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节
孤独:不爱社交的孩子

前段时间我追了一个美剧,是《生活大爆炸》的外传——《少年谢尔顿》。男主人公谢尔顿(谢耳朵)从小就是一个智商超群、性格古怪的小朋友。直到他 9 岁,他妈妈突然意识到,小谢尔顿没有朋友!这可急坏了妈妈!她想尽了一切办法,帮助谢尔顿找朋友,直到看着谢尔顿跟他的第一个朋友在一起玩心爱的火车的时候,门外的妈妈留下了两行眼泪。

生活里,像谢妈妈这样的妈妈不在少数,我想也只有妈妈们能懂这份心情——孩子有朋友,担心交到坏朋友;孩子没朋友,担心孩子孤独、寂寞。本节我们就一起探讨有关孩子交朋友的问题。

【孩子不爱社交行为的心理解读】

我们越来越孤独

一份报告显示:在美国,有 3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大多数的时间感到沮丧、孤独和不开心;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选择独居;类似于纽约这样的城市,独居的比例甚至会超过一半。我们暂且不讨论独居对于成年人的影响,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互动的社交行为来帮助他们完成心理、社交以及身体的发育。

儿童社交性的发展

对于孩子交朋友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作社交性,即一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与他人交往和寻求他人注意或赞赏的意愿。出生 1个月左右的婴儿就会对其他婴儿表示出兴趣;大约 6 个月的时候,他们开始出现互动,比如,彼此发出声音、微笑、伸手。12~18个月的幼儿开始会有更复杂的交流,18 个月以后,几乎所有的儿童可以跟同龄伙伴进行和谐的交往,这时儿童就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社会性交往。

在孩子 4~5 岁时,他们会倾向于寻求同伴的注意或者认同,而不再以依附成年人为主。在 6~10 岁时,儿童的社交形式开始出现同伴群体的形式;到了青春期逐渐演变成为小帮派。几个类似的小帮派又会形成小团体,小帮派也会从同性变成混合性别,最终亲密的异性友谊关系和恋爱关系形成,小团体解散。

天生的社交专家

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社交专家,他们自信、外向、很容易和其他孩子交朋友,而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安静、害羞,甚至有些社交恐惧。但是大多数孩子的个性是介于这两类孩子之间。

当孩子有了第一个朋友,他们很快就学会其他的社交技能,比如,如何解读他人面部的表情和肢体的语言,如何与他人合作。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结识新朋友的可能。他们会因为兴趣和爱好而结识不同的朋友,会因为到了一个新的集体而开始一段新的友谊,会因为朋友而认识新的朋友,然后参加新的团体活动。友谊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交朋友。这对一个社交专家型孩子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对有的孩子来说,的确需要一些帮助。

需要帮助的孩子

害羞的孩子

据研究,有 11%~ 15%的孩子有过分害羞的倾向,这是孩子交友的巨大障碍。被新团体接纳的儿童,能有效地发起互动并且积极地应答团体内同伴的邀请,他们可以顺利地开始一段对话,并且善于倾听和理解同伴的回应。而过于紧张和害羞的孩子,他们很难进入互动的环境,紧张会让他们没有掌握好回复的时机,又或者他们不善于发起一个话题,他们常常是团体中被忽视的儿童,徘徊在群体边缘。

易起冲突的孩子

还有一些孩子,是团队中的捣乱分子。他们不懂得合作、分享、协商,缺乏共情能力,爱出风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时候显得过分直接,甚至是有些急躁,他们总是想要打破团体的规则,结果却是被团体排除在外。

个性较强的孩子

个性强的孩子,他们是团体中有争议的那类人,喜欢他的孩子会与不喜欢他的孩子一样多。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并不主动参与互动,他们会因为自己的个性吸引跟随者,但也会被不喜欢的人排除在外。

帮助需要适时而定,适可而止

没遇到对的人

这种情况也很普遍,特别是对于个性较强的孩子,可能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的环境。孩子之间的友谊也是基于共同目标或者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极突出的特点,那么他很有可能是团体中特别的那个,会被其他孩子排斥在外。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他可以和一群一样奇怪的博士生活在一起,但是他却跟他的妹妹无话可说。或许你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一类人。

内向并不等于孤独

在我们想要介入孩子的社交圈时,我们应该先判断下孩子的性格。如果是外向型孩子,他的精力主要来源于外部世界,他们渴望影响或者被外界影响,他们需要很多同伴的陪伴。社交活动、喧闹的场合、周转于形形色色的活动场地是他们需要的。而内向型孩子呢?他们的精力主要来源于内心世界,他们更喜欢安静,社交活动和交往会消耗他们的精力。80%的内向个性的人认为相对于和其他人在一起,他们更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而外向个性的人只有 29%。

如果我们的孩子刚好是内向型的孩子,那么不要对他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安静地看书、一个人在户外跑步,甚至一个人在房间里发呆的事感到奇怪,这是他们认为安全和舒适的方式,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朋友,他们只是喜欢专注于一项活动,并且更喜欢在参与团体之前先观察下情况而已。

网络世界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会通过互联网来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互联网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生活里,对于孩子也一样。他们在网上学习、玩游戏、使用社交软件、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组、分享自己的体会,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渠道完全地迁移到了网上,自然他们的朋友也在网上出现了。

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

当一些孩子面临交友困难的问题时,还有一群孩子存在维系友谊艰难的现象。他们总是很容易地开始一段友谊,但是很快,他的玩伴又换成了另一个。相比较于频繁地更换朋友,能有一两个稳定的、能维持长久的友谊的朋友,更能给予孩子社交需求的支持。

【家长该怎么做】

相信孩子

如果不是孩子主动提出,作为家长还是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地体验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这个过程。特别是 3 岁以前的孩子,社交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更喜欢留在成人身边,并寻求身体上的亲近。我们也不要过度地担心,我们要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信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吸引到跟他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打开友谊大门最好的敲门砖,引导孩子培养一个感兴趣的项目:足球、棒球、游泳、读书、绘画、音乐等,兴趣会让害羞的孩子增加和同龄人接触的机会,会帮助他进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增加他遇到合适的交友对象的概率,这都有益于孩子自己结交到朋友。

家长要靠后

在帮助孩子社交行为上,我主张家长退后一步,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虽然我们可以为孩子组织聚会、要求孩子去参加活动、举办一些尴尬的聚会来强迫孩子急交朋友,但我认为,这些做法都让孩子处于被动的位置,有越俎代庖的意味。

靠后不代表不管,我们仍然要关注孩子的动向,比如,通过抓住去学校的机会,跟老师了解下孩子的交友情况,如果孩子周末或者假期总是待在家里,我们要了解下他是不是被同学排斥在外,还是他只是内向的一族,想自己一人待在家里而已。

接纳孩子的变数

对那些频繁更换朋友的孩子来说,我们也不要太担心,孩子本来就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当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当孩子有了新的兴趣爱好,当孩子离开了原来的兴趣班,他的交友圈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要逐渐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只是泛泛之交,鼓励孩子建立持久的友谊关系。

不要为了友谊而友谊

人是群居属性的,孩子本能地希望被接纳,和谐地与人相处。但是如果孩子为了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过于妥协和压抑自己的个性,这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敏感的,他们渴望被关心、被关注。如果恰好你的孩子是这样的,作为家长也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让孩子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在犯错,不断地被给予谅解,让孩子内心中充满自卑感,从而将家庭中的关系模式带入社交环境中,让他与同伴接触的时候也主动放弃自己的立场,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需求。如果是这样,家长需要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方法,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9Xn5LCnw4mNBKLqIIY8pws9J0ciIYOyO14+n70/ePJP/oGtX469182cu5qQkc5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