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霸凌:欺凌与被欺凌同样值得关注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 1975 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 12 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其实随着时间的沉淀,往事虽然过去了,而你心里的那道门槛依然没有跨过去。

——小说《追风筝的人》对主人公阿米尔面对好友阿桑被欺凌的心理描述

“我刚转学,没有人认识我,也没有人喜欢我,他们嘲笑我的头发,嘲笑我的口音,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仅有 10 岁的女孩,遭受校园欺凌,直到她 45 岁的时候,才肯直视自己这段不堪的回忆。

——某新闻网站

孩子之间不应有的过激行为称为欺凌,不只包括身体上的侵犯,还有精神上的贬低、语言上的威胁、嘲笑都构成了欺凌。欺凌的行为通常反复出现,对孩子的心灵和身体伤害极大,有的时候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终身影响。

【孩子欺凌行为的心理解读】

欺凌离我们孩子并不遥远

欺凌、被欺凌,在孩子童年期就发生得比较频繁。孩子被欺凌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对他们的身体上、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影响。被欺凌的孩子会容易形成退缩、害羞的性格,会缺乏安全感;他们可能会经常头疼、胃疼,甚至会失眠、做噩梦;他们可能会丧失专注力、丧失自信,甚至会导致自杀。即便是旁观者,都会有被伤害和害怕被伤害的感触。

欺凌离我们的孩子并不遥远。美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15000 人,2001 年):17%的学生在学校期间被欺负过,19%的学生在学校欺负过别人。最频繁的年龄是在青少年早期(6-8年级,即 12~14 岁)。在我们国家,有 20%~ 50%的中学生曾遭校园霸凌。世界卫生组织对欧洲、北美等 42 个国家开展学龄儿童行为调查,曾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约 30%,曾霸凌其他同学的孩子约 24%。

为什么最善良、天真无邪的孩子,却成为另一个孩子心底久久挥之不去的梦魇?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高攻击型的孩子最有可能来自一个暴力家庭,或者在家庭中被忽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一位教育学教授指出。霸凌行为是习得的,在家庭中,父母之间频繁的冲突和攻击,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吵架会使儿童心里难受。而且家庭中的持续争吵,会让孩子和同伴的关系变得敌对和富有攻击性。

当孩子从家庭到了学校(社会),家庭带给他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时,孩子攻击他人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同时,暴力的家庭,通过暴力行为完成家庭的权力分配,这让孩子了解到可以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因此,孩子会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利用这样的行为让别人服从于自己,达到自己的目的,感受到他人屈服带给自己的权利感。

在家庭中缺失关爱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霸凌行为。如果父母总是冷漠的,采用斥责、惩罚、家长制,甚至体罚来对待孩子,这会极度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内心深处长期处于自卑、压抑的状态。这些得不到关怀的儿童,会将内心积压的痛苦转嫁给他人,用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他在泄愤的同时,更渴望的是得到他人的关注,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教师的影响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在学校期间,会把教师当作权威,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教师的管理方式也会对霸凌行为有影响。另外,如果在班级内发生了霸凌行为,教师没有制止和干涉,任其发展,或者不闻不问,这会让学生收到错误的信号,认为这是可以的、被允许的,这会让学生的价值观错乱,更会增加霸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受欢迎的利诱

受欢迎的儿童反而会发起更多的争斗,更具有破坏性。我们很难将受欢迎的孩子和霸凌联系到一起,但是,根据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受欢迎性和攻击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受欢迎的孩子一般是具有魅力的,他们有更好的社交技能,这些孩子们拥有很多孩子期待的东西,他们也被更多人接纳,拥有较高的地位,这让他们随时可以采用排挤、威胁或者忽视、散布谣言等形式,来攻击其他孩子,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受欢迎。

这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层面。比如,很多学习好的孩子,赢得了更多的老师的关注和赞许;在班级里担任班级干部,拥有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但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好孩子利他主义能力的培养,更让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同学,避免学习好的孩子对学习稍差或者在班级比较调皮的孩子的排挤和冷落。

生物的本能

奥地利心理学家康罗·洛伦兹曾在他的书中《攻击与人性》提出:“攻击性是动物的本能,而人也是动物,一开始也是要遵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孩子刚出生时就和动物一样,在接受教育前,他们的世界其实就相当于是弱肉强食,他们对弱者不屑,并愿意依附强者。”所以对儿童来说,教育特别是家庭的教育格外重要。

网络霸凌影响更为广泛

网络霸凌已经成为校园霸凌的一种新的模式。由于网络的流传性,让校园霸凌事件传播得更广,会被更多的人看到,带给欺凌者更膨胀的虚荣感,同时也带给被欺凌者更大的伤害。现实生活中的欺凌有时候还会跟网络欺凌同时存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手机,他们会将看到的内容随时传播到网上,或者继续在网上实施威胁、恐吓、散布。这无疑会对被欺凌者带来双重的伤害。

缺乏共情能力

对于霸凌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往往是扭曲的,缺乏共情能力。他们看到那些被霸凌的孩子表现出痛苦、难过甚至是绝望时,并没有让他们产生共情,没有体会到被霸凌孩子的痛苦感受,反而产生了一种快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让他们觉得好极了,即便他们可能会面对惩罚和指责,但是他们乐此不疲。而他们之所以变得如此冷漠和扭曲,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家庭让他们共情的能力被压抑,甚至是被挫伤。

【家长该怎么做】

不要让孩子形成习惯性攻击

小朋友在 9 岁以前的打打闹闹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9岁之前不存在霸凌现象,因为小于 9 岁的儿童经常不能区分什么是欺负,什么是一般的争斗。但是如果他们的欺负行为不断地被强化,而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就很容易成为习惯性欺负者,甚至带到成年。所以,在孩子低龄期间,就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上一节有详细的讲解),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道德行为。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方法习得的。当幼年的孩子(9 岁前)出现打打闹闹的行为时,家长就有一个帮助孩子提高共情能力的机会,例如,当孩子看到邻居孩子被欺负的场景时,家长可以询问如果自己是那个被欺负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类问题,有助于唤起儿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环境

对于霸凌这种习得性行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让这种行为的种子得到有益于其生长的环境。

如果是家长,那么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可以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共情的能力,也避免了模仿学习攻击行为。

如果是学校,班级里要建立一种正向积极的道德行为环境,让同学们可以共同抵抗霸凌行为,帮助被霸凌者。

帮助霸凌者

更多的霸凌者也是被霸凌者,他们或是在家里被施暴,或者是被忽视,或者是多次目睹施暴场景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和释放内心的压力,不懂得如何去传递自己的情感,也不懂得如何积极地社交。他们往往是自卑的,却又显得霸气十足,甚至他们内心是极度脆弱的,只不过是用一层厚厚的霸气的铠甲,将自己的内心包裹。所以,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孩子,给予他们专业的心理帮助渠道。例如心理治疗、行为纠正等,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指导。 OAHtXFfHUrDufjEUx+RIx5t8pKDtb6v/5o1ChvjstebnWNKfsiJSHCcT1vDY8f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