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内向孩子的情绪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有什么话就要说出来,不然会憋出病来。或者议论某个人,说他不快乐就是因为想太多了、想不开。似乎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跟情绪不畅有关系。从这一点上说,一般意义上的性格内向,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的不善于表达和沟通,这会让人联想到情绪的积压、心理压力的积压。而这种积压的压力,经过在心中发酵会不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情绪呢?让人情绪不畅,更容易发脾气,也更固执,更不好沟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意义上性格偏内向的孩子是否就一定比性格外向的孩子产生更多消极情绪,他对消极情绪的表达和消化是否存在困难。

从对刺激水平偏好的差异方面,通过对外向者和内向者的研究发现,外向者比内向者对刺激更不敏感,即内向者对刺激更敏感。一个外向者有可能置身于热闹的聚会,感觉自己生龙活虎,十分有趣;而一个内向者却有可能非但感觉不到乐趣,还感到精力耗尽,疲惫不堪,这是因为他对刺激更敏感。

内向的学生对刺激更敏感。因此,一个内向的人在喧闹的房间可能会被各种事情干扰,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相比之下,缺少刺激的外向者会觉得安静的房间令人厌烦。除非学习材料特别令人兴奋,否则外向的人会不时地停下来,环顾四周分心的事物,很难把心思集中到当前任务上。

内向者的这一特性很容易让人误解,即觉得一个抱着书本非要找到一个相对更安静学习场所的学生他太矫情,毛病太多;他戴上耳塞的样子过于夸张。但事实上,他可能备受其苦。对内向者的误解还可能不止于此。他可能会让人以为他缺乏生活兴趣,情绪容易低落,而且显得固执,甚至任性,难以沟通。

一个内向者可能确实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良情绪。但这些不良情绪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因为适合他需求的环境条件没有出现。就像心理学家研究的,如果把一个性格外向的孩子放到安静的房间,只会让他分心和厌烦。也就是说,不管是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处在和自己的性格需求不相宜的环境条件下,都有可能会消耗精力、令其不快,产生不良情绪。

也许对性格内向的人不利的是,就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不可避免性而言,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高,也更不容易实现。那么,他从和外向者相同的环境中,得到的乐趣也就更少,消耗的精力也就更多,也更不容易得到情绪补充。他可能真的会情绪不高,因为在看不见的地方,他也许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环境,这也就意味着他更劳累、更容易发脾气。因为,当外向的人如鱼得水,在同样的环境中得到给养的时候,他却在消耗能量,自然不容易有良好的情绪。

如果不让他通过独处来充电,与人共处的压力就会对他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他能量减少时,他的行为也会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在交往和应付人际环境时显得精力不足,他对别人兴高采烈的谈话毫无兴趣。你让他多和别人交流来往,他会说我能量、精力很有限,不得不省着点儿用。而换了另一个特别能发挥他天性的环境,他突然就表现出过人的精力。

不适宜的环境更容易产生自我挫败感吗?据研究者发现,外向者比内向者报告的平均快乐水平更高。简而言之,外向者一般比内向者更快乐。为什么呢?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两点。第一点是外向者更喜欢社交,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幸福感(社会交往与幸福感有密切关系),有助于缓解压力,能得到更多帮助。第二点是据心境测验证明,得到积极反馈时,外向者比内向者更高兴,得到消极反馈时,外向者却没有内向者那么失望。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感到高兴。

那为什么内向者相对于外向者来说,不那么容易快乐呢?抛开其他因素,仅就性格和环境的关系来说,不适宜自己性格的环境,一来难以从中得到支持;二来因为应对起来笨拙,可能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反过来又因为融不进去,而倍感孤独。有研究说,羞怯的人在得到别人的反馈时,会加上消极色彩,是因为他们会假定,别人对他们不感兴趣。似乎是他们这种自我挫败倾向妨碍了他们的表达。但是否他事先已经在并不那么适合自己气质的空气中,嗅到了消极反馈,这可能是他假定的,也可能不是,但他感觉到的格格不入是真的。自我挫败的感觉,既可能来自深感难以融入的孤独,又因为自己缺乏克服羞怯的勇气而独自羞愧。

因为这事关自我感觉,把自己的伤口扒开给别人看,也许比其他的沟通更难以启齿。这种不良的感受,有时可能会表现为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固执、毫无来由的暴躁。但这些情绪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性格的原因,而是和性格与环境的匹配度有一定的关系。 NpGeyzfBXuSKe4Q+dUKvIpBdiX46Nl0G5ojzy8WyIyC+QDLt1Arv81smfCIU+e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