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暴发,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学相继放假,学生在家利用互联网完成教学内容;各国饭店、商场纷纷关闭,人们利用互联网点餐、购物,在家享用美食、购买刚需产品;为了让人们待在家里,各大媒体公司开放媒体资源,人们可以待在家中看电影、最新的视频、明星直播;互联网医疗对疫情实时监控;互联网办公……一场疫情让互联网的优势展示得淋漓尽致:高速的信息传播、打破地域的限制、低廉的价格,互联网被推到了浪潮之巅。互联网的存在及其势不可挡的势头,使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互联网对儿童精神、身体健康影响的讨论从未休止过。全球信息共享可以让青少年通过网络抵达世界各地,认知世界;虚拟社交网络,可以让青少年跨越距离和时间,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满足情感需求;高速的网络传输,可以让青少年随时随地调用资源,查找需要的学习内容。网络的私密性,让青少年遇到尴尬的、私密的敏感问题时,可以求助于互联网。
互联网也可能是洪水猛兽,网络暴力、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网络色情也威胁着青少年。研究表明,青少年(12~17 岁)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上网更加普遍,更有上瘾的风险。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存在过度上网的行为,在亚洲,约有 20%的青少年面临网络成瘾问题,其中韩国和中国是最严重的。
2010 年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上花费过多时间的青少年其焦虑和抑郁的水平更高。还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与其他的瘾症类似,会对大脑的容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大脑对情绪的处理和大脑功能产生变化;沉迷网络的程度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会导致家庭互动减少、影响亲密关系,过度地沉迷于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社交关系的青少年,其现实生活关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直觉。自己究竟是谁,该怎样做,能做什么,不断地困扰青少年,让他们不断地去尝试,通过尝试去寻求答案,互联网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
据统计,有 24%的青少年会在上网的时候扮演不同的人,33%的青少年会给别人虚假的注册信息。互联网相对于现实生活,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可以给青少年一个重新构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去尝试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类型的人;互联网提供虚拟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可以在网络游戏中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通过网络获得自我认同感。2004 年的一个研究报告中指出,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变换自己的身份,并以更受欢迎的身份从网络互动游戏角色认同等方式获得更高的自尊。
进入青春期后,性发育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青少年期的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表达性的感觉。不断地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受自己身体和情感上的需求,他们极度渴望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渴望被引导,被关注,却又不愿与家长或者亲密的人提起。互联网作为一个媒介,给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性信息供青少年搜索、学习;形形色色的情感故事给青少年提供了性幻想的素材;隐蔽的交友体验,让青少年完全可以投入地与网络另一端的人探讨性;但同时,互联网也使他们有机会以安全匿名的方式追寻对自己的性认同,避免了真实世界中可能遭到暴露自己的危险。这些都让他们沉迷于这个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
2017 年的一个研究显示,孤独、情感需求缺乏、生活满意度低等心理困扰是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是敏感的,他们渴望被关注的心态比任何一段时期都强。他们如果在现实社会找不到渠道来满足自己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就会倾向于互联网。
相比较现实社会,互联网获取关注更容易,也更刺激。现实社会的社交,需要建立在面对面的基础之上,这对敏感、羞涩、性格孤僻的青春期孩子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外,现实的社交圈子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很难让面临学业的青少年来一次说见就见的友谊会面。而互联网完全没有这样的局限性,手机可以上网以后,青少年上网变得更加便利。学生可以完全隐匿自己的身份利用社交软件交友,可以在虚拟游戏中肆无忌惮地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
青少年渴望成人,独立意识变强,渴望获得自主性,凡事希望自己解决,但又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这个时候,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逃避的温床,在虚幻世界里,他们的情绪可以宣泄,可以暂时遗忘不愉快。
互联网之于青少年,就如一把双刃剑,有有益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不能回避科技带给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不能放弃科技对于青少年发展中占据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青少年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其学习、创造、成长。
英国心理学家马克·格里夫说,首先要尝试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玩游戏是因为自尊心受挫,那么父母应该着手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个体作出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父母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用正向的、积极的话语激励孩子,关注孩子做到的,淡化孩子没做到的。言语说服是加强能力信念的有效手段,所以当孩子在尝试改变时,积极评价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容易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很多孩子最开始都是因为无聊而频繁地上网,每个人都有惯性,孩子习惯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就会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沉溺于其中的时候,犹如深陷沼泽很难脱身,需要家长等外在力量的帮助。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带孩子一起出门,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与现实的朋友见面,尽量帮助孩子丰富他的生活,培养孩子其他的爱好,逐渐帮助孩子从虚拟世界走出来。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就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的判断,增强其自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完成类似的行为操作。父母可以邀请有这方面经历的孩子,与孩子一起交流,分享心得,引导孩子从互联网世界走出来。
也可以邀请孩子比较信服的长辈,多与孩子探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区别和联系,帮助孩子分清楚现实与虚拟世界。
家长应该了解,如果孩子沉溺于网络,孩子可能已经有潜在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青少年自我认同感低,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如果孩子的抑郁情绪很明显,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防止情态恶化。
除了对孩子衣食住行的照顾,精神上的关爱对孩子更为重要。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家长要多投其所好,多与孩子交流他们感兴趣的事,让孩子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