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打架: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分水岭

小震今天在幼儿园打架了,原因是另一个小朋友先打了他,他还手的时候被老师看到了。

妈妈虽然批评了小震,但是心里也犯着嘀咕:

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打,到底该怎么办?

跑开?会不会让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欺负?

打回去?会不会以后成了小霸王?

告诉老师?会不会让孩子被小朋友排斥?

像小震妈妈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三天两头在幼儿园制造问题,有时是被人打,有时是打别人,孩子这样的行为怎样引导才好呢?

【孩子打架行为的心理解读】

遗传因素对孩子攻击行为的影响

正如上一章所谈到的,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睾丸素)水平要高,这是导致男孩比女孩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上都略胜一筹。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通过对 555 对双胞胎进行跟踪和分析,他们发现 6 岁以前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在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会减少,而 6~12 岁时孩子行为变化是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

需求没有被满足

幼儿期间出现的攻击行为,大多数是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婴儿期孩子缺乏道德化的本能,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冲动行事。直到自我出现后,儿童才能够对自己的善良行为感到自豪,对自己的违反道德的行为感到愧疚。

婴儿在 1 岁左右会出现彼此争夺玩具的冲突行为,这是攻击行为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冲突只增不减,但是早期的冲突行为,不一定会发展成为未来的攻击行为。父母的解决策略却对未来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当成人可以友善地化解冲突时,儿童会效仿父母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在以后面对冲突时,做得更好。

家庭环境对孩子攻击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比中产阶级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和更高水平的犯罪率。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用体罚来压制孩子的攻击和反抗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孩子的攻击行为提供了榜样。低收入家庭的父母也更倾向于用攻击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并鼓励孩子在面对同伴的侵犯时,采用同样的办法。

心理学家帕特森提出了强制性家庭环境的概念,他指出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大部分交往都围绕着一方如何试图制止另一个成员对自己的挑衅。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有亲切的交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互相争吵或者挑衅,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电视、互联网、游戏暴力对孩子攻击性人格的影响

父母会利用现代科技来限制孩子观看到暴力内容,很多手机、电视都有相关的配套软件。但是还有一类暴力内容是容易被父母忽略的:被孩子们喜欢的英雄角色类的游戏或者电视节目。父母恐怕不相信,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有将近 40%是由孩子们喜欢的英雄角色做出来的。孩子们在观看这些喜欢的英雄人物后,他们记住的往往不是那些搞笑的温和的生活场面,而是“战斗”。

同样,电子游戏是当下难以避免的儿童娱乐项目之一。电子游戏中更充满了各类暴力、打斗、攻击取胜的游戏内容,更容易帮助孩子养成攻击习惯。特别是游戏的形式,儿童会不自主地开始设计、实现攻击行为来获取最后的胜利,在获得成功后,他们整个的攻击行为再次被强化,相对于电视节目,游戏的教唆作用更明显。

攻击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每个社会都有一系列的情绪表达规则,攻击也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儿童在 2~7 个月开始出现愤怒、悲伤、快乐等情绪,到 18~24 个月时才能够开始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如何表达情绪、如何用沟通的形式来处理冲突,学会自己疏导自己的攻击冲动,所以孩子在 2~4 岁会出现一个攻击高发期,随后会越来越少,只有少部分的儿童会形成习惯性攻击。据统计,学前期攻击性较高的男生到了青春期,只有八分之一还具有很高的攻击性。

【家长该怎么做】

尽管说服引导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实际上,没有一种教养方式会对所有儿童都起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能够适合儿童行为和其他特质的方式。

建立和谐的环境

对于 5 岁前的幼儿,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对道德的认知并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利他主义品质,即分享行为只有在成人教育或者同伴主动提出要求的时候才会发生。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孩子们,避免他们出现攻击行为的最好方式是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并有足够的食物、玩具等,这能有效回避他们因为需求不被满足而产生的攻击行为。同时也尽量回避他们接受攻击行为内容的刺激:电视节目、动画片、攻击性玩具等。

利用正面强化来鼓励孩子

鼓励采用正面强化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正向积极的行为方式。当孩子出现争抢、打闹、攻击等行为时,除非是非常严重的行为,家长可以采用尽量忽略的方式,而当孩子出现合作、分享等积极的解决方式时,家长要表现出积极、正向赞美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强化。这对减少孩子希望用攻击来引起家长关注的攻击行为很有效。孩子们很快就会了解怎样做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尽量保持平静和耐心

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家长的行为举止和态度,特别是在他们想要发泄情绪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孩子一个引导。我们要尽量保持平静并客观地帮助孩子看到他的愤怒情绪,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正处于生气状态,帮助孩子学习了解自己的情绪,告诉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同理心,学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放下自己的情绪会轻松很多。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反应态度,如果家长表现得过于激动,或者过于强硬地指责孩子,实际上对孩子的行为是再一次的强化。孩子在被责骂的同时,也学会了责骂的处理方式。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模式,会无形中被孩子学习、消化,最后内化成孩子的社会交往模式。

各打五十大板

我们可以耐心地去听孩子们说完相互指责的话,但是不要让自己陷入分辨是非、到底是谁对谁错的泥潭里,不要把自己当成裁判员。最好的方式就是:各打五十大板——相同的惩罚,给到每个参与者。这会让孩子们知道,无论开始的原因是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彼此攻击,各打五十大板的惩罚方式就是告诉他们这次战斗没有获胜方,每个人都要为这次争夺付出被惩罚的代价。

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告诉孩子家庭对他的行为要求的底线,底线是不可以随便逾越的。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在他们违反规则时他们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他们的攻击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和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当然,这些都需要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来完成,如果孩子已经处于攻击边缘的情绪状态中,我们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先平静下来,或者带他离开事发现场。 cFcESXJpgfWVsheGQ3NQ8owKMkdGjOaRkmdSHFgOgP+jWh4JzJqWGnVON1Unx42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