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吮指:从娘胎带来的小习惯

很多家长对孩子吮指的行为非常苦恼。“我们很想做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家长相对平静,觉得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行为,应该随着孩子长大,慢慢地就会减轻,而不该采用强制手段停止。

【孩子喜欢吮指行为的心理解读】

吮指是与生俱来的

吮指(Thumb-Sucking)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吮吸反射行为,许多婴儿从离开妈妈子宫之前,就已经吮吸自己的手指好几个月了。当他出生之后,他吮指的行为仍在继续,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阶段的吸吮需求称为口欲期,这也是婴儿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大约持续到 1 岁。吸吮是这个时期婴儿的基本需求,他可以通过吸吮妈妈的乳房、手指、脚趾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吮指行为可以给婴儿安全感,所以很多孩子在感觉饿的时候、无聊的时候、需要抚慰的时候、入睡的时候,都容易出现这个行为,逐渐就形成了吮指习惯。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孩子的口欲期满足后,吸吮的行为会逐渐减少至没有。一般来说孩子在 3 岁左右,吮指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但是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吮指的行为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就按捺不住了。

为什么会上瘾

婴儿期最初的吮指行为是值得被鼓励的。这个行为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他需要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是儿童成长的一种表现。还有研究表示,吮吸手指或者用安抚奶嘴的孩子在幼年时期情感上更为独立,他们有更高的自信,当他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可以通过吮指对自己的情绪自行安抚,然后继续玩。

但是当吮指行为超过了合适的年龄,便成为一个不良行为,如果长期无法自控,便成为瘾症,就如成人的暴饮暴食、吸烟、赌博等。什么情况下一个不良的行为会变成瘾症?通常这与生理上有多少需求相关,换句话讲,就是人们会有多渴望这个行为。偶尔的暴饮暴食,只是一次偶然的发泄。长期暴饮暴食,特别是明确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还无法停止,就形成了瘾,吮指行为也是如此。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本应该学到更多的安抚自己情绪的方式。比如在无聊的时候,寻找更多玩具来打发时间,在感觉沮丧的时候可以去找其他的玩伴或者找妈妈寻求一个拥抱,感觉饿了可以自己拉开冰箱寻找食物。这些新的行为方式都可以完美地代替吮指的行为,但为什么他们还沉浸于吮吸手指呢?那就是吮吸手指的感觉真的很好,这种感觉让孩子们得到满足。

吮指的危害

我们在网上搜索可以搜到很多吮指的危害,比如,会带细菌和脏东西到孩子嘴里,让孩子生病并影响孩子身体健康;会影响孩子长牙,造成牙齿畸形;会让孩子手指因为总被口水浸泡而破溃;甚至有研究说会导致孩子手指畸形。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是不是自己哪里没有做好,让孩子有了这样一个行为。吮指一定是不好的行为吗?

另一种声音

有一个有趣的研究——咬指甲和吮吸拇指的孩子对花粉、猫和尘螨过敏的可能性较小。研究显示,在 13 岁时,那些存在吮吸拇指或者咬指甲行为的孩子对常见的过敏源反应可能性降低了33%,到 32 岁,达到 39%。分析认为这些孩子实际上通过把手不断地放到嘴里增强了对各种细菌的免疫力。

所以吮指的行为也并不完全是不好的行为,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它还是一种对孩子的保护行为。

何时应该干预吮指行为

国外比较主流的说法是,4 岁之后,孩子如果仍然保持吮指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嘴和下巴的牙齿,剧烈的吮吸会导致味觉的改变,会导致孩子永久性的牙齿错位,影响牙齿永久性的咬合。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孩子面临着越来越难戒掉吮指的风险。

【家长该怎么做】

对于幼龄的孩子不强迫停止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觉知。对于他们认为不舒服的事情,他们会自己选择停下来。相对于戴手套、抹辣椒等强行干预的行为,我更推荐佛系疗法——顺其自然,不要强迫孩子停下来。多数孩子的吮指问题,我们只需采用“不去关注,不去阻止”的方法,我们应该相信,当孩子准备好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停下来。在我看来,任何由父母发起的强迫、劝导,或者物理阻断(打手、涂抹东西)对孩子不会起到正向的作用,只是在不断地强化孩子关注吮手指的行为,只会吓坏孩子,让他学会避开家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担心孩子吮指会让孩子把细菌带入口中,引起孩子生病,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勤洗手,帮他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如果担心对孩子的牙和面部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在领孩子看牙医的时候,帮助孩子了解他牙齿的情况和戴牙套的种种不适,让孩子从主观意识上产生停止吮指的意愿;我们如果觉得孩子是因为无聊而吮指,可以让孩子忙起来,特别是让他的手忙起来,比如,一起做手工、一起种菜、学习做家务,买一些需要孩子动手完成的玩具,比如拼图、陀螺、飞镖等,做任何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不断地去强调不要吮指。

了解触发吮指的源头

有的孩子只会在特定情况下,频繁地吮指。比如,当孩子感受到紧张的时候。所以,放弃自己想阻止孩子吮指的想法,多跟孩子一起聊聊,或者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带孩子出门走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多了解下孩子最近的新动态。如果吮指的原因来自压力,那么就要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压力,是家里的事情,还是幼儿园或者学校遇到了什么难事儿?如果是因为恐惧、紧张导致的吮指,则一般是由特定的事情引发的紧张感,让孩子出现“倒退”的行为——吮指。比如遇见陌生人、说谎、当众讲话……就要仔细观察,确定具体事件,消除孩子对事情的恐惧和紧张,吮指行为自然就会消失。

同辈效应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孩子因为感觉良好、满足而不断地吮指,那么如果这个行为不再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就存在被替代的可能了。比如,我们担心孩子因为吮指在幼儿园被同龄孩子嘲笑或者被欺负,这或许是个好事情。如果孩子真的被其他孩子指出这个行为,那么他一定会感觉不舒服。跟孩子及时沟通,好好聊聊,让孩子清楚,其他孩子的态度只是针对他的吮指的行为,而并不是他这个人,如果他愿意放弃这个行为,同伴就会对他有改变。事实证明,同伴压力通常要比父母强制孩子改掉这个习惯更有效。

自己下定决心

所有成瘾习惯都存在改变的可能,都是当事人本身产生了想要改变的欲望。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孩子自己意识到这个行为已经不适合他的年龄了,当他决心要跟吮指行为说再见的时候,我们就该走上前,帮助孩子一起做一个行动计划,并成为他的支持者。

任何成瘾行为的改变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我们要帮助孩子设计阶段性的目标计划,比如列一个图标,和孩子一起来制订计划;白天不吮指可以获得一个积分,连续积累 5 分,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新玩具作为给自己赞赏的礼物。不断地鼓励孩子和温柔地提醒是积极的支持行为,会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勇气。

耐心和坚持至关重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个行为的形成和消失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孩子决定改掉吮指习惯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可以戒掉,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当遇到问题反复的时候(这简直是一定的),孩子会感觉这个事情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太困难了。他们会开始怀念手指在嘴里时舒适的感觉。相比较于白天,晚上更让孩子难熬。白天,孩子的头脑比较清醒,控制能力相对较强。到了晚上,尤其是睡着了,孩子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吮吸手指。这就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孩子共同寻找可行的办法,并随时调整计划,克服困难。 SJyDZUOm9HRdphwAsWn4Jpe7gSxzEPg7a5j1JXTmOPWJkinMwIZitmi++WZ+fB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