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礼貌:帮孩子学会共情

小琪是一个 5 岁的小朋友。他妈妈最苦恼的事情是他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喜欢乱翻东西。特别是在别人家的时候,每次都弄得很尴尬。

小蕊是一个 8 岁的小女孩,她在学校里特别有礼貌,同学、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可是她的妈妈却很苦恼。

“她经常在家里指挥我们,对我俩(小蕊的父母)呼来喝去,也从不考虑家里人的感受。”她妈妈说起这事儿很无奈。

类似这样的话题经常可以听到: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教养了!我跟他说话他连眼睛都不抬,就一直看着手机!”

“家长惯的!”

“一家一个闹的吧?”

“生活条件太好了,把老祖宗的规矩都给忘咯……”

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要打招呼,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在公共场合乱涂乱画,跟人交流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遇到长辈要称您,收到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要离开了说再见……这是笔者小时候家长的教诲,现在这些礼貌还有人教吗?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每天的注意力都在电子产品上,他们没有机会去学习如何有礼貌地交流与社交。而事实上,我们的家长也在给孩子提供‘榜样’,家长也是一分钟都等不了地在玩手机。”——一项 2014 年的调查,有 75%的家庭在吃饭的时候,都会各自玩着自己的手机,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整顿饭都在玩手机。

国外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是:你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以往更有礼貌了,更无礼了,还是跟以前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如他们那个年代更有礼貌。

礼貌、教养都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规范,因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不同而不同。

例如,在我国,孩子直呼长辈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北美,很多家长却鼓励孩子这样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平等地跟孩子相处。

【孩子对他人无礼行为的心理解读】

礼貌行为并非与生俱来

很多心理学的观点都指出婴儿是不存在道德规范的。精神分析学派说婴儿缺乏道德化的自我,直到 3 岁后才开始逐渐发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5 岁之前的儿童都处于前道德时期,随后才逐渐形成道德意识。科尔伯格又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完善了道德发展论,他更强调文化、习俗在道德中的分量。虽然孩子礼貌行为跟随其道德意识的发展而发展,但儿童在婴儿期(12~18个月)就会表现出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礼貌行为的早期表现),例如分享玩具,帮助父母做家务。这个时期的孩子可以从父母的情绪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数行为还是没有意识的,而 18 个月以后,孩子会逐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也是一个好的时机去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礼貌的行为,什么不是。

礼貌行为如何产生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们认为道德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是相同的,都是强化惩罚和观察学习。也就是说,孩子礼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个体所在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而且所谓的道德正确与否与发生礼貌行为所在的情境密切相关。例如,年轻人如果不给年长的人让座会被视为不礼貌,但如果年轻人正在生病,那么没有让座的行为就会被认为合情合理。

关于观察学习

对幼儿来说,他们像一个吸水的海绵,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他们观察到的一切,特别是他们的抚养者。所以当孩子对手机产生莫大的兴趣时,家长不妨回忆下自己是不是在陪伴孩子时,经常拿着手机玩。

很多孩子的不礼貌行为来自家长。他们在家庭环境里学习着父母的一言一行。

关于强化惩罚

礼貌行为与其他行为类似,如果不断地强化,该行为的出现频率将会增加。如果是正向强化,孩子的行为会不断地朝着积极的行为方式发展,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进行指责,则同样构成强化——对孩子不好行为的强化,孩子会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幼儿的自控能力不强,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孩子,不断地强化好的道德行为,这样孩子也会朝着好的道德方向发展。

例如,孩子与小朋友分享了玩具,父母需要立刻对这个行为表示出赞赏,这就形成了一次正向强化,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满足父母期待的,是对的。

当孩子抢了小朋友的玩具,父母此时指责,只会再次对“抢”这个行为强化,正确的做法可以是把孩子抢到玩具还给小朋友,并告诉孩子对的方式:如果想拿别人手中的玩具,需要说能让我玩一下玩具吗?谢谢。

关于合理的要求

父母可以用温和的、包容的态度给孩子明确的、合理的要求,例如,想要拿别人手里的东西时,要先询问;别人给东西之后要说谢谢……孩子有很强的欲望去满足父母所提出的要求,经过不断的行为肯定,即当孩子说出谢谢时,给予肯定的赞赏,孩子很快就可以达到父母的要求,形成父母期待的礼貌行为规范。

权威在礼貌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当孩子在他律道德期(5~10 岁)时,孩子的道德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会听从权威,权威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这个时候,父母、老师、警察等都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如果这个时候,权威人士可以明确地给予儿童好的行为榜样,儿童是很愿意效仿学习的。甚至是孩子里年龄大的那个,如果哥哥(姐姐)做出了分享的行为,弟弟(妹妹)就会学到。

儿童 10 岁以后,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他们会开始质疑他们曾经顺从的规则,也会不断地产生自己判断行为礼貌与否的标准。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逐渐进入青春期,在青春期的这段时间里,他们自主意识开始增强,会对由别人的规则提出质疑,或者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这会让家长觉得孩子开始变得没礼貌了。实际上,在家长感觉到孩子不顺从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孩子开始长大了,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孩子开始学着自己思考,将之前十年不断地学习、已经内化的行为规则重新分析整合,最终形成自己认可的行为规范,并持续下去。

自尊会帮助孩子形成好的礼貌行为

孩子在道德意识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尊,大概在 4~5岁(有的孩子会更早)他们就已经建立起自尊了。

自尊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孩子会对自己多个角度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形成总的自我评价。自尊是一个人前进的强大动力,会帮助人进行自我矫正,朝着自己满意的方向发展。有心理学家指出,人都有一种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自我形象的需要,这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力量。所以自尊会帮助孩子逐渐朝着好的礼貌行为发展。

我们要帮助孩子获得自尊感,或者说让孩子成为具有较高自尊的人,即对自己感到满意,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希望克服,对自己性格和能力都感到满意。

礼貌的行为习惯是持续一生的进修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对于礼貌的评定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礼貌的行为规则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例如,科技无处不在的当下,如何在虚拟世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所以,对于孩子礼貌、行为举止的引导,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静下心来循序渐进。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很快地掌握社交规则——比如“见到认识的人打招呼,要有所回应”这个礼貌行为,对于容易型孩子(适应性较强的孩子),可能一次就可以掌握,而对于迟缓型气质的孩子(对于变动会有抵制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次数、更多的时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做好榜样示范。余下的时期,就交给时间,让孩子顺从他们的意识发展。 nMmSZyi2956zdMUnvG6BJq60EGP4yHo3lnD4hKtIQUnfQEIlvYGmlvkbbj0Txt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