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为人父母,也许最担心和最沮丧的事莫过于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费尽心血培养大的孩子对自己说,你知道你给我造成了多少心理阴影吗?当孩子细数着你对他的伤害时,你除了感到愧悔还能怎样呢?若你蹚过时间的长河,回到过去,从头再来,那时候的你也许知道该怎么对待他,该怎么帮助他养成更好的性格、更健康的心理。但是时间对谁都不回头,从孩子已经逐渐定型的性格行为中,你无奈地看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还有曾经执着坚持的错误养育方式。

就像电视上一位妈妈和已经成年的女儿的对话。妈妈说,我很抱歉,在你小时候忽视你、打骂你、伤害你。但是,你知道妈妈过得很不容易。女儿说,我知道妈妈过得很不容易,就是因为知道,所以我一直很心疼你。但是,我没有办法忘记你说过的话和你对我的伤害。妈妈点了点头无奈而追悔地说,我尽力了。“我尽力了。”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它道尽了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同时,也是对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和力量,而对不可避免犯下的错误的深感无奈。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也会发自内心地说,要是再给我一个孩子,我再也不会像对待第一个孩子那样,所有我曾在第一个孩子身上的错误做法,我都要纠正过来。不管是因为自己的焦虑、过分的严格、刻板的培养理念,还是作为父母的权威心理、轻视心理,父母总是过于随意地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一切不可回头的错误的核心,似乎都在于父母不知道或不屑于去认知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是怎样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且独一无二的孩子,而是忙着让他变成我们心中理想的样子。

这是养育逻辑的颠倒——不是先认知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既包括我们熟悉的、理解的、接受的,也包括他独有的、我们不了解的,甚至需要时间接受的性格,而是急于把他摁进一个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理想小孩模型中。在理想小孩的塑造过程中,我们容易忽视他心里的感受,甚至他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我们已经不能对他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反应和解读。他的痛苦可能会被理解为矫情;他正常的胆怯退缩,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成长空间;他的恐惧也许得到的不是抚慰而是训斥。多年以后,我们惊讶于精心培养的孩子,为什么有了性格障碍和心理问题,却不知道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在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在本书中,对于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以及这些性格心理中可能蕴藏的潜力和危机,都结合当下常见的问题做出了尽可能细致的探讨。对正走在培养孩子道路上的父母来说,怎样才算是真的认知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在有益的对照中协调自己培育的步伐,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正陷在刻板培育的观念中,怎样才能避免在多年后听到孩子抱怨,怎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孩子的性格优势,让他成为一个自信、充满自我价值感的人,本书都着力提供了思考的角度,虽然水平所限,仍真诚地期待给更多人带来更全面的认知。

孩子的成长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我们对他们的认知也应是开放和不设限的。本书只是意在让我们试着睁开眼睛,真正学会认知和接受我们的孩子,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和再认知的过程,期望能和更多的家长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最后,特别感谢在本书写作中给予支持和鼓励的老师! gJ54N+ZidyDUqdGMC9knTC1M2i5+230YiO1+S3RUYlAh9i0MFcaqdelBeCOrB1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