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上一节的吮指,孩子咬手指、啃指甲、咬手皮也是让父母苦恼的行为。这些啃咬行为,会给手部的外观带来很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会持续到成年。
最初啃指甲的行为可能只是偶发的行为,比如,小朋友指甲长了,他没有找到指甲刀,或者不会用指甲刀,采用咬这个行为来临时解决问题;或者,他只是偶然在无聊的时候,发现啃指甲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儿;或者最初只是无意识地啃指甲,结果越咬越津津有味;我们无法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啃指甲的孩子最初是怎么开始这个行为的,但是,我们认为啃指甲只是一个相对无害的习惯那就错了。
啃指甲在医学上又称为慢性咬甲癖(Chronic Onychophagia),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缓解压力的习惯。无法控制的咬指甲行为,逐渐破坏了指甲周围的组织,让指甲周围的皮肤逐渐感染,破坏指甲的外形并带细菌到身体里。
还有的孩子逐渐从啃食指甲,扩散到揪手皮、咬手指;或者是从啃物开始,比如铅笔、衣服、桌子,发展到啃手、啃指甲,甚至发展到啃关节、手臂或者身体上任何可以触及的地方。这类皮肤吞噬的行为又被称为咬皮癖,是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一个新兴概念。
咬皮癖(Dermatophagia)是指人强迫性地咬、嚼、吃皮肤的状态,通常影响的是手部皮肤,不局限于咬指甲,或者偶尔地啃手,比如,从啃指甲行为,扩散到啃手、啃手指甲周围的皮肤,还有的就是从啃手或者啃口腔内、嘴唇的不平整的皮肤开始,逐渐扩散。这种行为可以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是常见的行为。
在美国,3~6 岁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咬指甲行为的约占23%;有一项针对印度的研究中,7~10 岁的儿童有 33%的指甲是咬伤的,青少年中约有 45%。但是这些调查并不足以说明这种啃咬行为的存在比例,真正拥有这种行为的孩子可能要比这个数量多。
很多人并不觉得这个行为是个问题,或者很多家长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并没有引起家长们的关注。还有的小朋友因为隐藏得很好,比如,只是咬嘴皮、咬指甲,让父母没那么容易发现他的行为,还有的是对这个行为不太愿意谈起,觉得很尴尬。大多数有这种行为的人,不会去寻找专业的帮助,因为毕竟这个行为,只是会导致手部看起来没那么美观,指甲有些不平整,手指边缘有些粗糙而已。
孩子为什么形成这种行为,现在的结论并不统一,或者说并没有弄清楚真正的原因。
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这个行为属于口欲期没有发展好,导致了口欲滞留。口欲滞留的原因就比较多了,比如,哺乳期母乳时间不足或者过久,母亲没有及时响应婴儿的需求,孩子的啃咬行为被强行制止,过于压抑孩子的啃咬行为,等等。
精神分析的另一派别认为这是攻击欲望被压抑的行为反应。指甲和牙齿是人类外表最为坚硬的两个部分,对孩子来说,是最有力量的攻击武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孩子用矛攻击盾——牙齿和指甲互相撕咬的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将攻击转向自身,主动地毁掉自己最有力量的攻击武器。为什么?因为外界环境不允许他表达攻击。
例如,孩子被家暴,他心中充满了愤怒,但是他不敢也没有能力反抗,随着积攒的愤怒越来越多,他反抗的欲望越来越强,最终选择了毁掉自己的武器——指甲,表达自己没有能力反抗,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
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应对压力的方式,这个行为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并且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影响他的孩子。“因为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太严重的影响,并没有毁容。”专家的结论。
还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其他一些疾病的表现症状,比如有 74.6%的多动症儿童存在啃咬行为。所以,也建议父母发现孩子有很严重的啃咬行为的时候,考虑咨询专业的医生。
还有的研究认为啃咬行为是自残行为的一种,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啃咬行为与自残是完全不同的,啃咬行为是通过这种行为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且从行为中获得乐趣,而不是像自残一样,有意地伤害自己,虽然啃咬行为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但这不是故意的。
研究认为,这种行为和强迫症相关或者部分相关,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原因,但是遗传和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对这种行为有所影响。就如强迫症一样,患有强迫症行为的人的家庭中也更容易出现强迫症。所以,这种啃咬行为是不是由后天习得和基因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我们还不得而知。
研究发现,啃咬行为似乎具有遗传的倾向。啃咬行为又与焦虑有关,当这类人感觉无聊、紧张、孤独或者饥饿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咬指甲、咬手。而啃咬行为的人的直系亲属的情绪和焦虑症的发病率高于平均水平。还有研究发现,通常咬指甲的人,在幼年更喜欢吮吸手指,到了成年更喜欢嚼口香糖,或者是抽烟,这类人愿意通过口腔行为来舒缓压力。
但是我们也并不要认为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很特殊的精神疾病或者一定跟情绪、压力遗传相关。其心理学类报纸曾报道一个案例:一个 15 岁的小男孩,除了性格上有些顽固,其他都是完全正常的孩子,并且学业成绩令人满意。并且,这个孩子已经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咬关节的行为。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孩子是因为累了?压力大?还是因为指甲总是没有及时剪短,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还是饿了,又找不到其他吃的。想终止孩子的啃咬行为,我们最好是能了解或者尝试了解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如果能找到触发行为的因素,这是缓解行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们已经反复提到,对于想要改变的行为,每一次的指责、批评、惩罚、碎碎念都是行为的一次强化,不但没有任何帮助,还会加深孩子的焦虑,打击孩子的自信。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而不是总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用说教的方式不断地否定孩子,希望让孩子达到自己期待的结果。这会让孩子有愤怒的情绪产生,或者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做不好的事情而产生自卑心态。
厌恶疗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需要把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不愉快的或者惩罚性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形成厌恶性条件反射,以消退目标行为对患者的吸引力。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在手上涂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味道,让孩子对啃咬手的行为产生厌恶的心态,达到击退行为的目的。但是根据研究显示,厌恶疗法可能会让孩子啃手的行为得到了抑制,但是如果引发孩子发生行为的本质问题没有找到,比如,由于压力过大、焦虑,孩子排解压力的行为被终止了,孩子的压力无处排泄,很有可能寻找其他的方式排解出来,出现新的啃咬行为,或者转而性格内向,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们要勤给孩子清理指甲,让他们的指甲不要过长,要保持手部的干净,定期清理死皮,避免因为指甲过长、死皮过多,诱发孩子啃咬指甲的行为。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孩子手部的问题,因为如果啃咬行为让孩子的手出现感染,家长就要及时领孩子就医。
除了部分孩子发展成一种影响正常生活的癖好外,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自愈。当孩子意识到这个行为的危害性,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譬如,有的女孩长大之后,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喜欢留长指甲让手部显得更为修长,会主动控制自己啃指甲的行为,逐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