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内向的真假之分

经常会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生人面前无话,熟人面前很疯,后面还要加上一句,等你和我熟了,你就会见识到我内心狂野的一面。尽管对一个还不了解他的陌生人来说,怎么也看不出他拘谨的外表下哪里狂野了。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有些东西是他现在表现不出来的。仿佛有什么无形的东西给他内心的活力上了锁。

有人在儿童时期曾经有过这样深刻的记忆,他形容自己的感觉就像被什么“绑住”了。他想告诉教师是同桌抢了他的橡皮;他想上课的时候举手,因为他看到所有的同学都不知道答案,而他知道,他很想站起来,感受同学的羡慕和教师的表扬。但是,他就是被“绑住”了。教师期待的目光一遍遍扫过班级,一遍遍地问有没有同学知道答案,他至今还记得他心中急切的声音,我知道我知道。但是,他就是无法举手,他感觉无法挣断绑着他的无形绳索。

等他长大成人,他也许能更准确地形容出他的感觉是羞怯。在标签化的性格认知中,一个人羞怯的表现很可能被归为性格内向。但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羞怯是一个很常见的社交问题。社交焦虑和内向不同,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内向的人不愿参加社交活动,这往往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大多数社交焦虑者都不喜欢自己的羞怯。

这里可能出现了一个容易混淆、急需辨明的概念。在一般的印象中,性格内向的人应该同时都是社交焦虑的,有社交焦虑的人肯定也是因为性格内向疲于应付人际关系才感到焦虑的。它们似乎呈现出无须质疑的相关性。

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它们的分叉之地,它们走向不同性质的焦点是个人的社交交流兴趣和意愿。被归为性格内向,但事实上是因为羞怯;不敢和别人有效交流的社交焦虑者,也许有极大的兴趣和别人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性格内向,在熟悉的环境里又是个十足的话痨,觉得自己的内心有头狂野的小野兽,一再地表示自己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不外向。他其实感觉到的、想表达的东西是他的内心有强烈的沟通、表现、社交的兴趣和欲望。

这和真正意义上的内向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内向是指在一定的程度上和自己在一起,脱离他人,那么最深层的内向也许就是对他人缺乏兴趣、对交流缺乏兴趣。

有一项对孤独者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他人缺乏兴趣之间的联系,从侧面也能窥见真正的内向性质存在的状态。

孤独者对同伴的兴趣显得比较冷淡。他们问的问题较少,常常不能对另一个人说的话做出评论,也很少提及同伴。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地谈论自己,并转入一个与同伴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另一项研究发现,孤独者更可能给陌生人提建议,并且很少认同别人说的话。

总结起来,孤独者是对自己之外的人怎么想、做了什么、情况怎么样一概不感兴趣。很少认同别人说的话,特别能说明他和外人之间存在的铜墙铁壁。他不是因为和别人意见相左而不认同别人的话,也不是因为对人缺乏尊重。他很少认同是因为他忽视别人的意见。不是听不进去,听不进去也说明他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忽视,是他根本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这是一种心理隔离的状态。

一个教师在对家长谈到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时,用了“刀枪不入”4 个字来形容。这不是说这个孩子有多皮、有多难管,相反,这个孩子很安静,从不惹事。说他刀枪不入是因为你怎么给他讲道理,批评他,他都像游离在另一个世界,听不进去一点儿。

虽然平时我们在评价一个孩子是否内向的时候,很容易把他的交流兴趣和交流能力混为一谈,但是也许有必要区分开来看。缺乏交流兴趣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向。因为这种缺乏交流兴趣已经造成了事实上的心理隔离,使得别人和来自别人的信息进入不了他的世界,更无法形成真正的互动。而交流能力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练习和改善的。

就像有些羞怯的人说的,他们有时因为太害羞、太紧张,所以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表面的逻辑是因为害羞,所以说不出话,但还要深挖一下他为什么害羞。有的孩子身上害羞的特点表现得格外明显,如果粗略地看,可能认为他性格内向,或者有自卑心理。但这并不是全部,同一个孩子,可能在有的情境下很大胆、很勇于表达,在另一种情境中却非常害羞。

用适合于当下情境的方式表现和表达,是很多人忽略的事情。人们只注意到了这个人的害羞,看到了他羞得说不出话的表象,却没有注意观察,他之所以害羞、不知道说什么好,是因为他对当下的情境应该使用的语言、表达的方式、互动的方式没有掌握,或者不熟悉,所以感到手足无措,没有信心而显得退缩。但这种退缩,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内向,换一种他熟悉的、擅长的、可以把握的情境,他可能就会显得外向了。 7PmTxvcj0cmhh5015wMvYL9S8eEVDj8seWSQXT/1TVvJkddLiHyTaFkwdmuNSW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