点对他的发展影响,但现在几乎看不出来,是因为他的需求获得已经不是以争辩的方式,而或许是以努力工作的方式。

在这两个好争辩的小孩身上,是什么让他们具备的共同性格特点在成年后有了迥异的表现。他们也许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如果聚焦到他们的性格上,他们的性格在关键点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态度上,理性平和者也许比好抬杠者更有上进心;在意志上,前者更有自制力;在理智上,前者对待生活更诚实、更客观。这些性格特质作用于他“好争辩”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性格特点,会以较积极的方式发展。

相比发展了“争辩”负面特质的孩子,他还具备一个优点,那就是他更新了他表达性格的方式。这个表达,不仅是指口头表达,还是指一个人表达性格本质的方式。也就是性格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如果一个孩子表达性格的方式没有随着年龄而更新,这种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就容易给自己带来挫折感。

反过来,从一个人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性格表达方式,可以推知他的性格在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各方面可能存在的深层特征。他可能始终没有发展好自制力,从不想通过让他人接受的方式获得认可。他其他的性格特质没有对他“好争辩”的性格特点提供很好的发展协助。 2bx1zeG2Ff1mvjHQTfeQJze3Ra47yk8C7jZV9ugaukbztOS4DCiPc8MG5+S1wJc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