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黏人:亲密依恋关系的副产品

总是有妈妈问起:我家孩子从出生就没离开过我,一天 24 小时在我身边,醒着的时候我陪他玩、陪他吃饭、给他洗澡,睡觉的时候还要陪睡,现在就连我上厕所的时候都跟着我,一旦我离开他的视线,他就到处找我。我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现在更严重了,一旦我要是做点自己的事,回来之后他就会变得更黏我!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黏人,小的时候也就忍了,上幼儿园之后,别的孩子已经到处找小朋友玩了,可是家里的这个小黏人精无论去哪都要拽着妈妈的胳膊,要妈妈陪着;有的孩子即便是上学了,回家也要家长在家陪伴,不准爸爸妈妈单独出门不带他。

【孩子爱黏人行为的心理解读】

“黏人”是指孩子与父母分开时,表现出来的很强的情感上和行动上的需求。孩子黏人一般常见于幼年,有的会持续到孩子上小学。

婴儿一般会用哭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离开的不满,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追父母,要抱,有的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崩溃。

我们俗话所说的“黏人”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常见的行为,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父母带着觉知来看待孩子的这个行为,充分接纳孩子的感受,就会很好地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时期。

依恋与分离焦虑

当孩子与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时,他的分离焦虑也就随之而来了。

刚出生的宝宝在 4~9 周的时候,会开始注意妈妈的面孔。3 个月大的孩子,如果母亲对他笑他通常就会用笑容回报,并且期待从母亲那得到有意义的回应。施卡福和埃莫森将孩子与照料者形成的依恋关系分成 4 个阶段。

非社会性阶段(0~6 周),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社会或者非社会信息都会发出偏好反应,很少会有抗拒行为。这个时期的宝宝总会莫名地发笑,我们也称为非社会性微笑。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 周到六七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表现出更多的偏好,对任何人的关注都感到快乐。这个阶段的宝宝并不认生,对任何人都非常感兴趣,会很积极地跟陌生人交流。

分化的依恋阶段(7~9 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开始对与某个特定的个体分离表现出抗拒行为。这个时候宝宝已经会爬行了,他会时常跟随着妈妈,抱住妈妈的腿,把手伸向妈妈,在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会开心地拍手。他们开始对陌生人有些警觉了。

多重依恋阶段(9~18 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会对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都开始产生依恋。

分离焦虑就在分化依恋形成的过程中(6~8 个月)开始出现,在 14~18 个月到达顶峰,然后其频率和强度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都会逐渐下降。

分离焦虑是儿童情感正常发展的一部分,即便是上学后的孩子,他们在低落或者焦虑时,或者在得知要与父母长时间分开的时候,都仍然会产生分离焦虑。这种焦虑,会让孩子表现出我们平常所说的“黏人”的行为。

自我意识的形成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会有很强烈的意愿去表达自己、控制外部环境、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黏人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害怕父母的离开,他们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意愿:非常想让家长陪他在一起!这种独立意识导致的黏人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孩子新发展出独立的行为时,例如,孩子开始走路,孩子要离开家庭环境,进入社会环境——幼儿园,或者社会环境变更——升入小学。

需要安全的支持

当孩子逐渐长大,在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时,他会越来越愿意探索、越来越想走出自己的安全范围、挑战自己的能力。当他已经与父母建立了稳定的依恋关系后,他会把父母当作是自己的避风港,一旦他在外面探索的时候遇到了他能力之外的麻烦,让他感觉到恐惧时,他会马上寻求避风港——父母的怀抱。他在表明:我现在需要支持!需要你!而这些情况并非是父母概念里的可怕状况,甚至有的事情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比如,刚买的一个玩具、一个陌生人的出现、一个新的游戏、一次旅行,甚至是一种新的食物,这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个个未知引起了他的黏人行为。

有的时候这些挑战小到我们甚至很难辨认出,比如,孩子在出门的时候系不好鞋带,当我们觉得他“磨蹭”时,他可能正在为穿上鞋之后,要去幼儿园,要跟妈妈分开而焦虑,他正在用“磨蹭”的这段时间黏住妈妈。

高需求宝宝

有一种宝宝叫“高需求宝宝”。常关注亲子教育的家长不难发现,有一个很流行的一个概念叫“高需求宝宝”。早到婴儿期的作息不规律、爱哭,到大一点的不爱吃饭、脾气大,等等。这些孩子的行为被妈妈们统统贴上了“高需求宝宝”的标签。

1956 年,有心理学家根据对 141 个孩子的追踪(从出生到上小学),得出了大多数婴儿可以归入三种气质类型的结论,即困难型(difficult baby)、容易型(easy baby)和慢热型(slow to warm up baby)。其中困难型宝宝的特点:身体机能不规则、反应激烈,面对新的刺激时倾向于退缩,对环境适应速度较慢、情绪通常比较低落。对于这样的孩子的成长,他们的父母需要高度的一致性和宽容性。这样的孩子占人群中的 10%。

困难型宝宝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需求宝宝的概念。我并不赞成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我们不能把所有黏人的宝宝都归类为高需求宝宝,但是的确有一部分孩子,他们相对于大多数孩子适应新事物、新环境相对较慢一些。我们如果刚好遇到这样气质类型的宝宝,那么很有可能要多花些精力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持之以恒的关注,而且幸运的是,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这个我们会在后面讲解。

身陷顽固的焦虑情绪

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小学(8 岁以后),当他感到焦虑时,那些原本已经逐渐消失的黏人行为会重现。有的时候体现在不能够跟父母分开;有的时候体现在自己入睡困难;有的时候出现极度的安全需求。什么情况下,孩子会感到焦虑呢?比如,在学校遇到暴力、同学关系出问题、逃避学习,等等。

【家长该怎么做】

满足他们的需求

解决孩子黏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黏着。也许这样的答案并不能让家长们满意,或许家长们已经被黏得焦头烂额。但是如果重新审视一下陪伴孩子的过程,我们需要意识到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是他正常成长的一个需求,是他需要你跟他在一起,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无理取闹,也不是不该出现的错误行为,且不会持续地恶化下去(在家长付出及时的回应后),那么我们的心情会不会好一些?会不会更坚定地拥抱孩子,更笃定地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的安全?我想一定是的。

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让孩子知道你一直是他的依靠,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不要否定他们,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他们拥抱;在他们想去探索的时候,默默地在后面支持他们,并随时准备张开双臂;在离开的时候跟他们说再见,并告诉他们回来的时间;不吝惜的赞扬、及时的鼓励,在他们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去一个新的环境、开始一个新的活动的时候。

可以被转变的高需求宝宝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并不代表他会总是如此,并不意味着他将一直这样到成年。在他们烦躁不安的时候,我们要始终对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温柔地接纳孩子;在他们任性固执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去开始一个尝试,让他们逐渐地敢于尝试;帮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并给予适当的约束;帮助他们寻找社交的机会,鼓励他们建立伙伴关系;很多事实表明,这些孩子会改变,在童年晚期或者青春期的时候,将不再属于困难型宝宝,不会出现类似的行为。

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孩子身陷焦虑之中,那么他正处于痛苦和逃避中。这个时候,除了关爱孩子,还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专业的帮助。在孩子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很有可能会深陷恐惧和焦虑,并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能力和勇气,他们会退回到自己感觉安全的地方,比如家里、父母身边。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错误地让孩子逃避下去,比如,因为他表现得黏人而不让他出去参加活动,让他整天藏在家里,这会让孩子出现社交能力倒退,并将持续处于焦虑中,甚至出现抑郁的危险。所以寻求专业的帮助会更好、更快地帮助孩子从焦虑中走出来。 cB2Jkh5QP39ww4mCllRg8vL6Y8y37GAaPH3oHYKS5QkA+rjcnC0U159j6J4hy1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