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节
懒惰:不做家务的孩子不是懒孩子

经常会听到妈妈们吐槽,说刚收拾好的屋子,转身的工夫就又乱到一团糟。孩子小的时候也就算了,自己心甘情愿地给他收拾,可是转眼都十几岁了,情况愈演愈烈。不叠被子、不收碗筷、脏衣服随处扔、玩具遍地是,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懒了。

真的是孩子们越来越懒了吗?让我们看看家长们面对孩子“做家务”这一行为的一些做法。

指挥型家长。直接指挥孩子,说:“快去把你屋子收拾了,乱得跟猪窝一样。”——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本来就是叛逆的,听到这样的指令型语气,难免产生抵触。

代劳型家长。一边默默地给孩子收拾,一边自我安慰,孩子学习忙,等考试之后就好了。还有的代劳型家长,真的就认为孩子就该学习,家务与孩子无关。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如果不尽早开始,一拖再拖就丧失锻炼孩子手、眼、脑协调发展的最好时机。

表现型家长。这类家长一般个人能力比较强,工作比较忙,偶尔有空,一时兴起,先指挥孩子做家务,然后不断地指责孩子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做得不好,最后变成了自我能力的展示。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孩子的双重打击,一方面孩子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家务工作,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孩子的劳动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也容易失去做家务的兴趣。

利诱型家长。总是将家务与奖励挂钩,例如,叠完这些衣服爸爸就给你买玩具;打扫完你的房间就给你钱买衣服;如果你天天收拾碗筷,我就让你多玩一个小时篮球。——这种做法虽然短期见效很快,让孩子很有“动力”去完成家长布置的家务工作,可是当孩子习惯了奖励,习惯了这种即时回报的响应制度时,奖励的吸引力就开始失效了,孩子的“动力”随即消失。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间观念,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因此,如何从小让孩子爱上做家务,如何改掉孩子不爱做家务的行为,值得家长们花一些心思。

【孩子不愿意做家务行为的心理解读】

孩子不做家务,一般有三种情况:不想做、不会做、没有机会做。

不想做

孩子对于分配的家务,一拖再拖不完成,没有劳动意识,对于家务劳动缺乏主动性。这种情况我们要从家庭内部来寻找原因。

不会做

孩子不清楚如何做家务,也缺乏主观学习意愿。

没有机会做

家长代劳,无须孩子做家务。部分孩子存在主动参与的意愿,但长期被家长阻拦,逐渐丧失主动性。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描述:儿童从婴儿期就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任何有机体的观察学习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例如,7 天的新生儿已经可以开始模仿成人的许多面部表情。9 个月的婴儿,让其观察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抽拉抽屉),有的婴儿甚至在 24 小时之后仍可以重复出该动作。

孩子如果没有发生学习行为,或者对学习行为出现抵抗,说明孩子(个体)缺少主动学习意愿,对家务劳动是排斥的,所以没有产生观察、模仿的学习行为;或者是在家庭(环境)中缺少被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学习行为。

环境——家庭

作为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家庭是孕育孩子行为的最佳土壤,是为孩子提供观察和模仿机会的最直接的环境。如果我们期待孩子习得某种行为,需要不断地从家庭环境角度下工夫,来实现目标。反之,父母在发现孩子出现不被期待的行为问题时,首先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寻找问题的症结。

如果孩子缺乏家务劳动意识,家长需要从主、客观两个层次反思家庭成员的行为。主观层次,即家长自身对于家务行为的态度和做法。家长对待家务劳动的心态和行为越积极,对孩子越有正向的刺激。客观层次,即为其提供可使用的工具、给予其自由的行动范围。正向刺激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手、眼协调性,提供适合其使用的工具,并且在孩子工作时,在讲解和指导完成示范动作后,不去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尝试性活动,要耐心地给予孩子时间,不断练习该动作。反之,如果家长缺乏耐心的陪伴、讲解和指导,或者家长没有为其提供适合他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工具,或者过度地干涉、限制、打断孩子行为,或者对于孩子做家务的行为本身不认可,甚至认为没必要,多此一举,都将影响孩子对家务行为的观察、模仿和学习,让孩子不愿意参与家务劳动中。

个体——孩子

孩子本身需要对家务劳动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和在主观上有意愿进行学习,因此,在维护好家庭环境的基础上,家长需要对孩子的家务行为不断地进行强化。第一,是直接强化,即需要家长对孩子做或者不做家务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对与错的评价刺激。孩子做家务,需要及时认可;没有完成家务需要恰到好处的批评。第二,替代强化,孩子会通过观察家长的做法,来决定他的行为,即家长认可做家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则对孩子的行为是一个正向的强化,如果家长自己对做家务态度消极,则对孩子的行为是一种负向的强化。第三,自我强化,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社会评价来对做家务行为进行正或负强化。即社会如果对青少年做家务行为给予认可,那么会对孩子的做家务行为有一个正向的强化,反之如果社会层面认为青少年没有必要做家务,那么会对孩子的做家务行为产生一个负向的强化。

【家长该怎么做】

确定做家务的重要性

家长们首先要在内心意识到做家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可参与家务劳动对孩子从身体到内心的帮助。内心影响行为,此时家长在做家务时的行为才会散发出积极的信号,让孩子感受到乐趣和号召力;内心影响语言,家长期待孩子加入劳动的话语才会带有力量和温度,会感染孩子,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

从小培养,养成好习惯

家长从婴儿期就可以对孩子开始家务劳动的行为培养。婴儿时期,孩子虽然还不能够参与家庭劳动中,但是家长们可以让孩子观察家长的做家务行为,这样孩子会不自主地开始模仿、学习。在孩子可以独立行走时,就可以真正地参与家务劳动中了。准备好踏脚凳,让孩子站在水池旁边,清洗自己的碗筷;将衣橱的高度调整到孩子的身高,让孩子可以自己独立地完成自己衣服的整理工作;为孩子准备小的拖把、扫帚、整理箱,方便他随时收拾自己的“残局”。这样,从幼年起,就让孩子逐渐加入家务劳动中,让做家务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及时的回馈

孩子做家务,即便是完成分内的工作,家长也不能视若无睹,需要及时给予正向回馈,肯定孩子完成了或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父母的“看见”,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与肯定。

适当的提醒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需要家长适当的提醒和督促。如果反复提醒了很多次,孩子答应着,却仍然原地不动,说明家长的督促方式一定是存在问题的。

提醒的同时,家长需要跟孩子约定,如果没有完成则需要承担的结果,例如,如果今天晚上睡觉前你不把房间收拾好,明天就不要跟我们一起去逛街了。这样,让孩子清楚地知晓工作内容、时间节点及完成不了的代价。这样会让他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带来的后果有一个清晰的预判,如果他仍然选择不做,就是他愿意接受不做的结果,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家长也要按照约定,执行约定。

找准恰当的时机

如果孩子正在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家长却让他现在去叠衣服,我想任何孩子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特别是叛逆的青少年。家长应该尝试提前跟孩子商量好做家务的时间、内容,这样也有助于孩子形成时间概念,规划自己的时间。

让孩子做选择题

这是一个话术策略。将平时的命令语气适当地转变。

快去收拾你的衣服!转换成:宝贝,你是现在收拾衣服还是等一会收拾呢?

你的房间太乱了,还有这么多的脏衣服!转换成:孩子,你今天是先收拾房间,还是先洗衣服?语气的转换,给孩子一个时间去反思,也给敏感要面子的青春期的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当行为。

折中的奖励方案

奖励方案并不是完全不值得推崇,恰到好处的奖励可以起到推动孩子做家务的作用。与孩子自身相关的家务并不在奖励范畴里,如收拾自己房间,洗衣服,洗自己的碗筷。但是如果孩子愿意多承担一些家庭公共的家务工作,例如,擦地板,浇花,整理储藏室,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奖励的办法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4X/Z8I+4SicSOibviDDy6I3/hbwTHuYhcOIV8zzLLDubhNgxkFJYn4YGYmf30T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