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外向是一种褒义吗

性格外向,大概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定义上的性格外向;一种是被别人挂在嘴边评价的性格外向。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个人可以是性格外向的,他具有一般定义的性格外向的特征:热情大方、开朗乐观、喜欢交流。但是人们在谈到他的时候,往往会根据他更具体、更重要的某个特点来形容他的性格。比如,可能会说他很热情、很友善,但就是不说他性格外向。这并不全是因为做出评价的人不习惯使用性格外向、内向这种评价标准。

而另一个人,他在性格表现上是一样的,热情大方、开朗乐观、喜欢交流,但别人说到他就会说他性格外向。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随意的偶然事件,不值得关注,但仔细品一品,里面是有差别的。虽然认知上,我们认为性格外向就是具备这样一些显而易见的性格特质,但在日常语境中,在日常那些只可意会的意思里面,理论上的性格外向和这种意味深长的口头评价“性格很外向”,强调的点不一样。只有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才能体会到这种微妙的区别。

人际沟通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沟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很多性格外向的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可能体验到更多的友善、融洽,能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这大都是他们性格外向的副产品。他们外向,但在这种外向的沟通中并没有表现出过强的获取意识、自我表现力、耀眼的情绪吸引力及对外向魅力的强化使用。所以他们却并不让人意识到他性格外向,更不是“性格很外向”这种评价所指的外向。

“性格很外向”往往是指让人很强烈地感到某人的外向中有强烈的获取意识、自我表现、情绪主导,强调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互动中的主动性、主导性、支配环境的力量的特质。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心理学家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人有 3 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社会情境的联系;对于 3 种基本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

如果从这种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出发,我们能比较容易地看出真正的性格外向和被口头上评价为的“性格外向”有什么区别了。

真正的性格外向者体现了更强的包容需要,是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和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情感需要,却很少支配需要;而生活中一般被认为的“性格外向”,却可能给人相反的感觉,他可能有更多的支配(主导、影响)需要或意图,而相比之下有更少的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真正的外向者让人感觉愉悦却不耀眼,可能是因为他在人际互动中,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包容——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情感——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而显然,像“性格很外向”这样的评价,似乎全凭日常对性格外向的感觉得出来的评价,强调的点要简单得多,可能抛开了包容需要、情感需要,着重强调了满足支配需要的支配能力,即获取人际资源的性格能力、表现自己的能力、影响主导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可以说,在日常的表达中,说一个人性格外向,往往可能已经摒弃了性格外向的主要特征,而着重于这些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是否有鲜明的主导力。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性格表达,而是有了能力的意味。问题是,完全用这种角度认定“性格外向”,反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际观念?在这样的人际观念中,人际关系是否只剩下了强弱关系、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情感价值、品质价值都已经不包含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内呢?对价值的认定,包括性格价值的认定,其实更应该建立在广大的视角上,它不仅令个人受益,也能令他人受益。

户外教育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总是促进人类团结的因素上:暴雨、狂风、和煦的阳光、幽深的森林,以及被我们的地球所激发出来的敬畏和惊异,尤其是在我们的启蒙阶段。

但是无论如何,“性格外向”还是带有褒扬和肯定的意味。对小孩来说,如果得到这么一句评价,家长可能会倍感心安。因为,一句简单的“性格外向”可能说明了很多家长关心的东西。

比如,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在学校里都表现出外向的性格,这似乎意味着,第一,你不用担心他没朋友;第二,你不用担心他被欺负,就是有人欺负,他也会告诉教师;第三,他顾得过自己,意思就是他有什么都能表达,不会吃闷亏。 40LZxUoGHDpkYvDxvwya1rdwGyObjqtfOgR+X7LgahXJarnRuwD+iXUQ7poiVI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