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5 月 31 日是世界无烟日,因为第二天是 6 月 1 日——国际儿童节。之所以定在儿童节的前一天,是希望下一代可以免受烟草危害。然而事与愿违,吸烟和二手烟一直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
全球有 13 亿左右的人口吸烟,每 5 个人就有一个是吸烟者。中国吸烟者人数又是世界第一,约占 3 亿,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在20 岁之前开始吸烟。而青少年吸烟率约为 6.9%,尝试吸烟率为19.9%,15 岁以下的被动吸烟者约有 1.8 亿。
在美国,有 90%的吸烟者,在 18 岁或者 18 岁之前开始吸烟,26 岁以后,几乎所有吸烟的人已经开始吸烟了。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往往在步入成年后会继续吸烟,并且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成年后的吸烟量就越大,烟草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并且戒烟的可能性就越小。无论吸烟或是不吸烟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甚至青少年加入烟民的队伍里?
越是禁止的就越是有吸引力的。禁止,本身就是另一种强化,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生理上,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身体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而在心理上,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强烈的自我探索时期,他们想知道自己是谁,想知道自己是怎么一回事,自己未来何去何从。他们强烈地渴望不同,又强烈地害怕被同伴排斥。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成年,但实际上他们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注定了他们的不成熟。
不成熟的大脑,充沛的荷尔蒙让他们既冲动又忽略后果。吸烟让他们觉得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太多的禁止和吸烟联系在了一起,但这种冒险充满了刺激,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青少年吸烟的人数。吸烟的行为又代表了他们对成年的想象,错误的认知让他们将吸烟与成年联系在了一起。但同时他们因为年幼,又低估了香烟的危害性。
同伴群体在青少年吸烟活动中起到尤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开始吸烟,同伴的影响是行为改变强大的动力。同伴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吸烟,或者有一两个好友吸烟,或者学校里吸烟现象非常普遍,将提高青少年吸烟的风险性。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成果表示,集体文化的人们更容易受到周围同龄人的影响。在数据上,集体主义国家中吸烟的可能性要比非集体主义国家高 2 倍。这个研究涵盖 16 个国家的数据,其中集体主义国家是中国、韩国、约旦和葡萄牙,个人主义国家则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和英国,并且,亚洲背景的青少年会比欧洲背景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在同伴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比起较远的朋友,较亲密的朋友更有可能影响同伴开始吸烟,然而并不会因为亲密的同伴关系而让青少年持续吸烟,烟瘾的形成更多来自香烟本身。同伴效应对青少年影响尤为明显,因为孩子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远超于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有研究显示,香烟可以给人带来一定的快乐,特别是当人感觉不愉快的时候。香烟可以帮助摆脱痛苦、恐惧、忧虑,可以让人忘记当下的紧迫情绪,放松下来,这是香烟中尼古丁的作用。尼古丁是香烟中的主要成分,它像可卡因和海洛因一样会让人上瘾。吸烟的时候,大脑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让吸烟者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释放掉压力,所以它让青少年喜欢上这种放松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
新西兰、美国、英国的一些科学家做过一项关于严重烟瘾的基因风险的研究。他们对 1000 名来自新西兰的实验对象进行长达38 年的观察,最终确认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个体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染上烟瘾,并且更容易快速成为严重烟瘾者,他们的烟龄更长,更依赖尼古丁,戒烟也更容易失败。
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遗传风险加速了烟瘾的形成,高遗传风险的青少年只要尝试吸烟就会迅速成为严重的烟瘾者。
除了基因的影响,亲友吸烟的行为也会对青少年起到“模范”作用,让青少年学习模仿。许多青少年吸烟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吸烟者。如果他们的兄弟姐妹有人吸烟,更容易促使他们开始尝试吸烟。在心理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趋同,只有做同样的事情,才会让他们感觉关系更紧密,虽然他们知道吸烟对健康不利。
虽然青少年并没有进入社会,但是他们也没有与社会完全割裂。他们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以及各式各样的媒体来了解这个社会,吸烟的画面也会输入他们的脑海中。
文艺作品经常会刻画一些吸烟的场景和吸烟的人物形象,艺术工作者们更多考虑的是刻画角色的需求,而不是过于凸显吸烟的行为,一般也不会考虑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譬如,风靡一时的美剧《纸牌屋》中,男女主人公一起在窗边彻夜吸烟、畅谈的情节;王家卫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忧郁的男主人公一个人安静地吸烟的形象……这些在艺术作品中堪称经典的桥段,对青少年的影响未见得是好的。青少年时期在追求同一性的过程中,在寻求身份认同过程中,很容易模仿他们认同的人。他们不会考虑吸烟行为的好与坏,他们只会认为这是“我”欣赏的人在做的事情,“我”如果这样做,就会更靠近“我”的偶像。
他们在感觉饿的时候,就靠吸烟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减少进食,让自己体重减轻,追求一种颓废的美——减肥带来的清瘦冷冽的外形,被烟草迷幻了的空洞的眼神。香烟的确可以短暂地麻痹神经,让人减轻对食物的欲望;但是从长远来看,吸烟并不能帮助减肥。
在我们国家,随处都可以买到香烟,虽然有法律规定,烟草销售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商家不遵守规定,仍然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香烟价格并不昂贵,3 元、5 元的香烟很容易买到,这对一个月有几百元甚至近千元零花钱的孩子来说,完全消费得起。
自 1996 年青少年吸烟人数达到最高点之后,进入 21 世纪来,美国青少年中吸烟的人数在持续减少。对于这个现象有众多的解释,譬如,香烟价格的提高、青少年接触香烟广告较少、更多的反对吸烟的宣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示他们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他们不但反对自己吸烟,也不喜欢自己周围的人吸烟,更不愿意与吸烟的人约会。
据调查,有 55%~ 65%的青少年试图戒烟,除了国家层面应该加大力度来防止青少年吸烟外,作为家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如果不想孩子出现吸烟行为,父母应该首先做到不吸烟,或者至少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孩子往往对吸烟的危害认识不足,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深刻地意识到吸烟的长久危害。
父母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室内转向室外,让孩子多参加课余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有助于帮助孩子抑制吸烟的冲动。
跟孩子聊聊,了解他吸烟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孩子压力过大,要了解压力的来源,并帮助孩子学会健康减压的方式,譬如,运动、读书、冥想、交友,而不是闷头吸烟。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寻找一个新的爱好,来替代吸烟活动,哪怕是一起陪伴孩子饭后在小区里散步。
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远。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让他们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和魅力与吸烟无关。
鼓励孩子自尊、自爱、自信,自信的孩子更有自主思考能力,更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会随波逐流、跟风。
戒掉尼古丁很难,好在大多数青少年吸烟还尚未到形成烟瘾的阶段,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在戒烟的前几天会感觉到烦躁、沮丧、疲倦,3 个月一般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很多人会在 3 个月的时候又把烟捡起来。
如果孩子决定戒烟了,要耐心地陪伴,与孩子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