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外向往往被当作一种好性格备受欢迎,但也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的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性格过于外向的人。给出的理由是性格太外向的人太闹了、太抢风头了,或者还有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这可能确实不是一下子就能捋清的问题,尤其是它只是一种感觉。
在对外向的描述中,经常出现的词有“开朗”“活泼”“健谈”,最明显的特征通常是他们喜欢和人交往。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存在一种现象,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对什么是外向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所以有时它只是一种混合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只要是乐于表达,乐于和人打交道的性格特质,都有可能被归为外向。
但显然,同样是性情表现外向的人,给我们的感受却不同。有的人温暖有趣,有的人却只是让人感到聒噪和被他的性情掌控。他似乎过度地使用了外向的支配力,对不管是人际资源还是情绪资源有过多的侵占。这说明外向和外向也是不同的。
人们感受到的外向的共同特征大体只是在两点上,一是和人交往的意愿;二是社交能力。而拥有这两点性格特质的人,却可能在其他的性格特质上相去甚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从带有外向倾向的性格表现中,区分出攻击性、侵略性、过度控制他人、支配他人、无视他人的性格特质的?并不是内向倾向就不会有这些特质,而是这些特质在未加区别的认知中,有时容易和外向的特质混淆,那就是在人际关系上既有接触的意愿,又似乎很有社交能力。
怎么评判,要看个人对此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以利益、适应为出发点,只关注拥有外向特征的人是怎样在人际关系中更适应、更能争取个人利益的,那也许就很难辨别出类外向行为可能存在的负面特质。
分享性的外向: 外向作为一种性格倾向和特征,并不能包括一个人最重要的基本性格素质。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能拥有诸如善良、真诚、友善、善解人意这些优良的品质。而这些优良的品质就像一个人性格的基石,当它通过外向的性格特质外在表现出来,它强化了外向的魅力。它甚至能起到一个分寸感的作用,在人和人的交往中让一个外向者的外向恰如其分。
他所拥有的优质的基础性格,让他的外向具有了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分享性。靠近他的人,都能从他外向的心理资源——他心境的愉快、平和、自我感觉良好中分到一杯羹,让他内心中的光亮也能普照到他人。
他的愉快具有感染性。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在强调性格的活泼开朗时,往往容易假设所有的活泼开朗都有感染力,都能在所在区域形成情绪上的正向波及,都能带给人快乐。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活泼开朗的外向性格都会让人愉快,只是有一部分如此。待在有些外向的人身边,我们被感染的可能不是他的好情绪,而是他过于不加节制的情绪兴奋性,加重了自己的坏情绪。
优质的外向性格,它的分享性正是来自“看到他人”的能力,兼顾的能力。他的分享不分对象,他外向性的强度和情绪的强度,有时是会随着交往对象的性格和状态有所调节。对这样好性格来说,活泼开朗是他性格的基调,但同时并不是一幅不会变化的单调图景。他的情绪表达会伴随着对交往对象的理解、尊重和体谅,而有强和弱、动和静的变化。
单向度的外向: 曾经有人这样倾诉,当学校里开运动会,我坐在观众席上,有几个同学就在我旁边有说有笑,但我却很想哭,我觉得很孤独。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相似的经历,你的不愉快和你的孤独,不是因为周围没有欢乐的情绪来帮助你冲淡,而恰恰是因为别人太欢乐了、太合群了,但你却被排斥在外,因为没有能力和别人的情绪合拍,进不了这个圈子而感到焦虑和孤独。
这不是看不得人好,也不是要把个人的问题推给他人。你自己不快乐,或缺乏在相应的环境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就不让别人快乐了吗?而是就外向的情绪感染力而言,有的外向给人的感觉——尤其是不那么外向的人,恰恰不是一种愉快情绪的分享和传播,而是一种情绪的压迫,反而加重了他人情绪上的压力。
这很像一个嘴快、话快、反应敏捷的人,跟他在一起,嘴笨的人几乎没有插嘴的余地。因为你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来做出反应。而一个性情没有那么活泼开朗的人,也许同样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来慢慢在适应中放开情绪,但他人太过活跃的情绪有可能对他心理上的适应和放开形成了截夺,让他没有时间调整,或者说没有留给他表演的空间。
在负面性较强的外向性格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单向度的外向,也就是说,在这种所谓的外向中,互动的意味并不强,这更像是一个人的自我的独立展示。他的想法、他的情绪,并不是传递给他人,然后保持关注他人的反馈,他只是表达自我。他这样的自我也许是很有魅力的,但和分享性的外向相比,却有更浓的排他意味。这倒不是有意的排他,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会自发地筛选出情绪合拍的人,形成一个自己的情绪分享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