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挑食:用餐好习惯从娃娃抓起

孩子挑食的行为几乎是家长们最常谈论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最苦恼的儿童行为。有的家庭甚至由于孩子挑食,让原本平和、美好的家庭最终走向破裂,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甚至还有一些极端的挑食行为者:英国一位 18 岁的少女,只吃方便面,不吃任何蔬菜、水果。就连方便面也只吃特定品牌、特定口味的。英国凯特王妃、意大利知名品牌范思哲(versace)继承人阿莱格以及我国著名主持人陈鲁豫都曾承认自己患上厌食症,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就是现在生活条件好给惯的,饿他两顿就什么都吃了。”

“挑食就挑食呗,我们小时候想吃肉都没得吃,不也长这么大了?!”

“小孩子就贪图口欲,长大了懂事了就好了。”

挑食行为的确在儿童中具有普遍性,2018 年国内某高校医学院儿科对 6~36 个月的婴幼儿抽样调查,跟踪记录 1 年近700 个婴幼儿的膳食行为,结果表明:689 名婴幼儿中,有 300名挑食者,其中 25~36 月龄幼儿挑食发生率最高,为 40%。国外也做过类似的抽样调查,他们对 2~11 岁的儿童进行跟踪抽样,有持续 2 年以上挑食行为的儿童占 13%~ 22%,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幼儿的挑食行为虽然普遍存在,但如果挑食持续到成年,且越演越烈,就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影响孩子的身体和生活。

【孩子挑食行为的心理解读】

儿童的饮食习惯其实从胚胎就开始了。研究显示,儿童最早的味觉出现在怀孕的第 8 周,在他还是一个胚胎的时候,他对味道的体验已经开始了。对新生儿来说,味觉是其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中最敏感也是最发达的。无论是早产儿还是足月新生儿,他们在出生时对味道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爱,对苦、酸、咸或者中性液体(水)相比,他们吮吸甜味液体的频率更快。

而如果我们观察一个刚开始接触辅食的婴儿时会发现,仅有6 个月的婴儿在面对新食物时的态度非常谨慎。他首先会观察父母的面部表情,然后用手试探性地触摸、揉捏,在多次获得父母鼓励后,试探性地将新的食物一点点地放到嘴边,极其慎重地品尝一次、两次,有时需要将近 1 分钟的停顿和思考(或许我们可以称其为思考),然后才会将整个食物放进嘴里。如果他不喜欢这个味道,会直接扔掉。

进化论对幼儿的饮食习惯有一种解释:大多数幼儿喜欢甜的水果而排斥略带苦涩的蔬菜,是因为甜味代表安全可食用的能量(碳水化合物)来源,相反,蔬菜中的苦味,则可能是警告有毒或含有有毒的物质,幼儿对于蔬菜特别是深色绿叶蔬菜的拒绝,是一种抵抗中毒的生存本能。

儿童的味蕾的确比成人更敏感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的挑食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且人类的口味习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普渡大学做过一个“人类口味是否可以改变”的实验,让 65 名被试者在连续 7 天,每天喝 3 次巧克力杏仁牛奶(完全没有加糖的、苦涩的不让人喜欢的味道)。结果7 天过后,采集这些被试者的唾液前后比对,发现这些人的唾液成分发生了变化。受试者唾液当中的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而这种蛋白质正好就是可以和苦味和涩味结合的一种蛋白质。这些受试者也都表示,连续喝了这么多天之后,巧克力杏仁牛奶的苦涩感好像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现在喝起来会比一开始的时候容易很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挑食行为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有很多儿童由于长期挑食影响了身体健康——营养不良或者肥胖(美国青少年最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发展为前面提到的极端案例——饮食障碍症。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更倾向于后天的生长环境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

新生儿已经存在模仿和观察学习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来获取生存安全感,同时完成自我学习。他们只需对被模仿者(家长)密切观察,且不需要一再地演练,就可以观察获得的新反应。这些心理表征便会储存在个体的记忆里,在日后个体表现这个行为时起到指导性作用。所以,很多家长的饮食习惯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观察的孩子所习得。

家长人为将食物与奖励联系在一起,形成正向或负向的联想

家长不断地用孩子喜欢的食物作为手段来强化婴儿或者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或者用其达到让孩子吃不喜欢食物的目的。譬如,家长知道孩子喜欢吃巧克力,就用吃完这口饭就给你吃巧克力的诱导模式,这样不断地强化,人为地赋予食物意义,会导致孩子概念混淆,让孩子更加厌恶健康食品,喜欢垃圾食品。

不愉快的用餐体验

不愉快的用餐体验会储存在孩子的记忆中,让孩子拒绝尝试或者食用一些食物,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就不怎么好吃的食物。对孩子来说,新食品的尝试是需要勇气和鼓励的。如果恰巧这个时候,陪伴的家长缺乏耐心,不断地打断和催促孩子,更会增加孩子的用餐压力,不好的用餐体验就存储在孩子的记忆里,孩子会将食物与这次不好的体验建立联系,就容易对这种食物产生抵触心理。

父母只关注营养的摄入,不关心孩子的心理,不断加剧孩子的挑食行为

英国的一个学前焦虑研究机构对 2~5 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挑食的孩子的情绪更加敏感,更有可能因为食物与家庭发生冲突,这些孩子除了存在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外,他们的母亲可能出现更强的焦虑感。

【家长该怎么做】

家长的平常心

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逐渐适应食物的。无论孩子喜欢或者不喜欢哪种食物,都要放平心态,不要去刻意地关注。家长的关注,反而是对孩子喜好的再一次强化。

增加用餐的快乐体验

快乐的心理感受永远对孩子行为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给孩子提供食物时,选取孩子喜欢的盘子来盛放,可能的话做成孩子喜欢的卡通造型。但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减少焦虑的情绪,这很难,特别是对于已经存在挑食情况的孩子的家长,如果我们开始尝试用平静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挑食行为,那么我们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给予孩子用餐安全感

想让孩子尝试一些新的食物时,家长的做法也很重要。在新的食物里增加一些孩子已经熟悉的味道,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当然,要选择孩子身体状态好、心情好的时候,这都会增加成功的概率。

帮助孩子与健康食品建立一些积极的关联

既然孩子可以把不好的用餐体验与食物建立关联,那么也可以将好的用餐体验与食物关联在一起。家长可以邀请孩子的伙伴一起来吃饭,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一起品尝健康的食品。

持续让孩子接触不喜欢的味道

孩子可能第一次会拒绝尝试某种食物,或者会拒绝某些给他带来不好体验的食物,但是家长们不用太过沮丧,也不用太关注,过段时间,再次给孩子尝试。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渴望满足父母的期待的,只要父母的要求不是那么过分,他们乐于努力地做到。因此,父母可以找准时机,多次尝试,哪怕每次只是一小口,只要孩子接触多了,他的唾液成分慢慢地就会有所改变,孩子就会改变对这种食物的看法。

鼓励让孩子多接触食物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食物的采购开始参与食物制作过程(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从食物的种植开始)。带孩子去采购食物,一起清洗、准备、烹饪,最后一起享用食物,让孩子熟悉食物,帮助孩子放下对食物的戒备心理。鼓励孩子“玩”食物——用手捏、抓,用鼻子闻、眼睛看、舌头舔。这都是孩子在进行有益的、积极的尝试,可以帮助孩子认知食物,喜欢上吃饭。

总之,父母的耐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各位家长们,加油哦! oxmIEs0pdhNL0W5nwFl+8v47RemRXI5JoB32sssNO+E6DWrBTRv9HlGmrkYkUK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