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拖延:内心逃避的一种表现

“小宇,你能不能快点,你的校车马上要到了!”

“你怎么还在吃饭!这都几点了!?”

“还不睡觉!妈妈说了几次了!快点睡觉!”

“快点!”

我想如果要是可以把妈妈跟孩子说的词计数,“快点”这个词一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 5 个词之一。

“每个人都会有拖延的行为(Procrastination),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拖延症。”有心理学家提出。“对于 20%的人来说,拖延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些人的生活方式适应不良,是长期或者习惯性拖延的人。他们不按时交账单、冰箱是空的、失去工作,因为他们没有按时完成工作。”

对孩子来说,拖延的行为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无法按要求交作业,导致最终成绩不合格;没有按时起床,导致无法参加课外活动;长期的拖延行为,让父母的监督行为增多;没有按时完成项目,导致无法如期毕业;迟到、赖床、各种行动缓慢、写不完作业……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拖延行为吗?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拖延?

【孩子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

“慢”并不代表拖延

小蕊在尝试着系鞋带,虽然她很认真、很努力地在系,但是鞋带还是像一个调皮的蚯蚓,在鞋面上拱来拱去,就是合不到一起。小蕊被这个神奇的东西吸引着,她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却乐此不疲,直到妈妈打断了她。“天呐你怎么还在玩!”妈妈一把系上了她的鞋带。

孩子们,特别是 1~2 岁期间的儿童,他们在父母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的,总是在挑战成人认为超越他能力的事情。比如,系鞋带、扎头发、穿衣服、洗碗、打扫卫生。孩子总是充满了愿望想模仿成人的举动,他非常认真,但是非常缓慢,而且经常失败。当他兴致勃勃地尝试时,却经常被成人打断这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家长做事充满了成人的原则——一切要用最快的行动,花费最少的时间完成。这让家长总是在打断孩子的学习过程,一边觉得孩子在拖延、慢、做事毫无效率,一边又觉得孩子什么都做不对、什么都不会做。于是给孩子戴上“磨蹭”“拖延症”“懒”的标签。殊不知正是自己一次次地打断剥夺了孩子宝贵的学习过程,打断了孩子们原有的、自然的、缓慢的、从容的、逐渐走向独立的过程。

用拖延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拖延症并不存在于基因上。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拖延行为会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动力学家认为,早期童年的经历对个体的个性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拖延尤其与早期经历(特别是挫折经历)有关,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拖延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有心理学家对拖延症有近 20 年的研究,他认为,长期有拖延行为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对冷酷且严厉的父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超过孩子的能力,孩子没有办法达到,只能采用拖延这种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抵抗。

拖延行为来自父母的强化

行为分析家认为,任何持续发生的行为都是由强化所致。拖延行为也是如此,我们对拖延这个行为的过分关注,反而是对拖延行为的另一种强化。比如,我们总是在催促孩子,事实上是在反复地强化孩子:你太拖沓了。孩子就会吸收这样的强化,不断地加强行为。更有意思的是,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孩子总是通过鼓励和强化那些不同于不受欢迎行为的行为,许多不受欢迎的行为能被完全抑制。比如,对于孩子反复写不完作业的拖延行为,家长是采用写不完不准睡觉的惩罚模式,还是采用当孩子某一次早于平常时间完成了作业时去表扬他的鼓励模式?很显然,行为学家认为,鼓励孩子早于计划时间完成作业,相对于一味地惩罚孩子没完成作业的不良表现来说,鼓励更是一种长期有效的策略。

孩子缺少完成的能力

如果想按时完成一个任务,需要有清晰的时间观念,明确的工作内容,自律的工作态度,足够吸引人的目标让我们在懈怠的时间点有动力继续下去。以上这些关键点需要具备的能力,如时间管理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关键需要的技能、自律能力、自信、坚持的精神,都是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寻找榜样目标、不断地练习、不断地被鼓励才能习得的。所以,不要给孩子贴上“懒”的标签,很有可能你的孩子是在为不知道如何完成这个工作而苦恼着。

害怕失败而失败

当极端行为到了极点,就变成了另一个行为。研究人员还发现,有很多孩子是因为过于担心自己的表现没有办法满足自己或他人的期待,而无法开始完成其任务。他们因为担心不完美而焦虑,对任何不完美都没有办法接受,最终这种完美主义用另一种行为表现——停滞不前。

对于孩子行为的解读,我们总是要放下成人的架子,换个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倾听。

【家长该怎么做】

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当孩子总是出现某个行为的拖延时,我们不妨开诚布公地跟他聊聊。也许是我们的孩子对那件事情根本毫无兴趣可言,比如练钢琴,他就不断地用慢慢吃饭来抵抗练钢琴这件事(因为吃完晚饭就要去练琴)。这些隐藏起来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孩子之后,才能够判断清楚,找到引发拖延行为的关键点。

开诚布公的谈话,并不是家长制,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那么永远看不到孩子藏在最下面的脆弱的环节。如果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他们会乐于分享他们的恐惧和担心。如果能为他们提供帮助,比如介绍下自己的经验——怎么样可以又快又好地收拾完房间,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

要把对孩子的期望明确化

当我们默默地为孩子准备一切时,孩子可能已经默认父母期待他能有个好的学习成绩。孩子往往高估父母的期望。他们认为只有好的成绩,才会让父母满意,而并不清楚父母可能更关注他们付出努力的过程。

不妨问问孩子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或者他对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再问问他认为家长对他的期望又是什么?如果完不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加深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有助于制定更适合孩子的对策。

明确地告诉孩子家长的期望,比如,把希望你变得更优秀这样的期待,转换成期待你可以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用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时打扫房间……这让孩子可以清晰地知道,他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也有助于孩子理解父母对优秀的理解——不是考全班第一名。

帮助孩子们拆解他们自己构建的不合理的因果关系

如果我这次作业成绩不足 80 分,我就没有办法拿到优秀的结课成绩,这将意味着我没有办法参加夏令营,意味着我会失去我的朋友,我彻底变成了没有朋友的不良少年,让父母丧失掉对我的信心……

显然孩子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合理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果关系,这也被称为灾难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孩子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停滞不前,除了助长焦虑和拖延,还会让孩子因为长期处于这种强压力下,出现不定时的爆发性行为。

家长需要指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提升自信。把大的目标拆解成几个阶段,再在几个阶段分别设定小目标,这让任务更易于管理,更容易实现目标。孩子需要这样的指导,因为他们缺乏这些经验,仅凭一腔热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每一次完成阶段性的小目标,都是对孩子的一次鼓励,也会不断增强他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T4YN/z0xOgEZ46jE9liRkrwZ7vBDCEdB5zjcRR8hcSIzoGG9ZtuduQeF9t6YYy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