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亲戚家来了个小孩,我和朋友带她出去玩,一路上,我觉得我对她好极了,牵着她的小手,不停地关心她热不热,累不累,在爬山上坡的时候,我总是回头拉着她。谁想到,后来我发现,她的小眼睛从来没有注意过我,她的注意力完全被我的朋友吸引了。朋友说个笑话,她就乐得咯咯笑,虽然朋友自顾自地赶路,很少搭理她,但她的目光一直闪亮地跟着我的朋友。
这让我又惊讶又伤心,又愤愤不平又疑惑,心中忍不住纳闷儿,朋友到底好在哪儿,哪儿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后来琢磨出来了,朋友这个人性格轻快、好开玩笑,他的情绪很有感染力。
情绪本身已经越来越被认知和重视,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关注它,比较多的是关注它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经常说要学习如何控制情绪。但情绪在生活中的正面作用也不容小觑,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爱情上的失败、人际关系上的失败,都有不善于使用情绪能力的原因。
就好像一个外在优秀的人,虽然条件样样好,就是不知道哪一方面缺乏吸引力。他自己可能也很苦恼迷惑,他说的话、他的表情都表现出对爱情的积极,但对方就是不接他的话儿,对他不来电。其实,这个“电”,很大一部分就是情绪上的“电”——能不能调动对方的情绪,有情绪感染力,这个是打开对方心门的第一把钥匙。
认识到关系主要取决于情绪是如何交流的,以及关系中情绪的相互作用。
性格外向的人在人和人之间看不见的情绪互动上往往有更多的情绪感染力。这并不是说一般意义上性格内向的人,就缺乏情绪感染力,只是可能在情绪互动中,更多地给对方的是宁静、平稳、舒适的情绪感受,而这可能要仰赖对方有种慢调的欣赏心态。也许,很多人还是更容易被兴奋的情绪吸引,被热烈的情绪激发感染。
当家长期望孩子在外面能表现得性格外向一点儿,也许就是在期望他在外面表现出更强的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力是社会交往的中心。这在同伴交往中尤其明显,因为在同伴关系中,受欢迎程度和友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孩子能否成功地把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总是那些性格表现更外向一些的孩子,似乎显得更受欢迎,他可能表现出了更多积极的情绪感染力,能更轻易地激发别人的情绪而形成情绪互动。
与表现消极情绪更多的孩子相比,表现积极情绪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同伴关系。
准确解释他人情绪信息的孩子会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
这种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友好、兴致、对沟通的开放态度。你和他在一起会感到更快乐、更舒服,交流起来没负担。但并不是所有性格表现外向的孩子都有这样积极的情绪感染力。因为,性格外向的意思是能用更流畅、更明确的方式,把心中的情绪表现出来;它只是表现的能力,不代表它的情绪都是积极的。
就好像有的小孩,性格不可谓不外向。不管是和大人打交道,还是和小孩打交道,都对答如流、口才极佳,而且表现出很强的交往能力。但是,如果你和他相处得久了,你可能会发现他的外向并没有吸引力。他是有很强的情绪表达能力,但是他表达的情绪都是内向的。什么是情绪的内向呢?就是他的情绪大多是自私的、自我的、不关注他人情绪的,甚至他的快乐都不具有分享性。
这和“性格外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的向外沟通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它只剩下了对自我的强调。而这既不是积极的情绪,也不具备情绪感染力。
反观那些真正具有外向性格魅力的人,他通常都表现出了一种眼中有别人的性格。这为真正有互动的情绪交流提供了基础,或者说有内向性格魅力的人也一样,他的眼中也有别人,只是用一种更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即表现相对平静。
外向性格包括那些比较积极的情绪特质:快乐、兴致勃勃,对人和人的接触随时保持友好接受的状态,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并能将这种关注和理解明确表达出来。它的情绪感染力在于,第一,外向性格的人能让别人看到一个好情绪的自己;第二,他能看到别人。也可以说,他表现出比较有分寸的外向,既在情绪上是快乐的,又是不过分挤占别人的情绪空间的。
有的孩子性格表现非常外向,这可能既博得了许多同伴的喜爱,又让有些孩子不是那么喜欢。倒也不是纯粹的嫉妒,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一个性格有内向倾向的人,在喧闹的房间可能会难以集中注意力,觉得不自在。这种喧闹有时指的不只是声音,还包括其他人的情绪状态。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和有限的人际空间中,某些孩子太过外放的情绪表现,他的快乐,对那些和他没有太多交集的孩子来说,可能感到的不是快乐情绪的感染,而是一种情绪上的喧闹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