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孩子喜欢欺负别人:一种有意的伤害

孩子们之间经常发生欺负他人和被他人欺负的事情,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欺负,有时发生得很隐秘,说不定就发生在家长的眼皮底下。家长通常难以发觉,就是发觉了,也可能觉得微不足道,但这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感到恐惧的事。

有位女士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一次经历,那时她才 3 岁。有一天,她和一个同龄的小朋友在家里玩耍,后来来了一对姐妹花,年龄和她们不相上下,也许略大一点点。姐妹俩穿着漂亮连衣裙,乖巧可爱,她的妈妈也直夸她们有礼貌懂事。但是在妈妈转身出屋忙着干活以后,两个姐姐突然用威胁的口气对在她家玩的另一个小朋友说,把你的黄瓜给我们吃,快点儿!那个小朋友从自己家里带来了一根美味的黄瓜,此时正抓在手里。因为害怕,小朋友不知所措地、迟疑地把手中的黄瓜慢慢递向姐妹俩。她的第一反应是挺身而出,虽然她也害怕,但她还是壮着胆子,大声说为什么要把黄瓜给你们吃?这不是你们的!

她到现在都记得,两个姐姐脸上狡猾的表情。当时她们都还是三四岁的孩子,4 个孩子脸对脸站在屋子一角,大人还高兴地以为她们在一起玩得挺好。殊不知欺负和被欺负正在上演。那种威胁的气氛,给她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姐姐把目光转向她的时候,仍然充满威胁,但口气甜蜜,明显虚假。具体说了什么,她不记得了,大意是我们当你一伙的,你也不要多管闲事。她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觉得简直难以置信,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把人的心理吃得这么透,居然对两个对手本能地采取了分化政策。

大人容易倾向于认为,小孩是天真的,什么都不懂的。但是儿童的性情也是大人性情的雏形。儿童之间发生的争斗、吵闹,并不都是因为天真无邪不懂事,它可能带有恶意初期的原貌,只有身处其中的孩子才能充分领会。欺负本身就带有一种故意,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损害。

我们从动物身上可以观察得更清楚,虽然这不是说动物和人一样。

有的宠物狗似乎表现出了对自己身份的优越感,当它看到一只流浪狗从身边经过,会突然就像“炸”了一样,激动得不能自制。一边狂吠,一边拼命想冲上去。它的声音和它的表情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想把对方踩到泥里、撕成碎片的冲动。

马斯洛在研究动物食物偏好时,曾提到一点,“与人类相比较,动物对冲动的‘刺激-反应’的可调节性则不那么明显”。这一点也许可以给我们启发。在宠物狗对流浪狗发泄优越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简单的刺激——一个可欺负的对象的出现和完全没有中间环节的最直接的反应——欺负可欺负者。

所谓的可以调节这种直接反应,甚至改变这种直接反应的中间环节是指理智、高尚、同情心、爱,它们会将见到比自己弱小者的欺负冲动、发泄优越感的冲动减弱,甚至完全改变了性质,由鄙视变为关心,由掠取变为援助。

在喜欢欺负人的孩子身上,事实上缺失的可能正是这样一些需要加以关注,并协助他发展的更细致、更复杂的中间环节。他的行为要么是追求优越感,要么是发泄他感受到的优越感。他表现出的是最简单的“刺激-反应”形式。如果情况颠倒,他遇到了一个比他在条件上优越得多的人,他的屈服、畏缩也同样可能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对“刺激-反应”缺乏调节的能力,就像一个人有钱了就立马花光,花光了再可怜兮兮地节衣缩食,这就是缺乏筹划的能力。今天欺负别人气势汹汹,明天被更厉害的人修理又变成懦弱,似乎完全不知道给自己的内心储备一点儿真正的勇气。那么追根究底,如果他不是在追求优越感,不是在有意识地寻找可以欺负的对象,而只是在感到力量上的优越时,肆无忌惮地展示和发泄他的优越感,他喜欢和享受的就未见得是欺负本身,而是更倾向于喜欢和享受“刺激-反应”之间最直接的模式。因为无须多想,也意味着不必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因为最简单,所以最痛快。 Mr3HlUybDm9bbLaTAM3SZLioutASJ0vB9+/x3+jbyFqmFtTO2qEJZf1GNxhbqD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