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岁的小岩最近前额头发明显减少,妈妈以为他是营养不良导致的脱发,到医院一检查,结果让妈妈很意外。稀疏的前额的毛发竟然是小岩自己揪下来的!医生建议小岩转诊到心理咨询科,这让妈妈很担心。
孩子为什么会拔自己的头发?
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吗?还是精神疾病?
拔头发的行为,与上一节我们提到的咬指甲、咬嘴唇皮以及挖鼻孔、抠鼻子周围的皮肤、咬脸颊等一系列行为,都被称为身体集中重复行为障碍BFRBs(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urs)。一般始于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期。一般包括:头发(拔头发、吃头发)、皮肤(皮肤撕扯、吃皮)、口腔(咬嘴唇、内唇、舌头)、手(咬指甲)、鼻(挖鼻孔)。
拔毛癖患者在拔毛过程中能体验到快感,这是与强迫行为最大的感受区别。虽然拔毛癖与抠皮症等身体集中重复行为障碍都被归类到强迫行为中。
不仅是拔头发,眼毛、眼眉、身上的毛发都有可能被拔掉。“我戴假发,画眉毛,但是我还是停不下来拔掉它们。”一位12 岁的女孩描述她的生活。她刮干净身上的毛发,而且就连新长的也不放过,“我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我只记得我一直很偏爱拔眉毛和头发。”
有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揪头发,直到他发现地上全是。这是无意识的拔毛癖患者。“多数情况是我在看书、想事情的时候拔,有的时候是在看电视。我总是突然发现我的手在头上,但是却没有意识。”
并不是所有的有拔毛癖的孩子都会把头发吃掉。但是如果他吃掉的话,后果会很严重,大量被吞噬的头发无法在肠胃中消化,需要手术才可以把它们取出来。
还有一类孩子,他们在私下里偷偷地拔毛,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感觉非常好。“揪头发可以缓解或者减轻焦虑。”有的孩子说,尽然拔头发已经造成他们有明显的外观损害了,“虽然我的同学取笑我的假发,这让我很尴尬,但是我仍然没有办法停止拔头发。”
有严重拔毛癖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外表,同时遭受情感和社交障碍。他们通常用帽子、假发、头巾等装饰物来掩盖自己的脱发。根据不完全统计,拔毛癖通常发生在 12 岁左右,也可能会出现在较小的儿童中。
由于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这个癖好,我们无法获知这类人在人群中的准确占比。专家们估计有 2%~ 5%的人患有拔毛癖,但这只是一个乐观的数字。专家说:“我们缺乏大规模的全球性研究,我们无法确定这类疾病的精确患病率。”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上拔毛癖,比例大概在 8 ∶ 1。在患有强迫症的儿童中,或者近亲患有强迫症的儿童中,常常同时存在拔毛癖行为。当头发再长出来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头皮发痒,所以孩子会继续揪掉头发,来缓解他头皮的不适。
有这类行为的孩子并不期待他人的关注,相反他们更喜欢安静地拔毛,甚至都无从知晓自己正在拔毛。那些专注于拔毛的孩子,只想避开他人的关注,独自享受拔毛带来的快感。“我有时候感觉自己是变态的。我觉得自己是神经病、是怪胎。”很多孩子一面感受羞愧、恐惧和孤独,一面用拔毛在安慰自己的情绪。
拔毛癖和咬皮癖、咬甲癖类似,都与自残不同。他们不以伤害自己为目的,但结果还是在不停地伤害自己。很多人由于不断地拔头发,导致自己毛囊感染、毛囊永久性损害,无法再长出头发。
至于形成拔毛癖的原因,跟咬甲癖类似,都不能拿出确切的结论。当然有研究认为跟基因相关,但是拿不出确切的证据。虽然很多家庭会有不止一位患有这类身体集中重复行为障碍疾病。也有研究认为拔毛癖与气质有关,譬如完美人格更容易患病。但更多的人倾向于把拔毛这种行为归结于回避压力,释放急躁、沮丧、无聊、紧张的情绪。
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拔毛癖与创伤有关。有研究显示,有 50%的患者说,开始出现拔毛行为时,可能是与某些负面的事件或者创伤型事件有关。比如,更换学校、搬到新城市、父母离婚。但是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都会患拔毛癖,也并不是所有的拔毛癖患者都经历过生活的巨大变化。所以创伤与拔毛癖之间并不相关。
幼儿的拔头发行为也很常见,据报道约占幼儿的 4%,但是也并不准确,因为很多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但是并没有引起父母的关注。有的幼儿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好,但是有的孩子会逐渐把这种行为发展成拔毛癖。
幼儿需要逐渐形成一些感知觉行为习惯来帮助他们安慰自己或者让自己放松,比如,吮指行为、吮安抚奶嘴、抚摸安抚毯、抚摸毛绒玩具。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把自己的安抚习惯与头发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抚摸头发、旋转头发。这些行为习惯在孩子成长中逐渐养成,不断地对躁动或者疲倦的孩子进行安抚,甚至有的行为已经成为孩子入睡习惯的一部分。幼儿的这些行为大多无害,但是如果幼儿把抚摸头发变成了拔头发,那么就会养成一个很难抹掉的行为习惯。
对于幼儿的拔头发行为,家长首先要观察他们是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个行为,比如,看电视的时候?玩游戏的时候?还是入睡前?什么情况下拔头发的行为会减少?这些细节会更好地帮助家长处理问题。
在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之后,就需要帮他寻找头发的替代物,比如,长头发的娃娃,让他逐渐习惯抚摸长头发的娃娃来达到安抚效果。如果孩子拔头发是为了满足口欲——吃掉头发,那么可以选取新的替代头发的安抚奶嘴或者牙胶。
同样,碎碎念是无效的,除非家长想强化孩子拔头发的行为。把头发剪短或者给孩子晚上戴上手套,会对孩子有作用,但前提是让孩子接纳这个方式。与啃咬行为类似,让孩子的手忙起来,有助于转移孩子对头发的注意力。比如,多和孩子一起运动、做游戏;多陪伴孩子在他感觉难熬的时刻——睡前。
同样,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改变习惯也不能操之过急,家长需要有耐心和信心,陪伴孩子一起与拔头发的习惯拜拜。
对于已经形成拔毛癖的孩子,更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去接受心理治疗。比如,认知疗法——了解自己为什么要拔毛,改变自己对拔毛行为的错误认知;习惯逆转训练——通过让患者学会识别最有可能发生拔毛行为的环境,用其他行为替代拔毛行为,比如出现拔毛冲动的时候,选择握拳或者玩玩具;正念(mindfulness)疗法——帮助一个人观察和接受负面情绪和冲动,而不是通过拔毛来解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治疗方案都会行之有效,或者说现在并没有一种治疗方案能够确保一定有效。也许我们更需要用爱来接纳孩子的这种特殊行为,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