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冲突与对立:儿童青少年40种行为的心理解读

“跟你说没用!你根本不了解我,你甚至不认识我。”

身为家长,我想没有什么会比听到自己一手抚养大的孩子说出这样一句话,让我们更感到丧失信心并沮丧的了。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喜悦、期待。面对这个柔软的、没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婴儿,家长们都想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自己拥有的全部。脱离母体那幽暗温暖的环境,新生儿对这个光亮的、新鲜的世界充满了兴趣。这个全新的环境不断激发他的欲望,让他想触摸、品尝、表达,想坐起来、想爬行、想行走。这些目标和动机,不断地促进新生儿的行为发展,增加他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不断推动他的心理走向自主、自立。

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当孩子可以自主掌握运动器官的使用方法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开始了:在哺乳期,3~5个月的婴儿就会有用手推开母亲乳房的行为,表达拒绝母亲继续哺乳的意愿;当孩子可以独立爬行时,父母不得不在房间里增加一些防护性措施,来阻止和限制孩子的进入;当孩子具备站立和独立行走能力时,父母就不得不时刻盯住孩子,防止有打碎花瓶、撕烂书籍、推翻桌子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随着孩子自主行为能力的增强,孩子的目标和动机也不断发生变化,到了青少年时期,独立做决定、控制自己的生活、具有自己的话语权成为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发展内容。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和内心的自主独立意识不断挑战父母的内心底线,家长与孩子的“冲突”也不断升级,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青少年,在当今互联网极度发达的新型社会中,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会变得非常普遍。这些问题一般集中在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家务劳动、朋友的选择、学习、生活习惯、性之类的问题上。实际上,这正是孩子的“自我”与父母的“权利”之间的较量;这是孩子越来越希望获得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性,父母逐渐丧失在孩子生活中的权威性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孩子正在经历的一个自我实现阶段和父母逐渐为其敞开大门的自然过程。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冲突和权利的争夺之战几乎家家不能幸免,一般会持续 3~5 年,甚至更久。如果父母对处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追求自我的行为处理得当,经历“斗争”的孩子,最终将与父母“和解”,重新形成更为“平等”的亲子关系,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很有可能会为了寻求自我,产生过激的行为,从此变得抑郁、叛逆、远离父母甚至逃离家庭。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知道,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意识与之关联。心理学研究者、教育者简·尼尔森博士曾提出:孩子的过激行为,往往来自归属感、爱与关注的缺失。因此,当父母面对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时,我们除了忍耐、包容外,更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去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与孩子的“冲突”过程可以过渡得更顺利些。

作为“千禧后”“一零后”的家长,我们较之以往的家长,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孩子需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他们不仅是“听话”“懂事”,他们更需要“自我”“个性”与“想法”。这就更需要我们家长智慧地去对待孩子们那些为了实现“自主”、追求“自我”的过激行为,有步骤地去给予孩子们一个能让其自由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实现。

本书列举了儿童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社交、人格、习惯、性爱等方面常见的 40 种行为,作者为读者逐一解读孩子们真实的内心。 AwcE5zEF9dFpp2tXySppITN7o5jiq0SNKXpha0Gufpdr1Zj3P90SjkvXbfHY5p3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