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朋友有自言自语的习惯,特别是 2~3 岁的宝宝,有的时候,孩子说的内容有逻辑、有情节,甚至具有连贯性,家长能听懂;有的时候孩子用的是自己的语言,咿咿呀呀地完全摸不到任何规律,弄得家长一头雾水。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会逐渐消失,有的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以后还会有类似的行为。这种行为举止更常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家中的第一个孩子。
有的父母很担心,觉得孩子出现了幻觉,是不是精神有毛病;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想象的内容很惊讶,不知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的家长会打断自言自语的孩子或者尝试纠正孩子的行为。
孩子真的是生病了吗?面对这样的行为,家长是该袖手旁观,还是要做一些事情来帮助孩子从虚幻的世界中走出来?这是本章我们需要一并探讨的。
小朋友自言自语的行为并不都是正常的,需要家长在医生的配合下加以区分。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脑部发育障碍,带有言语、情绪表达困难和社交互动障碍。这类儿童由于存在社交互动障碍、沟通能力障碍,常常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在家长跟其互动的时候,会出现不回应或者回应很少的情况;有的说话缺乏逻辑,音调怪异;有的还会出现假想朋友;有的会出现异常暴躁的情绪。这类儿童的自言自语症状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的,只会越来越重。
我们如果观察两三岁的孩子,会发现他很喜欢边玩边对自己说话,或者重复爸爸妈妈跟他说的话。
例如,他要坐下的时候,他会边坐边说:“宝宝坐。”要是在吃饭的时候,妈妈说:“宝宝吃饭吧。”他也会自言自语地跟一句:“宝宝吃饭吧。”妈妈跟他说:“宝宝快睡觉吧。”他也会自己跟一句:“宝宝快睡觉吧。”有的时候妈妈觉得孩子在故意捣乱,或者仅仅觉得宝宝好可爱,就一笑而过了,殊不知孩子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时期:语言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孩子会在某一个短暂的时间段内对环境中的某一个部分表现出强烈而持续的兴趣,在此期间,孩子会乐此不疲地大量地重复同样的活动,直到熟练掌握。0~6 岁正是孩子对语言敏感的时期,也是孩子语言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孩子 2 岁前,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是非常模糊的,是对听敏感。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突然话多了,甚至出现爆炸式增长,这是因为孩子到了语言的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的孩子有时候喜欢自言自语,有时候喜欢不断地重复家长说的话,有时候还会突然说一些“脏话”,这是因为,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语言并不是沟通的工具,是他正在通过“听”把外部接收到的语言,练习转化为内部语言的一个过程。这是孩子学习语言的一个过程,也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不仅是儿童,就连青少年、成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喜欢自言自语。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遇到精彩的进球场景时,会不由自主地大喊:太棒了!这是一种对情绪的宣泄。
我们在尝试一个流程比较烦琐的工作时,例如,做烘焙过程中,我们在仔细核对每一个配料时,会不自主地念一个核对一个。这个时候,自言自语可以帮助我们更集中精力、更仔细地做事。
我们在看书或者背单词时,会自顾自地读起来,这也是一种自言自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加里·卢普阳还得出过结论:自言自语对人的记忆产生影响——语言可以帮助记忆。同时,自言自语对练习语言和演讲都非常有帮助,不断地念是一种肌肉记忆,就像练钢琴一样,反复的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达到脱口而出的状态。
有趣的实验:在最近的实验心理学季刊里,曾发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一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家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自言自语有助于寻找特定的对象。例如,你在超市里,如果你想寻找番茄酱,反复地重复番茄酱的实验组,要比心中默念番茄酱的实验组先找到目标物体。
看来自言自语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有乐趣的行为,不光是小孩子,我们也不妨偶尔试试吧!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自言自语的情况,需要先去医院,确定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如果是自闭症,需要积极地跟医生沟通,为孩子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当然,这不属于本书探讨的心理学范畴。
电影《头脑特工队》里的小女孩莱莉有一个幻想的伙伴(imaginary friend)——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冰棒(bingbong),陪伴她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随着莱莉的长大,它被逐渐封存在小女孩的长期记忆区(潜意识)里。
孩子幻想出来一个伙伴,它可能存在实体——一个一直放在枕边的小熊,一个毯子,一盆花,孩子时不时地会跟它说说话,讲讲自己的心事;它也可能是完全幻想出来的,不存在的一个角色,类似于电影里的粉色大象冰棒,它只存在于孩子的头脑里,孩子会把它当作自己的伙伴,就会出现我们家长观察到的现象:看见孩子对着空气自言自语。这些类似的行为,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假想伙伴。
假想伙伴(imaginary friends, pretend friends, invisible friends),即年幼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学前或者学龄儿童),存在一个幻想中的朋友,他经常跟它对话、幻想一些冒险行为,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有的家长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太孤独了,才会产生这种幻想,实际并非如此。美国心理学研究者曾对 152 个学前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并得出结论:约有 65%的孩子在 7 岁左右的时候曾出现过假想伙伴,甚至有的青少年也仍然存在假想伙伴。虽然这个假想的伙伴非常真实,但是孩子们通常都知道他们虚构的朋友并不是真实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假想伙伴会被孩子遗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把人的一生的人格成长分为 8 个发展阶段,在学前期(4~7 岁)、学龄期(7~12 岁)是最常出现假想伙伴的时期。其中,学前期又被称为游戏期,是指游戏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假想伙伴就是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游戏形式。有研究显示,假想伙伴是儿童的一种心理需求,通过假想伙伴,可以帮助孩子不断地运用其想象力,促进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并在不断地与假想伙伴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区分“自我”和“他人”,从而不断地将“自我”分化出来,形成独立自主意识。同时,孩子在跟幻想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会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也帮助即将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增加其社会生存力。
对于孩子假想伙伴的行为,家长不必紧张和焦虑,更无须干涉,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自然的成长过程,孩子自己乐在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分清现实的朋友和假想的伙伴,自然而然地就会放下假想朋友,更热衷于跟现实中的小朋友相处了。
但有的孩子会利用假想伙伴来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误行为,或者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来让想象的朋友承担,例如,明明是孩子自己想吃冰淇淋,他却说是他的好朋友想吃。这时候家长很容易认为是孩子故意说谎,批评孩子。其实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更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害怕犯错,选择了用假想伙伴当“替罪羊”的方式,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如果是这样,家长可以利用假想伙伴,来帮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例如家长可以说:没问题,如果你也想吃,你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再给你准备一个。这样孩子就知道,他是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的,他的需求是可以通过表达而被满足的。
美国心理学博士泰勒·M曾指出:别看孩子们跟他的假想伙伴相处得那么亲密,他们可以分清哪个朋友是虚构的,他们也知道可以跟什么人提起他的这个假想朋友。
一般孩子在 6 岁以后,可以清楚地区分现实和幻想的朋友,但仍然存在部分孩子无法区分现实和虚幻,这时候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孩子可能是有病理问题。
正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每天都在享受语言带给他的乐趣。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静下心来,接纳孩子的不断重复,甚至是偶尔的脏话。如果强加阻止或者批评孩子,一方面可能是在强化孩子的行为,另一方面孩子也没有办法理解家长批评自己的原因。
孩子在不断地自言自语或者在重复家长的话,还有一种渴望得到关注的心态。所以家长可以多跟孩子说话,让他感觉到自己被关注,感觉到家长的鼓励。同时,孩子这个时期喜欢看成年人说话,喜欢自己尝试说话,所以家长应多跟孩子交流,或者借助绘本、图书,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语言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