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孩子性格的求同性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内向还是外向的性格特质,你会发现很难用内向或外向来形容他们。内向、外向作为人们对性格特质的一种特殊关注和知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人们的某种内在心态。

我们作为群体动物,在衡量其他人在群体中的适应度、适应能力时,往往比较直观、简易地运用内向和外向这个标准,以此作为对其他人适应度的评定。显然,内向、外向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几乎处在适应度的两端。一种性格特质被认为存在潜在的适应难度;一种则具有为人称道的良好适应性,甚至是支配力。这两者,一个以略有贬低之嫌的方式被注意到,一个以为人称赏的方式被强调。

而多数谈不上内向或外向的孩子,他可能既不会像典型的外向者那样,有强劲的交往能力和情绪感染力,也不会像人们印象中典型的内向者那样,在人际交往中过于被动。换句话说,他在内向和外向的指标上没有鲜明的特征。或者说,这种趋于中间的性格表现,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中性格能力的衡量标杆,一边即是外向,一边就是内向。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被群体接受的标杆,因为他的内外倾向恰到好处,引不起人们的格外感受和关注。对动物来说,不被看到才是安全的,一旦被看到就会有危险。

而据儿童气质类型分类,显然,内向和外向兼有的儿童,更接近缓慢适应型。

容易型: 高度适应、积极缓和的情绪状态;受到挫折时很少大吵大闹。

困难型: 缺乏适应性,情绪强烈,通常是消极的。

缓慢适应型: 在新环境中不安、害羞,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和适应。

也就是说,这样的儿童,在他的性格心理中,既存在害羞、退缩等特征,但同时他也具有积极适应的能力。表现出哪些性格特质,是内向一些,还是外向一些,有时要看强化的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他的不安和害羞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熟悉,迅速得到淡化,从而表现出对外部环境的积极适应。但有时,我们也看到有的孩子小时候大胆外向,在进入青春期后却越来越表现出大人观念中内向的倾向。也有的孩子小时候沉默寡言、胆怯退缩,长大了却变得大方得体。

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个孩子在小时候性格中就包含了内向和外向两种倾向。之所以有的在小时候表现出大胆外向的特征,是因为在儿童期他性格中的简单直率更适合儿童的表达要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简单直率、不加修饰,不再适应新的表达要求,这自然会抑制他的外向,同时性格中的害羞也懵懂地褪去,对人的察觉日深而表现得更明显。

而另一个孩子,当他小的时候,儿童间的简单直率对他的性格来说也许是粗野的,这让他感到害怕。但是当他进入了青春期,同带有成人感的同伴交往时,被要求更委婉,更强调趋同——也就是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于是,他性格中最主要的特点“求同”,让他能更快、更无障碍地融入环境,这很好地平衡了他的胆怯和沉默。此时,让他显得外向的不是真的外向,而是求同的性格特质使得他如鱼得水。他运用的不是个人的而是群体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而是群体的行为和反应方式。这意味着他个人的隐退,也意味着个人不再需要和环境单枪匹马地对阵,不再体验面对有挑战的情境时,出现紧张、害羞、脸红、自我抑制的情绪。

据研究显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个人的害羞程度可以随着时间而改变。当孩子们遇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时变化最容易出现。比如,他们的每次入学,或者转学,或者上大学。为什么在遇到新环境、新群体的时候,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呢?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推想,对那些内向或外向性格不是特别明显的孩子,环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强化条件,强化了他性格中哪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也许对于他性格的发展和走向有比较大的影响。

和纯粹外向的孩子相比,这样的孩子也许没有那么强的人际环境驾驭力。但和真正内向的孩子相比,他也许在对环境的接受度和融入环境的意愿上,相对更高。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环境中的强化条件对于他们性格的改变——或者说不是改变,是更深地发展哪个性格面向,即将哪个性格面向作为主要的性格表现尤为重要。

这些强化条件既包括环境跟个人性格的匹配度,环境给予的鼓励,也包括个人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人的某个优势与强项得到环境的认可。这种认可有时能有效地削弱环境中的阻力。举例说,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在融入群体时遇到的自然阻力更小。他不太需要付出性格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被接受。而被接受本身,反过来也可能强化他性格中外向的一面。假如他是个内向与外向兼有的孩子,他不再特别需要内向倾向的敏感去甄别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他将得到鼓励,更有勇气愉快地发展他的外向倾向。 pBar3rPV+H1xrVbTRkvLS5WlTxLophbbt0zSVy1J1omFA2dyOUx1wVv15LXWkI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