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发脾气: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

“我家宝宝生气的时候喜欢乱扔东西。”

“我们家孩子越有生人越能作,动不动一屁股坐地上不起来,就差满地打滚了。”

“小蕾今天把所有的饭都扣在地上了。我当场就打了她,现在特别后悔。”

生气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回忆下自己上一次暴跳如雷的原因和情景,当时是一种什么感受?

【孩子发脾气行为的心理解读】

没有人喜欢生气,孩子也是一样。孩子们时常发脾气,甚至崩溃,有的时候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困难,有的时候是他们被要求做不想做的事情,有的时候是他们受到了抨击和指责,有的时候是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愤怒是情绪的一种

愤怒是情绪表达的一种形式。有半数的妈妈认为愤怒和快乐、好奇、惊讶、恐惧一样,在 1 个月大的婴儿的脸上就会表现出来。研究结果表示,在婴儿生命的头 2 年,各式各样的情绪会陆续地出现,愤怒也会随之出现。

在耶鲁大学的一个研究里,有心理学家指出,对于不满 4 岁的孩子,每周发 9 次脾气,每次持续 5~10 分钟,其行为表现为哭、踢、踩、敲、推挤等,这并不是罕见的。7 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涨红了的小脸和吼叫声来表达自己的愤怒。2 岁是孩子愤怒情绪出现的一个小高峰,4 岁以后随着孩子社会化会有所好转,青春期的时候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高峰。

可怕的 2 岁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叫“可怕的 2 岁”,用来指代 2 岁左右的孩子因为情绪和行为的快速变化,让家长感觉很难与孩子相处的一个时间段。为什么会这样呢?

2 岁的孩子情感是原生态的。对他们来说,开心就是大叫、大笑,伤心、孤独就是大哭,生气发怒就是喊叫。表达喜欢的时候,他们会手舞足蹈,张开双臂用力地拥抱着你;表达伤心、孤独的时候,他们的脸因疼痛而扭曲,眼泪簌簌地落下,拼命地寻找你的陪伴;当他们生气或者恼怒的时候,会像一头野兽一样疯狂,喊叫着,甚至踢、咬。他们就是这样,直接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没有束缚地、没有羞耻心地、没有控制地直接传递出来这些带有能量的情绪。他们处于前道德期,并没有被道德约束自己的情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认识它们,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每一次发怒都是一次成长,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直面自己的怒火更好的学习管理情绪的方式了。

孩子会发出清晰的情绪信号来传达他的情绪,但是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接受他的情绪,并为他翻译和定义他的情绪,帮助他认识它们。我们不要否定他的感受,例如,你不该生气,这没什么好生气的。这会错过让孩子看见自己情绪的机会。

成人的压制让孩子变得爱发脾气

“我这是怕他自己弄水果受伤。”

“他不穿裤子会冻感冒的。”

“他怎么还不睡觉,再不睡觉我精心给他调控的时间又乱套了!”

孩子随着身体的长大,活动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眼睛看东西更清楚了,能够看到更远的地方;他们的四肢更有力量了,双腿可以站立,双手可以支撑起身体;他们的手更灵活了,可以开始尝试细小的动作了。而当他们越来越多的自主性行为出现的时候,他触碰到家长们的神经的次数就越来越多。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想代替孩子系鞋带、切水果、穿衣服,让他们早点睡觉。无论孩子们表现出多么强的意愿想自己去完成,无论孩子们是有多专注地在抠着他们认为有趣的小洞,无论孩子们是多么有热情地在尝试端盘子,家长们却更想让孩子快点把这一切结束,按着家长们的节奏快速地完成,以便进行下一项。

这些都是压制,这些压制无疑会给孩子带来怒火,而家长却不自知。孩子被冠上“任性、好动、调皮、不可理喻”的标签,殊不知是家长一手造成的。

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内心冲突的表现

孩子每一个不同寻常的反应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次孩子发脾气都是某些深层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

——玛瑞亚·蒙特梭利

我们太多的情况是在帮助孩子找借口而不是帮孩子去解决引发他行为本身的心理冲突。当孩子愤怒升级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通过屈服甚至是试图取悦孩子来让他平静下来,这都是一种找借口式的逃避行为。

孩子在商场里大吵大闹地要买玩具的情景是最常见不过的。“家里什么都有,孩子每次逛商场还是要买玩具。”“小孩子就是喜新厌旧。”“太没规矩了,家长没教育好。”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家长总是在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孩子的行为举止。“喜新厌旧、家里都有、规矩”这都是成人世界的词语,对孩子来说,他只是“当下、此刻需要它”,他需要家长来满足他内心的需求,但是他并不会表达,他只会用“要”和“闹”的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在成人的环境里待了太久了,他太闷了,他想让父母把注意力从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上,转移到他的身上。可是当孩子出现这种与成人想法相反的行为的时候,成人的第一反应是纠正、拒绝他的行为。

青春期的再失控

研究发现,比起青少年父母报告的情况,青少年有更多的极端情绪和转瞬即逝的情绪。情绪化是青春期的正常情况,这与激变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春期的外部环境也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情绪,升学的压力、恋爱关系与性,都可以轻易拨动青少年情绪的心弦。虽然他们逐渐成熟的自控力和认知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调控压力和缓解情绪波动,但是也有很多孩子不太擅长调控自己的情绪,造成了愤怒,甚至是抑郁。

一些特殊情况的愤怒

的确存在一些更容易愤怒的孩子。为什么有些孩子更容易生气?心理学家罗斯·格林指出:孩子情绪爆发是因为他们没有疏导情绪的技能,就像一个孩子在阅读上遇到困难一样。因为孩子的差异性,有的孩子缺少灵活适应性、忍受挫折感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质类型不同

就如上一节我们提出的“困难型儿童”“容易型儿童”和“慢热型儿童”一样,相比较于容易型儿童,困难型儿童就会更容易发怒。他们在人群中占比约为 10%,他们的适应性相对而言较差,他们对变化无常的世界会有过度的反应,所以要比大多数孩子更容易被激怒和出现攻击行为。

严重的情绪失调

还有一些孩子,比如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自闭症”儿童,他们因为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导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歇斯底里的喊叫,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了伤害,在学校里造成了严重的麻烦……这些孩子的情况很特殊,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指导。

【家长该怎么做】

愤怒情绪与快乐情绪一样,都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表达,是内心能量的流动。所以我们要疏而不是堵。帮助孩子意识到情绪的发生,让他们学会处理情绪的方法,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安静下来,重新快乐起来。

对于幼龄儿童

幼龄是最好的学习情绪管理的时机,这里可以给父母一些建议。

排除身体不适

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先检查孩子有没有身体不舒适的情况,特别是婴幼儿期间,他们的语言有限,很难描述自己的身体哪里不舒服,这个时候,会以另一种形式——闹情绪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先要排除孩子身体不适。

认同感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对成人来说,一句“我懂”有时候胜过千言万语,孩子也是一样。他也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同、父母的理解。有时候一句“我能体会到你现在有多生气”或者哪怕一个“嗯”都会让孩子平静下来。

身体语言先行

在人发怒的时候,语言要么是伤人的利器,要么显得苍白无力。一个拥抱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旁边,以及抱起孩子,都可以让孩子在心理上放下防备。

给彼此一点时间

如果孩子生气,家长跟着一起生气,不就成了跟孩子较劲了吗?聪明的家长应该少安毋躁,保持冷静,切勿急于下结论,听听孩子的想法,尝试探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或者就把事情放在那,让剑拔弩张的气氛淡下来,再尝试解决。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虽然对于幼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理解他的情绪,但我们更不能忽略情绪的存在,要帮助他们把情绪识别出来。一起看电影、读绘本都是很好的途径。

对于青少年

青少年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他们处于蜕变中,不断地与过去的自己割裂并迫切地想形成新的自己,但是新的自己是谁、什么样,他们还并不清楚。他们就在这种未知中,不断地摸索前行。

他们是充满压力的,所以压力一触即发。愤怒之后,他们又会感觉内疚。他们不断地经历这个情绪周期,在循环往复中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这里也有给青春期家长的建议。

尊重青春期的孩子,给足面子。话要反着听、正着说:孩子说的气话,要反过来理解;跟孩子沟通,要放弃指责,将反问句、疑问句都变成正向的陈述句,避免出现责备语气。给孩子发泄的时间,少说,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6vu2bPE2SMfkO74aZrkLRUFrFh5cljHPt6vD9z0cIhaQgkvR6eXLDyJqPweU/W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