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要是你撒谎就会和匹诺曹一样长出一个长鼻子。长鼻子的匹诺曹,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撒谎的代表。匹诺曹这个故事,简化一下,就是一个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故事。
我们可能会更多关注匹诺曹有哪些缺点,因为这些缺点吃了哪些苦头,以此教训孩子不要和匹诺曹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匹诺曹有哪些优点呢?这些优点又在他变好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的优点是怎样平衡甚至制约和改造了他的缺点?
一个孩子如果和匹诺曹一样,我们是不是只要让他吃足够的苦头就行?让他得到足够的教训就行?但是这些苦头是如我们所愿,变成了教训,还是有可能相反,从此让一个孩子丧失了信心,不小心成了创伤性挫折?
心理学家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假定个体内存在某种积极生成或自我实现的倾向。
以匹诺曹为例,他既有一个普通的“坏”孩子所具有的典型缺点:自制力差、贪玩、懒惰、任性、不肯吃苦,但同时他也具有耀眼的优点,他心地善良、充满感情、慷慨热情、富有勇气。他并不是在一路吃了苦头、得了教训就变好了的。这看起来纯粹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更准确地说,其实是匹诺曹在吃苦头的过程中,他的优点一面越来越取代了他的缺点对他的支配。
从前他是有心无力,他有爱爸爸和仙女的感情,却没有爱的能力;他有好好读书的决心,却没有把决心贯彻到底的能力。他的优点,在他整个的生活中处于一个弱势的位置。他很慷慨,在第一天去上学的路上,就幻想着挣很多很多钱,挣了钱不是为了给自己花,而是想让爸爸幸福,过上好日子。但是当他还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孩子,他的慷慨就像他的爱一样,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但是,虽然不能给他爱的人和想要施以慷慨的对象带来任何实际用处,却对他自身的成长有好处。
匹诺曹的慷慨给他带来的不只是好运的回报,更是对由他的缺点造成的困境的终结。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他优点的一次次肯定和鼓励,对他缺点的一次次否定和削弱。在这个过程中,他原本弱势的优点逐渐开始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从前不可抗拒的缺点,则相应地失去强大的支配力。
如果在木偶剧团的老板要用花衣小丑代替匹诺曹当木柴烧时,匹诺曹不是那么又勇敢又慷慨地站出来说:“烧了我吧,我不能让我的好朋友替我死!”而这番话幸运地感动了老板,悲剧成了喜剧。那么,匹诺曹的缺点造成的悲剧——不好好上学,逃学去看木偶戏,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小木偶,就很可能变成一个永久的挫折,让他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自责。
匹诺曹吃的苦头,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他自己的性格缺点造成的,是他的天性冲动和环境产生的矛盾,而他的慷慨则改善了他和环境的关系。因为和同学打架,他被一只狗追得四处奔逃,却仍然在这只狗快要淹死的时候慷慨地救了它。有了这次慷慨之举,才有了后来狗对匹诺曹的搭救报恩。
而事实上,产生矛盾的还不只在他的冲动和环境之间;还在他的优点和缺点之间;在他想好好学习、让爸爸幸福的心愿和他贪玩的天性之间;在他的慷慨和无力给予之间;在他的决心和屈服之间。
这种矛盾、这种斗争之间产生的动力结果就是,那些来自意志力薄弱、容易屈服于诱惑的、懒惰的需求、贪玩的需求,都不断地遭到弱化和淘汰,在去旧的基础上,新的需求越来越得到强化。
但同时,有一个现象也许值得思考,那就是有一些强烈需求,一再满足它只会让它变得更加欲壑难填。可以想见,如果匹诺曹在玩儿国一直玩下去,而没有遭遇变成小驴子的悲剧,他也许连最后一点想当好孩子的愿望都丢到爪哇国了。正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又在不良欲望不断受到挫折之后,让匹诺曹在挫折中不断产生出越来越强烈的、由优点支配的欲望,释放与消解了他的懒惰和贪玩对他的绝对支配。
匹诺曹的慷慨摆脱掉了缺点的束缚,让他一点一点变得强大和有支配力,他从一开始只有一颗慷慨之心,到为了救花衣小丑挺身而出、不计前嫌救下大狗,再到最后,他不仅非常慷慨地拿出了自己辛苦干活攒下的 40 个铜子儿给仙女治病(这 40 个铜子儿本来是想给自己买件新衣服的)。而且,他更加努力地干活,想挣更多的钱帮助仙女。他的慷慨从无力到只有能力付出自己和需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再到他终于克服了懒惰贪玩,让慷慨的天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实现,慷慨这一品性已经在他身上有了极大的发展。
从表面上看,似乎在很多紧要关头都是一些偶然事件发挥了作用,但实际上,慷慨无私这种性格,像一扇逃生的门洞,它依然是向外的,是和外界有关联性的,是和自私的欲望有对比作用的。想要满足它,就要淘汰以自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