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一个新的方向

如今关于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的方向。之前的所有研究都是面向成人群体。比如,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和植物时,考虑的都是已成年的类型。同样,对人类的研究也是如此。研究对象始终都是成人,比如,关于社会学领域的道德研究,研究对象一直都是成人。另外一个吸引众多思想家的领域是死亡,因为成人的生命历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关于道德的研究,可以说是在研究成人社交世界的环境和规则。对于爱他人,为了成就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这些确实都是存在的道德观念,但又是比较难的美德。如今,科学家们似乎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开展研究。不仅仅是人类,包括其他的生物,都是如此,不仅研究年幼的个体,同时研究更早的胚胎时期。所以生物学家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胚胎学,转向了更早胚胎期的生物形态。面向更初始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新的哲学,但这种哲学并非是理想主义的,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科学的,因为这是来源于观察的,并不是从思想家的抽象思考中截取出来的。这个哲学的进程伴随着科学家们的发现逐步拓展。

当你进入到胚胎学的起源领域,将会看到在成人的领域并不存在的东西,或者即便存在,也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形态。科学观察揭示了一种与人类之前习惯考虑的不同的生命类型。至此,关于儿童个性的这一新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一种较为平庸的观点认为,儿童的生命进程并不像成人那样趋向死亡,儿童是趋向生命,因为儿童的目标是在实现他的力量和生命的过程中建构成为人。当成人的阶段到来时,儿童便不复存在。因此,儿童的整个生命历程是趋于完美的,是一个获得更伟大成就的进程。即便从这样一种平庸的角度观察,我们也能得知儿童在成长和趋于完美的进程中是非常快乐的。在儿童的生命进程中,他们完成成长的过程,感受到的是快乐和乐趣,而成人的成长通常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儿童成长、趋向生命的过程是逐渐扩展的过程,因为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年龄越大,他将变得越聪明,也越强壮。儿童的成长进程帮助他获得了智慧和体能,而成人却恰恰相反。同样,在儿童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竞争,因为儿童在不得不完成的自己建构成为人的进程中,其他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完成这项工作,换句话讲,没有人能替他成长。

在儿童身边的成人通常是儿童的保护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人类而言,那些更好的社会榜样和灵感通常可以在儿童的世界中被发现。这不是理想的问题,这是现实。这一领域是不一样的,呈现了更好的生命存在,因此很值得去研究。

现在让我们回到儿童生命更早期的阶段,即尚未降生的阶段。即便尚未出生,儿童已经和成人在交流了,因为胚胎期的阶段是在母亲的体内度过的。在孕期之前,来自成人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了最初的细胞。所以,不论是面向人类生命最初形态的研究,还是面向儿童完成成长任务方向的研究,都是朝向成人的。儿童的生命线连接了两代成人的生命。儿童生命的起源,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生命的历程,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与成人联系如此紧密,我们也能受到更多的启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是这么有趣。

两种生命

自然给了儿童独特的保护。他们因爱而降生,是爱的结晶,出生之后,他们也被父母的爱包围着。儿童并非因纷争而降生,这对他是一种保护。自然给予了父母爱孩子的能力,而这种爱并不是虚伪的,或者需要找到执行的理由,就像渴望团结的人总是试图唤起兄弟般的情谊。在儿童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找到应该在成人世界所存在的理想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找到自然产生的自我牺牲的爱。这激发了一个个体对他人的奉献精神,为他人服务的自我奉献。从深层次来说,所有的父母都会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生命。而父母出于本能的奉献带来的是快乐,但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牺牲的样子。比如,人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两个孩子真可怜”,反而会说“这个人有老婆孩子,真幸运!有两个这么可爱的孩子,得有多幸福!”父母对孩子是真切的自我牺牲,但这种牺牲带来的是快乐。这就是生命本身。所以孩子会激发出成人世界的理想状态:放弃,自我牺牲,而这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是在竞争市场中,一个商人所需要的东西非常稀有,他会对他的竞争对手说“拿走,我不需要”吗?但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很饿,却只有一小片面包时,父母会不会跟孩子讲“你吃吧,我不饿”?这种温柔的爱只能在儿童的世界中被发现,这是天生的。所以有两种生命形态,而成人同时拥有这两种。一种生命源于儿童,而另一种生命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较好的生命形式是与儿童相关的,因为在这种生命形式中,最温暖的部分得以发展。

如果研究换成在动物中进行,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两种生命形态的存在,这很神奇!比如,凶猛的野生动物一旦拥有了家庭,就改变了天性。所有人都知道狮子和老虎面对他们的幼崽时是多么温柔,而面对小鹿时又变得多么勇猛。这就好像所有动物有了孩子之后都有了保护的本能。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本能的特殊形式。弱小的动物,比我们人类都胆小,都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一旦他们有了幼崽,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就转变为保护幼崽的本能。许多鸟类也是如此。一旦危险来临,他们的自我保护本能就是立刻飞得远远的,但一旦生了蛋,他们就不会飞走,反而是牢牢地守住它的鸟巢,以防幼鸟受到伤害。有些还会假死,以逃脱猎狗的捕捉,但为了保护躲藏着的幼崽,它们又会故意吸引猎狗的注意。而通常它们避免被捉住时都会飞走。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这些动物身上都可以发现两种本能:一种是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另一种是保护它们幼崽的本能。在众多描述这一现象的书籍中,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认为物种能够得以生存,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源于母爱的本能。确实如此,如果物种仅仅依靠它们自身的“武器”得以生存,那幼崽们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呢?它们还没能拥有自己的“武器”。小老虎还没有牙齿,小鸟还没有羽毛,怎么保护自己呢?

因此,要拯救生命、保障物种生存,首先需要为这些还在成长的幼崽提供保护。

如果生命的存在仅有斗争,那么任何一种物种都会灭亡。因此,物种能够存活的最主要的、真正的原因是成年个体对幼儿的保护。如果我们研究自然,就会发现很神奇的一件事,即使是最低级的物种,都有这样的智慧。每一个物种天生都有不同的保护本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都表现为对幼儿的保护,不同的物种表现得又很不一样,而同时它们不需要太多智慧,就已经习得了自我保护的本能。法布尔也研究了昆虫的保护本能,这方面写了 16 卷的内容,虽然细节还不是很详细。因此,对不同生物的研究,都能发现两种本能和两种生命形式。回到人类生命领域,对儿童生命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出于社会的原因,儿童对成人生命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生命的研究需要回到更早的阶段。

胚胎学

如今对儿童生命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科学,一种是面向儿童的,而另一种是面向生命最初的形态的。有趣的是,胚胎学的研究也开始流行。哲学家和思想家一直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生命从无到有,变成了具有智慧、有思想,同时还能呈现心灵伟大力量的男人、女人,这样神奇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生物体的构造怎么会如此复杂而又神奇呢?能保障我们交流的眼睛和舌头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大脑以及其他的人类细微的身体构造都是如何形成的?十八世纪初期,科学家们认为在卵细胞里一定有一个现成的男人或女人。它是如此细微,以至于人们并不能看到,但它确实存在,之后逐渐长大。哺乳动物也是如此。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有这样创造性的细胞,曾经还有两派观点进行过争论,他们也反对在大学里进行学术争论。那时,有一位年轻人,使用刚发明的显微镜,心想“我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开始研究胚胎细胞,经过观察发现,胚胎里竟然什么都没有!他认为是生物体自己建构了自己,同时也描述了是如何建构的。胚胎细胞自我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之后形成成千上万个细胞,生物体逐渐形成(见图 1)。那些争论中的大学学者听了后非常愤怒。这个无知的人到底是谁?竟然说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这可是违反宗教的!这个可怜的男人的情境变得非常糟糕,甚至被驱逐出他自己的国家。之后他一直流亡在外,并客死他乡。之后的五十年,虽然显微镜更精细化,但不再有人敢去探索这个秘密。但同时,那位先驱所说的话逐渐渗透着,人们开始认为或许他说的是对的。五十年后,另一位科学家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发现那位先驱所说的是真的。他告诉了每一个人,而这一次,大家都相信了他,至此,一门新的学科开始出现,并逐渐壮大:胚胎学。

图 1 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

如今,胚胎学开始认为之前人们所争论的最初形态并不存在,不存在已经制造好的、而后只是逐渐成长,成为完全的男人或女人的形式;但很神奇的是,生物构造好像有一个预先确定的建构计划,因为这过程是如此的完好,如此的合理,似乎是有人预先想好并解决了。这就好像有人准备建造房子,在准备建造房子的墙壁之前先收集砖块一样。生命建构早期的细胞也是如此:通过不断分裂,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细胞,便建造了三面墙,三面墙建好之后,第二阶段的工作开始——胚胎开始建构。

胚胎的建构又是另一种形式。它开始时只是一个细胞,我不知道在那里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化学性质的东西,还是一种敏感性。我估计没人知道。但此时某一处开始了一种特殊的活动,细胞增殖的速度明显加快,而其他地方的细胞增殖仍是相同的状态。当这种快速增殖的兴奋活动停止时,一个器官形成了。类似这样的点有许多,而每次类似的活动都会形成一个精确的器官。这一现象的发现者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存在一些敏感点,围绕这些敏感点形成身体构造。各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是互相独立的。就好像这些器官细胞内的核心点的活动、强度都是特定的,每个敏感点的核心就是建造它们自己,而这些细胞又是如此团结,合作得是如此完美,他们改造着自己,并成为与其他细胞不一样的形态。细胞们根据他们所要建构的器官变成了一种特殊形式。每个器官都各自独立形成后,新的活动又将产生,它们之间建立了沟通和联系。当所有的器官都集合起来,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以至于谁也离不开谁时,这个孩子便降生了。循环系统将这些器官都联系了起来,在循环系统形成后,神经系统也完成,器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建构计划,是基于实现创造的热情。一旦器官的创造已经形成,它们就做好了相互联系、紧密集合的准备。这样的建构计划在高等动物和人身上都可以看到,都是为了各自更好地发展。

因此,现在的观念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共同完成建构计划的过程。事实上,胚胎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在不久前有一种理论认为,进化是沿着不同程度的动物性的道路进行的。例如,人类来自猴子,哺乳动物和鸟类来自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来自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又来自鱼类等。人们认为每一种胚胎都在出生前经历了之前所有的阶段;所以在胚胎中有一个物种进化的合成过程。如今这一理论已经被淘汰了。现在的科学家经过仔细地观察,认为自然只有一种建构方法,有且只有一种建构计划。

如果我们能谨记这一点,那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比如,儿童的心理发展,因为不仅是人类的身体,人类的心灵建构也是按照同样的建构计划。一开始什么都没有,至少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就像那些建构身体最初的细胞一样,看起来与其他细胞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新生儿身上,从精神角度来讲,看起来什么都没有,这就像原始细胞还没建构成人一样。就像器官的建造是围绕着一个敏感点进行,精神世界也是如此。最初的工作是材料的积累,就像在身体建构中细胞通过增殖进行积累。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我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进行的。之后就是敏感点,它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成人并不能想象出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获得过程来理解。从敏感点的角度,建构的不是心理,而是心理的器官。每种器官都是互相独立发展的,比如,掌握语言,能够辨别远方的事物,能够适应环境,或者能够依靠两腿站立以及其他的协调配合。以上几种都是围绕一个敏感点形成的,但又是相互独立发展的。这个敏感点是如此强烈,吸引了个体建构的一系列行为,但这些敏感点并不需要通过整个发展过程实现。每一种只需要一部分时间,只要能够保障一种精神器官的建构完成就行。一旦这种器官建构成功了,敏感点也就消失了,在建构过程中这股力量是如此强大,我们并不能想象出是怎么回事,因为在我们还未掌握任何一点之前,它们很快就消失了。当所有的器官都准备好时,它们就开始为了建构心灵整体而进行整合。

生物学研究发现,不同的动物在成长为成年物种的过程中都经历了这些敏感期。知道了这些敏感期,我们也就能理解儿童心灵建构的过程,而我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也需要发生改变。一旦我们知道了什么时候是成长的敏感期,我们就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实现心灵的成长。人们会说:“以前的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并不知道敏感期的概念,是怎么成为健康、强壮的个体的呢?”确实,以前人类并不知道敏感期的含义,但以前的母亲能够从本能的角度照顾孩子,即便不能满足敏感期的需要,但至少能够不打扰。天性本身就能让心理器官在关键期实现成长,而母亲的本能引导她们对孩子进行相应的保护。如果我们去了解那些生活简单的母亲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就能发现以前的母亲是如何很好地引导了孩子的成长,也能发现她们是如何很好地支持孩子特殊的敏感点的。我们可以认为,以前人们心灵强大成长的原因是由于父母天生掌握这些。

如今,随着文明的进化,母亲逐渐失去了这项本能。人类正在退行。这就是为什么研究母亲的本能和研究儿童天生的成长阶段一样重要。在过去,母亲不仅仅孕育生命,不仅仅给予最初的哺乳,还会像现在的其他动物一样,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保护。如果现在人类的母性本能逐渐消失,那么人类也将面临危险。如今,我们面临一项巨大的实践问题,母亲必须实现合作,科学必须发现一种引导和保护儿童心灵成长的方法,就像已经发现的保护儿童躯体成长的方法一样。在西方社会,人们人为地剥夺了很多孩子接受母乳喂养的权利,如果不是科学地进行了干预,并给孩子提供了其他物理喂养的方式,孩子们都将挨饿。在精神领域,母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最原始的力量。这必须引起科学的关注,科学通过研究孩子的心灵成长,强化母亲们的认识,从而让她们能够从无意识的帮助转化为有意识的帮助。既然环境使母性的本能不再能自由发挥,她就必须意识到孩子的需要。教育必须施以援助,并给母亲提供这类知识。从出生便开始的教育意味着为孩子的心灵需要提供有意识的保护。当然,这类为孩子的心灵需要提供保护所做的努力,必须首先邀请母亲的参与,并能唤起母亲的兴趣。如果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人工化,以至于孩子无法实现自己的发展,社会就需要建造一些机构,以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应该从几岁的孩子开始招录?我们开始招录 3 岁多的儿童,之后招录 3 岁儿童,又招录 2 岁多的儿童,后来招录 2 岁的儿童。现在有些 1 岁的幼儿也被带来学校了。但教育是为了保护生命本身,应该面向更小的群体,甚至是新生儿。 TYmZEQ8/CtKN78qI/VLQJrF/P2M98986mnDCS/0+Veagh2pnbqkhxitcmVoXS+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