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最小的变态“杀人魔”
——玛丽·贝尔

1968 年 5 月,在一间废弃的空房中,一群孩子发现 4 岁的小男孩马丁·布朗直挺挺地躺在地板上。本来,大家以为他是在玩“装死”的游戏。可走近一看,从他的嘴里不断地流出血液,孩子们顿时吓得“哇哇”乱叫。随后,闻讯而来的大人们立刻报了警。

当警方介入调查时发现,一个 11 岁的女孩玛丽·贝尔似乎与此案有重大的嫌疑。起初,警方不敢相信这起幼童凶杀案会与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有关。可是,玛丽·贝尔的种种怪异言行却让警方难以置信。

在小男孩马丁·布朗遇害当天,当很多孩子都逃离案发现场时,玛丽·贝尔却带着朋友诺尔玛·贝尔来到现场,并声称要让诺尔玛看看马丁的尸体。然后,她带着诺尔玛向小马丁的阿姨报告他的死讯,并向她描述马丁的死状。不仅如此,她还不断地用言语来刺激马丁的阿姨。比如,“马丁死了你感到难过吗”“你有没有为马丁流过泪”等。

问完这些话后,她们两个还对着马丁的阿姨笑个不停。马丁的阿姨很生气,将她们两个赶走了,以为她们只是故意搞恶作剧。

玛丽对小马丁的母亲也是如此。在马丁遇害几天后,她敲响了马丁家的门,微笑着问马丁的母亲马丁在不在,她想要找马丁。马丁的母亲非常悲伤地告诉她,马丁去世了。没想到,玛丽听后,坏笑着说:“我知道他已经死了,我只是来看看躺在棺材中的马丁。”马丁的母亲非常愤怒,立刻将她赶了出去。

在小马丁遇害后没多久,玛丽·贝尔为了庆祝自己 11 岁的生日,潜入并破坏了一家托儿所,并与诺尔玛·贝尔在那里留下了匿名纸条,声称是她们杀死了马丁·布朗。不仅如此,在玛丽的画图课上,她还在作业本上画了一个小男孩躺倒的姿势,其姿势与小马丁遇害的姿势一模一样。另外,她还在小男孩附近画了一个药瓶,上面写着“药片”二字。同时,图画上的作文还写了与马丁遇害类似的事情。可老师并没有在意,以为是玛丽取材于马丁·布朗的死讯报道。

即使警方对玛丽·贝尔有所怀疑,但由于没有可靠的证据,再加上她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虽然言行怪异,但警方也没有将她与凶杀案联系在一起。可没过多久,又一起幼童凶杀案发生了,这让警方不得不对玛丽·贝尔格外注意。

1968 年 7 月 31 日,在马丁·布朗遇害的两个月后,一个名叫拜恩·豪的3 岁小男孩失踪了。14 岁的姐姐帕特在家门口寻找拜恩时,遇到了玛丽和诺尔玛。当她们听闻帕特在找弟弟时,就热心地声称要帮她一起寻找。

当她们将帕特带到一块废弃地带时,帕特不由得心惊起来,因为前段时间发生的幼童凶杀案就在这附近。非常害怕的她不敢再往前走,虽然玛丽声称,拜恩有可能就在那附近,但帕特还是跑回家了。

随后,拜恩的家人报了案。当天夜里 11 点,警方在玛丽曾经带帕特去过的地方发现了拜恩的尸体。他的嘴唇呈现青色,脖颈处有明显的伤痕,表明他是被人勒死的。另外,他的身上还有很多割痕,其小腹上被刀片刻了一个字母“M”。在尸体的附近,还有一把坏掉的剪刀。经勘查发现,孩子头上的一小撮头发就是用这把剪刀剪断的。

法医经过进一步鉴定发现,拜恩小腹上的字母“M”是在他死后刻上去的。从伤口的伤痕来看,凶手最初似乎想刻一个“N”,可后来又将其改成了“M”。

随后,警方开始深入调查拜恩遇害的案件,詹姆森·多布森是这起案件的负责人。当他们对当地 1000 个孩子进行调查时,并没有获得有用的线索,只有两个孩子声称诺尔玛看起来很奇怪。当詹姆森与其接触时,发现诺尔玛一直微笑,并没有向警方提供可用的信息。

紧接着,詹姆森又带人去玛丽·贝尔家调查。可当詹姆森刚走进她家的房间时,就感到非常压抑和沉闷。房间内的环境死寂而阴暗,让人感觉相当怪异,没有任何声音,只有寥寥无几而且破旧不堪的家具。虽然外面阳光明媚,可是房间里却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让人喘不过气来。

当詹姆斯与玛丽接触时,发现她在躲避和欺骗自己。她声称自己在拜恩遇害当天有其他事情,可她编造的内容却不能自圆其说,中间出现很多漏洞。这让詹姆斯对眼前的女孩感到很诧异,幼小的年纪却被谎言包围着。

而在拜恩葬礼的当天,詹姆森发现玛丽站在他家门口,一边大笑,一边搓着双手。这让詹姆森感到毛骨悚然,认为自己似乎需要对她采取行动了,否则她肯定会杀害更多的幼童。

而让人诧异的是,在小拜恩遇害前,玛丽曾上门找过他的家人,声称要告诉他们一个大秘密——诺尔玛要杀死拜恩。同时,她还向拜恩的家人演示诺尔玛打算如何杀死拜恩:她抓住自己的喉咙,吐出舌头,装作窒息身亡的样子。不久,拜恩真的被人勒死了。

不久,诺尔玛向警方告发:玛丽曾告诉她是如何杀死拜恩的,还带她去看拜恩的尸体。事后,玛丽还让她保守秘密,不许告诉任何人。于是,警方立刻抓捕了玛丽。当警方给玛丽戴上手铐时,她起初有点惊慌失措,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她否认自己杀死了拜恩。

于是,警方故意套玛丽的口风,对她说曾有人看见她出现在拜恩遇害的案发现场。玛丽立刻称,那个人需要很好的视力才行。警察听出这个破绽立刻追问,为什么非要有好的视力呢?玛丽立刻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她对着警察眨了眨眼说,因为只有视力非常好,才能看清当时不在场的人。警方不禁对眼前这个十来岁女孩的狡猾和聪明感到惊讶,她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玛丽声称,当天,她与诺尔玛、拜恩在废弃空房子附近玩耍。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儿,诺尔玛与拜恩打了起来。诺尔玛失控般地掐住拜恩的脖子,还扯着他的头发往墙上撞。她试图去劝阻诺尔玛,可诺尔玛却对她大吼大叫。随后,拜恩的脸逐渐发青、发黑。

事后,诺尔玛还威胁她,不许将这件事说出去,否则她也会落得拜恩的下场。而且诺尔玛还对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杀人,但不会是最后一次。后来,她与诺尔玛帮忙找拜恩时,她想要帕特找到弟弟的尸体,但诺尔玛却坚持说拜恩不在那个地方。在拜恩的尸体被发现后,诺尔玛还问她愿不愿意与她一起逃跑。

警方从玛丽的口供中看出,她所说的一部分是真实的,但一部分是她编造出来嫁祸给诺尔玛的。最后,玛丽·贝尔与诺尔玛·贝尔都以谋杀罪被起诉。

在她们被羁押期间,精神医生对玛丽的行为进行鉴定发现,她根本无法理解此次指控对她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她考虑的问题是母亲可能交纳不出罚金,还相信拜恩死去也没有人会想念他,因为他没有父母。

审判的过程中,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奥顿也对玛丽·贝尔的行为和心理做出了分析,虽然他研究过很多精神和心理不正常的孩子,但从来没有见过像玛丽·贝尔这样聪明、控制欲强烈且相当危险的人。她是个聪明、冷酷、复杂的孩子,在审讯中,她如同一个久经法庭的老手,冷静、早熟的行为让陪审团对她产生不了丝毫的怜悯之心。

在他人看来,玛丽有可能患有精神错乱症,因为她做事冲动并且不考虑后果。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会表现出懊悔、焦虑以及流泪。她对案件漠不关心,她的愤怒仅仅是因为她被拘留。从拜恩被杀的迹象来看,玛丽似乎没有得到满足,她的暴力倾向依然存在。如果她没有被抓住的话,长大后会变得更加残忍,有可能成为让人闻风丧胆的罪犯。

而诺尔玛却与她不同,她在审讯中的种种反应和表现都符合一个年幼孩子的身份:惊慌失措、号啕大哭,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从而博得人们的同情。

最终,法院认为诺尔玛是个受害者,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而玛丽才是个不正常的孩子,是个有攻击性、残忍、没有同情心的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她有着不寻常的智力,而其狡诈程度几乎令人畏惧。

另外,法医报告显示,谋杀拜恩和马丁的是同一个人,因为在他们身上都发现了同一种衣服纤维,而玛丽·贝尔的衣服纤维与被害人身上的纤维完全吻合。

有鉴于此,法院宣告诺尔玛·贝尔无罪,而认定玛丽·贝尔有罪,并判其终身监禁。

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英国,英国媒体对玛丽·贝尔进行大肆报道。渐渐地,人们也了解了有关玛丽的种种遭遇:

当玛丽·贝尔刚刚出生时,迎接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快将这东西从我身边拿走!”当时,她的母亲贝蒂只有 17 岁,尚未结婚,玛丽成了她的负担。后来,贝蒂总是对玛丽施加种种虐待。

在玛丽 1 岁时,曾因为吞下大量的药片而被送到医院。起初,家人以为是她贪吃,将药片当成糖果吃下。可是,医生告知她的家人,这种药片是相当苦的,如若孩子当成糖果吃,吃下第一片就会吐出。另外,玛丽的家人也意识到,这些药片放在她根本无法触及的地方。因此,这并非是一个意外事件。

在玛丽 3 岁时,与玛丽一起玩耍的小孩子曾看到贝蒂给玛丽喂一些粉末,并称那是糖果。最后,玛丽因为吞下大量的粉末而被送到医院。

后来,玛丽的家人才知道,再也不能让玛丽与母亲贝蒂待在一起。此时,贝蒂也被查出患有“幻想性冒险故事作者综合征”,这种病症会让患者的心理发生紊乱,促使患者有意地将他人置于危险之中,从而让自己变得兴奋。这种病症可能是导致她残害女儿的主要原因。

玛丽曾被贝蒂多次送给亲戚或收养者,但都没有成功,因此玛丽很小就养成了孤僻、冷酷的性格。每次母亲打她时,她都不会掉下眼泪。在她 5 岁时,曾目睹自己的一个小伙伴被车撞死的情景,这对她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她的行为变得有些分裂:在幼儿园曾掐住其他孩子的喉咙;曾用玩具打断她叔叔的鼻子。

而在母亲持续的精神和情感折磨下,玛丽还患上了慢性尿床症。因此,玛丽对睡觉产生畏惧感,她害怕自己会将床弄脏。因为她每次尿床时,母亲贝蒂就会羞辱她,将尿液涂在她脸上,并将尿湿的床单拿给邻居们看,甚至将玛丽的头按到尿壶中。

对此,有心理学家分析,母亲对她的种种虐待行为,导致她在长大后变得善于操纵别人,并且想方设法侮辱他人。

在玛丽被拘留时,有个好心的门卫担心年幼的她可能会感到孤单,因此给她找了一只小猫陪伴她。谁知,她却狠狠地掐住猫的脖子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对此,有心理学家认为,玛丽的身上似乎有一种来自天性的残忍,总是欺负和虐待那些比她小的孩子或动物,因为他们无力反抗,让她产生变本加厉的行为。

起初,玛丽·贝尔被关进了教养院。1972 年,在她 16 岁时,被转送到一座成人监狱。1977 年,玛丽从监狱中出逃时与一个男人相识、相爱。不过,没过多久,玛丽就被抓了回去,可那个男人却将他与玛丽的故事卖给了报纸。渐渐地,玛丽在狱中发生了改变,似乎“道德被突然唤醒”,她俨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1980 年 5 月 14 日,23 岁的玛丽出狱了。不久,她怀孕了,法庭允许了她想做母亲的要求。在 1984 年,玛丽将孩子生下。

1992 年,玛丽似乎成了他人眼中的慈爱母亲。可是,由于她的转变速度太快,很多人还是不敢相信:一个儿童杀手会迅速转变成一个慈爱的母亲。虽然她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她的痛苦和愧疚,但依然有人对她的言行有所怀疑。

1998 年,玛丽·贝尔出版了她的自传《听不见的哭声》。这引起了英国民众的不满和批评,认为犯下这种罪恶的人竟然通过贩卖自己的故事敛财。甚至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公开指责玛丽的无耻。虽然她得到一大笔稿费,但这也让她的女儿知道自己的母亲竟是一个声名狼藉的杀人犯。但最终,女儿原谅了玛丽·贝尔。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有话说

有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很多少年儿童罪犯来说,他们大部分是在虐待中长大,并且没有及时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会通过剥夺他人身上自己所不曾拥有的东西获得心理补偿。比如,偷盗或是暴力破坏。

大部分儿童杀手在幼年时期都会因遭受某种形式的创伤和压力而导致心理紊乱和行为失控,外界无法通过惩罚来对他们进行纠正。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犯罪的借口。

对于一些儿童杀手来说,他们之所以会犯下罪行,是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成功保护的机制,是保护不力之下恶性循环的结果。暴力只会产生更多的暴力,那些犯下罪行的年幼孩子并非天生就是罪犯。而上文中的玛丽·贝尔正是如此。 +0A4AK1HyBwouFrbUDsLiDhALf05lWcJ3TmCbTydSBboUVeZr64luO6WAOJBDt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